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紹洲+付澤希??
內容提要:為更真實反映貿易增加值來源,基于全球價值鏈的視角,本文在出口增加值分解的框架下對世界投入產出表(WIOD)進行分解計算,分別從出口總量、出口結構、雙邊貿易以及中間品出口對中俄雙邊貿易進行了剖析。研究表明:中國對俄的出口總量逐年在上升,但是通過增加值分解發(fā)現本國增加值在中國對俄出口的比重在下降,而這部分占比代表中國對俄出口所帶來的真實價值,這可以說明傳統(tǒng)貿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相較于俄羅斯,中國對俄的出口結構一直在不斷優(yōu)化升級;中國對俄出口中制造業(yè)占據絕大部分,而且出口的制造業(yè)產品中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占比在不斷上升,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中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對雙邊貿易收支以及中間品出口的分析,發(fā)現中國正在不斷減少對俄羅斯經濟的依賴程度。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中俄貿易;世界投入產出表;增加值分解
中圖分類號:F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6-0086-09
一、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不斷推進,俄羅斯等國家正在加強同中國貿易、能源、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的合作,這為中俄兩國在2020年實現2000億美元的貿易額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并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但是,中俄在雙邊貿易中給本國帶來的真正價值到底有多少?中俄在不同產業(yè)雙邊貿易中獲利能力的變化趨勢又如何?中俄兩國貿易在不同產業(yè)價值鏈分工中地位的差別和變化趨勢怎樣?這些基本問題需要厘清。本文將利用增加值分解的框架并基于全球價值鏈分析方法分別從出口總量、出口結構、雙邊貿易以及中間品出口來定量分析并回答這些問題。
傳統(tǒng)貿易統(tǒng)計方法忽略了各國以及各個產業(yè)在進出口貿易中獲得的凈利潤情況,難以反映真實的出口商品產地以及價值來源。而且,傳統(tǒng)貿易統(tǒng)計方法還會因為重復統(tǒng)計而導致一國出口規(guī)模過大。全球價值鏈分析(Global Value Chain analysis,GVC)為解決傳統(tǒng)貿易統(tǒng)計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方法。首先,GVC分析重視貿易的增加值部分。其次,GVC分析沿產業(yè)鏈縱向分解產品,涉及全球化生產過程中的所有國家和行業(yè)的增加值收益情況。這種分析方法有助于本文觀察中俄雙邊貿易的真實發(fā)展情況,以及中俄雙邊貿易中不同產業(yè)出口的比較優(yōu)勢,并對兩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和出口結構優(yōu)化提出建議。
通過實證方法研究中俄貿易的文獻[1-2]存在一個共同點,無論是考察中俄兩國貿易額,還是研究中俄某一行業(yè)出口總量,都是利用傳統(tǒng)貿易核算方法進行貿易總額計算。然而,隨著全球價值鏈的發(fā)展和垂直型國際分工的專業(yè)化,Johnson(2014)指出中間品貿易占國際貿易的比重日益擴大,傳統(tǒng)貿易統(tǒng)計方法以貿易總值作為統(tǒng)計口徑,無法區(qū)分貿易增加值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忽略了中間品貿易的影響,進而無法真實地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qū)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與收益[3]。因此,本文基于全球價值鏈的視角使用增加值核算方法去衡量中俄出口的真實價值,利用世界投入產出表(WIOD)中俄兩國1995-2011年35個行業(yè)的出口數據并分別從出口總量、出口結構、雙邊貿易以及中間品出口這四個層面對中俄雙邊貿易進行解構分析,以期為中俄兩國出口結構優(yōu)化以及兩國貿易進一步深化提供依據。
二、方法和數據
本文對中俄雙邊貿易的解構分析基于出口增加值的角度,而不是傳統(tǒng)的貿易總額核算,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衡量一國出口所帶來的真實價值以及不同行業(yè)在一國出口中的貢獻程度。本文所使用的數據是基于世界投入產出表,可以將全球總產出表示為:總產出=中間品+最終消費品,這個投入產出模型的矩陣形式如下:
國總產出的增加量,V表示的是一國單位產出的增加值系數向量,L表示的是本國的里昂惕夫逆矩陣。
將(2)式這16項分解結果分成四個部分,第一個大括號部分表示i國出口到國外無返回的國內增加值(DVA);第二個部分表示i國出口返回的國內增加值(RDV);第三部分表示i國對j國出口的國外增加值份額(FVA);最后一部分就是重復計算部分(PDC)。本文在Wang等(2013)[4]對一國出口價值分解的基礎上,計算出中俄兩國出口增加值分解結果,從出口總量、出口結構、雙邊貿易以及中間品出口這幾個角度進一步研究中俄雙邊貿易,為了便于直觀了解,本文用圖1簡明反映了一國的出口價值解構。
本文數據來源于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orld Input-Output Tables,WIOTs),該數據庫時間跨度從1995-2011年①,包括35個歐盟成員國,其他13個主要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qū)在內的41個經濟體,涵蓋的部門包括16個商品部門和19個服務部門,可以連續(xù)測算中俄兩國17年的國內中間投入矩陣和進口中間投入矩陣,這為本文計算中俄兩國出口增加值及各行業(yè)出口增加值提供相當大的便利。
