劉夕慶
如果沒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居里夫人的研究之路可能走不了那么遠;如果沒有不畏艱險的執(zhí)著精神,富蘭克林也許就發(fā)明不了避雷針……每一個科學創(chuàng)舉背后都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當畫家把這種不怕困難、不辭辛勞、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開拓的科學精神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中時,又會給欣賞者帶來怎樣的感受和體驗呢?
展現實事求是精神的畫面
“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內容。16世紀對生物學領域關于植物和動物研究成果的描述,遠遠超越了中世紀的學科范疇。在這個時期,新大陸的發(fā)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所知道的動植物種類,要求人們對生物世界全貌有系統(tǒng)的描述。面對新的生物學發(fā)展事實,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本著實事求是、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繪制了大量動植物的精美圖畫,并在印刷術發(fā)明的基礎上,將描繪自然的第一手觀察資料在學者之間廣泛傳播,用以研究和提供評論機會。
左頁上方畫作中記錄的就是那個時期自然學家不再僅僅復制前人的成果,而是從自然中描繪他們研究物種的場景。這種尊重自然、依靠實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就是科學精神的一種具體表現。
展現持之以恒精神的畫面
?畫家為植物學家富克斯的《植物的歷史》一書作畫(1542年);畫中兩位具有科學精神的植物學家仔細觀察且一絲不茍地對鮮活植物進行著精準描繪,記錄其外貌特征及生長過程,以備科學研究之用
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們分離出來,是居里夫人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偉大成就,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象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對工作的熱忱和頑強的精神,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確實罕見。她不僅自己擁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而且將其傳給了她的女兒和女婿。雖然除丈夫比埃爾·居里因交通事故過早離開人世外,居里一家其他三位都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而患上相關疾病,較早地離開了人世,但他們的科學精神卻與世長存、永留人間。
法拉第為19世紀世界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物理學家、化學家(英國),同時他也是發(fā)電機和電動機的發(fā)明者。當他到一個書商兼訂書匠的家里當學徒時,堆積如山的各類書籍,成了他汲取大量自然科學知識的寶藏,尤其是《大英百科全書》中關于電學的文章,強烈地吸引著他。但他不是為學而學,而是努力地將書本知識付諸實踐,利用廢舊物品制作靜電起電機,進行簡單的化學和物理實驗。重視實踐,尤其是科學實驗的精神,貫穿在法拉第一生的科學活動中。
展現不懼艱險精神的畫面
?這幅淡彩繪畫展現了巴斯德冒著生命危險從病犬嘴內提取狂犬病毒的場面
公元前212年,古羅馬軍隊入侵敘拉古,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被羅馬士兵殺死。關于他被殺害的傳說有多種版本,但無論他是如何遇害的,他執(zhí)著于科學的精神毋庸置疑。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這支軍隊的統(tǒng)帥馬塞拉斯曾讓隊伍不要觸犯像阿基米德這樣神圣的科學家,但還是出現了意外。于是將軍決定把殺害阿基米德的士兵處決,并為阿基米德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同時還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在墓碑上刻上了“圓柱內切球”這一幾何圖形—以紀念他在幾何學上的卓越貢獻。
1748年,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進行了一系列對電的研究。他發(fā)現電荷分為“正”“負”兩種,而且它們的數量是守恒的。相傳在1752年的一天,富蘭克林在雷雨中放飛特制的風箏,以證明“雷電”的成因。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試驗,實際上,同時期其他科學家也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因被電擊而喪生。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對于富蘭克林當年是否順利地進行了這樣的實驗,或實驗到底是如何進行感到不解,但沒有爭議的是富蘭克林確實發(fā)明了避雷針。
19世紀80年代,狂犬病的死亡率為100%。偉大的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制狂犬病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與失敗,最后還是在患狂犬病的動物腦和脊髓中發(fā)現一種毒性很強的病原體(現經電子顯微鏡觀察是直徑25~800納米、形似子彈的棒狀病毒)。為了得到這種病毒,巴斯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患病動物體內提取。一次,巴斯德為了收集一條瘋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病犬的腳下耐心等待。這是一種為了科學理想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不懼艱險而崇高的獻身精神。
展現開拓進取精神的畫面
“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中的活力體現。在19世紀初,為什么一些元素能結合產生化合物而另外一些元素則不能?為什么將兩種元素簡單地放在一起就不一定產生反應呢?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都未能做出解釋。而當英國科學家道爾頓于1808年出版他的《化學哲學新體系》一書時,便朝著回答這些問題的道路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這本書中,他承襲了古代的原子思想,并執(zhí)著地認為化學反應是在原子的層面上發(fā)生的。原子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包括道爾頓在內,沒有任何人知道原子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原子到底是什么樣。但是,他確實對化學反應過程給予了符合邏輯的解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開拓進取科學精神的展現。
下面上圖是一幅英國曼徹斯特市政大廳內的壁畫,描繪了道爾頓和學生在市郊收集水底沼氣的情景。畫中道爾頓用一根棍子在水底攪動,使氣體能夠釋放出來,而學生則趴在小橋上用燒杯收集氣體。道爾頓正是通過分析沼氣等氣體的組成,發(fā)現并解釋了“倍比定律”。
18世紀末,英國醫(yī)生詹納發(fā)展和推廣了牛痘接種技術,這是一種對付可怕的天花病的預防措施。當時天花在歐洲、北美、印度、中國以及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曾猖獗一時,孩子是最常見的受害者。許多年來,人們試圖尋找一種安全可靠的預防天花的方法。正是詹納采用了一種安全的方法—給人接種“牛痘”(牛身上的一種小毛?。?,使他們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試想,如果沒有勇敢的創(chuàng)新進取的精神,今天很多的科學進步又怎會實現?
人類對科學探索的精神體現在諸多方面,包括理性、實證、求實、求真、探索、創(chuàng)新改革、嚴格精確的分析、協(xié)作、民主、開放、實踐等。當藝術作品與科學精神交織在一起,將更能體現時代意義,并播撒出新的科學探索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