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嘎,朱淑琴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感染疾病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
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特點觀察
蘇日嘎,朱淑琴*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感染疾病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目的 探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藥物性損傷(DILI)具體臨床特點。方法 通過病案查詢系統(tǒng),選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DILI患者86例資料。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分為HBV+DILI組41例,及DILI組患者45例,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結果 HBV+DILI組患者與DILI組相比,年齡差異較為顯著;HBV+DILI組導致肝損傷的前三種藥物分別為中藥、抗感染藥以及解熱鎮(zhèn)痛藥,兩組患者的藥物種類未見明顯差異;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沒有明顯的特異性,均以黃疸、乏力以及惡心等為主。結論 HBV+DILI組患者的年齡偏低,且男性多于女性,臨床癥狀沒有明顯的特征性。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藥物性肝損傷臨床特點
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injury,DILI),是指有處方藥或者非處方藥誘發(fā)的肝損傷。DILI是最常見的一種藥物不良反應,起病較急,大部分患者在停藥后相關臨床癥狀及肝臟的功能會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患者出現(xiàn)肝衰竭甚至死亡。隨著臨床藥物濫用等不良現(xiàn)象的增加以及人們對于藥物性肝損傷的重視使得目前臨床發(fā)現(xiàn)肝損傷的患者人數(shù)在不斷的增加[1]。乙型肝炎病毒(HBV)一直是世界流行的病毒,我國存在大量的慢性感染者,這些患者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各種藥物,而服用藥物后出現(xiàn)的DILI具有怎么樣的臨床特點,值得我們思考。
1.1 一般資料
通過病案查詢系統(tǒng),選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DILI患者86例資料。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分為HBV+DILI組41例,及DILI組患者45例。入選標準:年齡≥18歲;服用肝損傷藥物之前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沒有出現(xiàn)乏力、嘔吐以及食欲不振等情況。排除標準:合并家。丙、戊等病毒感染;嚴重感染;血流動力學改變:心功能不全、低血壓、休克等;血管閉塞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使用回顧性分析,計量患者的年齡、性別、用藥種類、臨床癥狀等。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并用t檢驗分析,不符合整體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并用非參數(shù)檢驗法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進行分析,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后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比
HBV+DILI組中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年齡患者為75歲,中位年齡為42歲,而DILI組患者中,最小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72歲,中衛(wèi)年齡為51歲。HBV+DILI組患者的年齡較DILI組患者低,因為DILI組患者的年齡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因此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法,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BV+DILI組患者的中男性比例比女性高,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性別分別比較 [n(%)]
2.2 導致肝損傷藥物種類
HBV+DILI組患者導致肝損傷的主要藥物為中醫(yī)、抗感染藥以及解熱鎮(zhèn)痛藥,DILI組患者導致肝損傷藥物與HBV+DILI組一致,兩組患者肝損傷種類沒有明顯的差異,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導致肝損傷藥物種類 [n(%)]
2.3 臨床癥狀比較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沒有明顯的特異性,均以黃疸、乏力以及惡心等為主,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比較 [n(%)]
根據(jù)302醫(yī)院10年的報道,顯示我國目前肝損傷的住院患者占總住院患者的比例在不斷的上升,從2001年的1.39%逐漸上升到2011年的3.17%,這期間上升了2.3倍[2]。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而考慮到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包括藥物的直接毒性和特異性毒性,特異性毒性又包括了代謝途徑損害、線粒體損害以及內質網(wǎng)的損害等[3]。造成肝損傷的眾多途徑并不是各自獨立的,他們是相互影響,比如藥物對肝臟的直接毒性造成大量的肝細胞破壞,從而釋放細胞因子,激活和加重了機體對有害代謝產(chǎn)物的特異性反應,最后導致了肝臟的損傷。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年齡、性別以及肥胖等原因均是藥物性肝損傷的高危誘導因素。
在本次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合并慢性HBV感染的DILI患者年齡和性別均與單純的DILI組患者存在差異。性激素對于機體的免疫反應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女性對男性而言更具有強的細胞和體液的免疫反應,此外性激素在HBV轉錄的過程中具有相反的作用,因此可以結束HBV合并DILI組中男性患者高于女性。在藥物作用中發(fā)現(xiàn)中藥導致肝損傷的比例最大,這與我國國情相符。在我國中醫(yī)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藥被大量運用到各種疾病中,而中藥的湯劑等一般有醫(yī)生任意組合,臨床沒有統(tǒng)一的用量標準,從而加大了DILI的發(fā)病風險。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的分析我們認為:HBV+DILI組患者的年齡偏低,且男性多于女性,臨床癥狀沒有明顯的特征性。
[1] 李燕平,楊玉前,張延源,等.肺結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藥物性損傷的臨床觀察[J].北京醫(yī)學,2013,35(9):806-807.
[3] 藤光菊,李保森,趙 軍,等.近10年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特點及變化趨勢[J].肝臟,2014(5):329-331.
[3] 于樂成,茅益民,陳成偉.2013年美國FDA藥物性肝損傷指南介紹——醫(yī)藥研發(fā)企業(yè)上市前的臨床評估[J].肝臟2013,18(5):325-330.
本文編輯:王雨辰
R575
B
ISSN.2095-8242.2017.16.3047.02
朱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