三、中俄雙邊貿易解構
(一)出口增加值分解
根據本文第三部分的增加值分解方法,大致可以將一國出口價值分解為:國內增加值(DV,主要是由DVA和RDV這兩部分構成)、國外增加值(FVA)以及重復計算部分(PDC)。根據中俄兩國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分解結果如表1。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中俄兩國出口按增加值方法進行分解,進而分析兩國出口的真實價值。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在中俄兩國各自的出口組成部分中,比重最大的是本國增加值(DVA),其次是外國增加值(FVA)、重復計算(PDC)以及返回增加值(RDV)。中國出口中的國內增加值(DV,DVA與RDV之和)在出口價值中占比由1995年的8651%下降到2011年的8124%,中間一度下降至80%以下。與此同時,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總額由1995年的1571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7617億美元,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之前利用傳統(tǒng)貿易統(tǒng)計方法夸大了我國實際對俄出口,因為出口總額中的國內增加值部分(DV)才是出口給中國帶來的真實收益。同時期,俄羅斯出口中本國增加值在出口價值中占比卻由8830%上升至9336%,相較于中國,俄羅斯的出口給本國帶來的價值更大。其次,雖然中俄兩國返回增加值(RDV)占比偏小,但是在這段期間一直保持一個增長的勢頭,中國RDV占比從1995年的008%上升到2011年的049%,俄羅斯RDV占比從015%上升至073%。中俄兩國RDV占比較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中國出口產品大部分處于全球價值鏈下游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國內增加值通過從俄羅斯的中間產品進口中返回到國內用于消費或是用于生產以出口給俄羅斯的部分相當少;(2)俄羅斯RDV占比較小是因為俄羅斯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緩慢,嚴重依賴于資源的出口,從而導致出口產品的返回增加值部分偏小。最后,我們分析外國增加值(FVA)的部分,中國出口的FVA占比由1995年的1306%上升至2011年的1705%,這一比例的增加說明了中國在雙邊貿易中,愈發(fā)依賴于俄羅斯的中間產品投入,本國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核心競爭力亟須提高。而俄羅斯出口的FVA占比卻是一直下降,從1995年的931%下降至2011年的414%。相較于中國,俄羅斯更多地依靠于本國的技術創(chuàng)新,但總體而言,兩國的外國增加值部分都是偏低。而一國出口中的重復計算(PDC)主要是由中間產品在各經濟體之間多次往返引起的,在某種意義上,中國這一比例的上升也反映了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程度的加深,而俄羅斯這一比例的逐年下降也側面反映了俄國在全球生產分工中的參與程度較低,這也將導致俄羅斯難以享受到發(fā)達國家在生產分工中先進技術的溢出效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發(fā)現,相較于增加值核算方法,傳統(tǒng)貿易核算方法夸大了一國出口,因為一國出口給本國帶來的真實價值是出口分解中的DVA和RDV之和。因此,基于增加值核算方法,我們更能準確地分析一國出口的價值流向。在對中俄兩國出口總額分解的基礎上,本文將進一步分析不同行業(yè)出口在中俄雙邊出口中的占比,這將為中俄出口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提供政策依據。
(二)出口結構
通過上文的出口增加值分解,我們可以看出中俄兩國出口的總體狀況,但是這并不能觀察到一國不同行業(yè)間出口的差異。因此,本文借鑒樊茂清和黃薇(2014)[5]的方法,將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中的35個行業(yè)從貿易的角度劃分為三大類產業(yè)進行行業(yè)之間的對比分析:(1)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2)制造業(yè),進一步細分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yè)、資本密集型制造業(yè)以及知識密集型制造業(yè);(3)服務業(yè),細分為勞動密集型服務業(yè)、資本密集型服務業(y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yè)以及健康、教育和公共服務業(yè)。
圖2反映了中國對俄出口結構中不同行業(yè)的占比,這將有助于分析隨著中俄雙邊貿易的深化,中俄兩國不同行業(yè)在雙邊貿易中的獲利情況。表2給出的是1995-2011年期間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結構,可以看出中國在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制造業(yè)以及服務業(yè)這三大產業(yè)對俄出口中,制造業(yè)產品一直是占據主導地位,而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以及服務業(yè)這兩個產業(yè)所占的比重較低。1995年我國對俄出口中制造業(yè)所占的比例為7999%,而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以及服務業(yè)分別占9%左右。在1995-2011年期間,我國對俄出口中制造業(yè)占比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2011年已經達到94%左右;而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以及服務業(yè)的占比一直在下降,前者從986%下降到167%,服務業(yè)占比從973%下降至385%。
由于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在我國對俄出口中比例過小且處于一直下降的趨勢,因此,我們主要來分析制造業(yè)及服務業(yè)在出口結構中的變化。以制造業(yè)出口為例,1995年我國對俄出口中制造業(yè)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分別占比為4189%和3162%。其中,知識密集型產品占比僅為648%,這說明我國當時制造業(yè)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下游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大多生產加工一些低技術含量的產品,進而導致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嚴重偏低。然而,我們可以發(fā)現,1995年至2011年期間,制造業(yè)中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占比在不斷上升,從648%上升到3383%;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還是在上升,但是上升幅度遠遠小于知識密集型產品;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卻從3162%下降至602%。
以上是我國對俄制造業(yè)出口結構的變化,雖然勞動密集型制造業(yè)仍占據接近一半的比重,但是知識密集型制造業(yè)在這段期間內得到飛速發(fā)展,說明我國制造業(yè)越來越重視研發(fā)和技術在制造業(yè)中的重要性,不斷進行產業(yè)優(yōu)化和產業(yè)結構轉型。
表3和圖3分別給出了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結構中不同行業(yè)的占比情況,以及出口結構的趨勢變化。數據顯示:首先,在1995-2011年這段期間,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中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所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從734%劇增至5357%,這可能是因為俄羅斯政府自1991年開始外貿體制改革,出口資源產品成為這個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雖然說普京上臺之后開始大力加強出口產品結構的優(yōu)化,重視技術含量高和深加工產品的出口,但是能源型產品出口仍然是俄羅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支撐。其次,在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制造業(yè)產品當中,占比最大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也就是類似于鋼鐵業(yè)、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yè)、運輸設備制造業(yè)、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yè)這些行業(yè)產品的出口。俄羅斯對中國制造業(yè)產品出口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知識密集型產品占比在不斷下降,從1995年的6155%下降至2011年的697%,俄羅斯制造業(yè)出口的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低。一方面,由于俄羅斯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較低,本國較高的貿易壁壘阻礙了國外高技術含量產品的進入;另一方面,俄羅斯政治環(huán)境的動蕩加劇了投資者的風險,大大降低了外國投資者對俄的投資意愿。2008年,俄羅斯出臺一系列相關法律,這些法律對包括能源、電信和航空業(yè)在內的42個戰(zhàn)略行業(yè)的外國投資的各方面限制,也使得俄羅斯國內的這些行業(yè)失去了向外國企業(yè)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機會。
(三)行業(yè)競爭力比較
為了進一步研究中俄雙邊貿易中不同行業(yè)出口的比較優(yōu)勢,本文利用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來進行行業(yè)競爭力比較。其公式如下:
RCAij=Xij/XitXjw/Xtw
其中,Xij是指i國j產品的出口總額,Xit是i國總出口額,Xjw是j產品世界總出口額,Xtw是世界總出口額。在本文中,這些指標都是通過計算國內增加值得出,而不是利用傳統(tǒng)貿易統(tǒng)計方法中的總額核算。當RCA指數大于25,則表明該國該產業(yè)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RCA指數在125-25之間時,表明該國該產業(yè)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RCA介于08-125之間,則認為該國該產業(yè)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RCA小于08,則表明該國該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4中給出了1995-2011年期間中俄兩國制造業(yè)中各行業(yè)的RCA指數,表5則給出了相應代碼所對應的具體行業(yè)。從表4中計算的數據可以發(fā)現,1995年中國在C4和C5這兩個行業(yè)中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而在C3、C6、C10、C11、C12、C14、C16這幾個行業(yè)中相較于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然而,本文通過數據對比分析發(fā)現,中國在C4、C5、C6這三個勞動密集型行業(yè)中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在逐年下降,而在C9、C13、C14、C15這四個知識密集型制造業(yè)中的RCA指數在逐年上升。這就說明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中國越來越重視制造業(yè)中的技術研發(fā)環(huán)節(jié),而不是僅僅進行簡單的加工。中國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以及東南亞和世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競爭加劇,這都導致了我國勞動密集型行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的不斷喪失,進而愈發(fā)重視技術水平較高的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通過RCA指數分析發(fā)現俄羅斯僅在C8和C12這兩個行業(yè)具有顯性比較優(yōu)勢,而且在這兩個行業(yè)當中的RCA指數要高于中國。從總體上來看,俄羅斯在C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在不斷加強,這其中的原因也在于前文分析當中俄羅斯越來越依賴能源型產品的出口,導致俄羅斯這種資源性行業(yè)比較優(yōu)勢的上升。而俄在C12(金屬制品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卻在不斷弱化,更準確來說,除了能源型行業(yè)之外,俄羅斯其余的制造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基本上都在減弱。這也側面說明了俄羅斯僅靠能源產品出口以及關稅方面的保護是無法應對來自全球各國的產品競爭,必須大力加強本國的出口結構優(yōu)化,減少對能源產品出口的依賴,發(fā)展高技術行業(yè)來提升本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通過對中俄雙邊貿易不同產業(yè)以及利用RCA指數對制造業(yè)內的不同細分行業(yè)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中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的比例在不斷下降,制造業(yè)出口則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向知識密集型產品轉變,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則是高度依賴能源型產品出口,以上結論在國內學者對中俄貿易的分析中也得到了論證。
(四)雙邊貿易收支變動趨勢
圖4給出的是基于增加值核算方法下中俄雙邊貿易額的變動趨勢,而本文是用增加值分解方法中的本國增加值(DVA)和返回增加值(RDV)之和來表示一國出口的真實價值。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雙邊貿易要明顯小于傳統(tǒng)貿易核算方法的統(tǒng)計結果,因為傳統(tǒng)方法下的貿易包括了第三國的增加值,而增加值核算方法則會剔除第三方的貿易增加值,這就會導致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計算結果偏小。
從圖4來看,1995年至2011年期間,中俄兩國雙邊貿易保持迅速增長,雖然說中間也有回落,但大體還是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長趨勢。1995年中俄雙邊貿易額保持在30億美元左右,到2002年時,中俄雙邊貿易額已經突破70億美元,而在2011年時,更是達到900億美元。從中俄雙邊貿易額來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隨著兩國經濟的發(fā)展、中俄交流的進一步深入以及兩國合作的密切程度加深,中俄兩國經濟聯系將更為緊密。
表6主要分析的是中俄雙邊貿易對兩國的重要性程度的差異。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占中國對外總出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082%增加到2011年的225%,而中國對俄羅斯進口占中國對外總進口的比重則由1995年的116%增加到2011年的251%。中國對俄的出口比重從1995年開始先是保持一個回落的趨勢,然后逐漸上升,而進口比重則是屬于一個穩(wěn)步上升的狀態(tài)。相較于中國,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占俄對外總出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204%增長至2011年的928%,進口比重則由1995年的216%增長至2011年的13%左右。雖然說這些比重都在增加,但是,俄羅斯增長的比例明顯遠遠大于中國,這種變動趨勢說明在國際貿易中中國對俄羅斯的重要程度在不斷上升,中俄雙邊貿易對俄羅斯的影響要大得多。
出現這樣變動趨勢的原因在于,對俄羅斯來說,其出口產品主要是資源能源性產品,用于生產資源性產品的進口中間產品和進口原材料幾乎為零,因此導致俄羅斯出口產品的產品附加值偏小。而中國出口到俄羅斯的產品以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制造業(yè)的產品為主,后一類產品的附加值較高,因此導致增加值核算方法下俄羅斯從中國進口占俄羅斯對外進口總額的占比相較于中國要大得多。
上述關于中俄雙邊貿易收支是為了衡量兩國經濟往來的依賴程度,但是,在全球垂直專業(yè)化分工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通過雙邊貿易總額及其占比來衡量雙邊貿易對兩國的重要性程度是片面的。因此,接下來我們用中間產品出口及其占比來進一步衡量雙邊貿易對兩國的重要程度。
(五)中間品出口
中間品是指介于初級產品和最終產品之間的產品,它雖然和一般產品貿易不同,但是,它對于一國經濟的影響卻相當重要,而在傳統(tǒng)貿易核算當中,中間品這一部分往往被忽略,因此我們也無法準確地衡量一國在全球經濟當中真正的參與程度。隨著中俄雙邊貿易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全球價值鏈在各個產業(yè)領域的延伸,中間品貿易在雙邊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表7給出的是利用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中俄雙邊貿易中間品占比。1995-2011年期間中國對俄出口中間品占比大體保持一個上升的趨勢,1995年占比為754%,到2011年時,對俄出口中間品占比達到12%左右。而在這期間,俄羅斯對華出口中間品占比一直在30%-60%這個區(qū)間波動,1995年對中出口中間品占比3801%,2011年為4154%,中間最高達到5862%。
從中俄雙邊貿易中間品占比的數據分析來看,中俄兩國經濟合作交流在不斷深化,因為中間品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國際分工水平。中俄兩國出口中間品占比還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相較于中國,俄羅斯對中國出口中間品占比一直都高于中國對俄出口中間品占比,這說明中國更加依賴于從俄羅斯進口的中間品,中國更多地從國外進口中間品到國內進行加工生產,這也反映出在這段期間內中國所擔任“世界工廠”的角色;其次,俄羅斯對中國出口中間品占比波動幅度要明顯大于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中間品占比波動幅度,而且在2000年之后,俄羅斯對中國出口中間品的占比處于一個下降的趨勢,2011年才有所回升,而這一點與前文分析的“中國在樣本期間正在減少對俄羅斯的經濟依賴程度”所對應。
通過以上分析,中俄兩國應該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來實現強強聯合。對俄羅斯而言,能源型產業(yè)是其優(yōu)勢產業(yè),可以進一步擴大與中國的能源合作規(guī)模,提高中俄能源合作深度。中國對俄出口中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yè)是優(yōu)勢產業(yè),因此,雙方可以通過聯合生產以及科研成果方面的交流在高新技術產業(yè)方面深化合作,優(yōu)化兩國的出口結構,促進共同發(fā)展。
四、結論
本文利用增加值分解的框架,基于全球價值鏈的視角分別從出口總量、出口結構、雙邊貿易以及中間品出口對中俄雙邊貿易進行了剖析,主要結論如下:第一,雖然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總量逐年在上升,但是通過增加值分解發(fā)現本國增加值在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比重在下降,而這部分占比代表中國對俄羅斯出口所帶來的真實價值,這可以說明傳統(tǒng)貿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第二,相較于俄羅斯,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結構一直在不斷優(yōu)化升級,而俄羅斯卻一直依靠能源型產品出口。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中制造業(yè)占據絕大部分,同時,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制造業(yè)產品中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占比在不斷上升,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中初級產品和資源產品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第三,通過雙邊貿易收支以及中間品出口的分析,本文發(fā)現中俄兩國經濟聯系更為緊密,產品之間的國際分工在中俄兩國間不斷深化。俄羅斯對中國出口中間品的占比要遠遠高于中國對俄出口的中間品占比,但是,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中間品占比增長較快,這說明中國在樣本期間正在減少對俄經濟的依賴程度。
注釋:
①本文基于數據的權威性及連續(xù)性,選取WIOD數據庫作為研究數據。由于世界投入產出表編制時間較長,到2016年7月份為止,WIOD數據庫仍沒有對原有數據進行更新。
參考文獻:
[1]張國兵,安燁.人民幣匯率與中俄主要產品貿易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3(3):92-99+129.
[2]康成文.中俄、日俄雙邊貿易比較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4(3):63-71.
[3]Johnson R C. Five facts about value-added expor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 28(2): 119-142.
[4]Wang Z, Wei S J, Zhu K.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
[5]樊茂清, 黃薇. 基于全球價值鏈分解的中國貿易產業(yè)結構演進研究[J].世界經濟, 2014(2):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