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雅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會學習方法,比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這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而且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從思想上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切實發(fā)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確立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呢?
一、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讀書是理解語言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方法。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雖然課堂教學要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不能隨便浪費時間,但也絕不能忽視讀的重要作用。教學伊始,教師就應給予學生充分自讀課文的時間,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內容。同樣,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也一定要給學生再讀課文和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讀書弄清要回答的是什么問題,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去回答。最后,學完整篇課文后還要讓學生回到課文上,而且是從整體上,帶著感情去讀,以求得學生對知識、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二、給學生充分探討回答、解決問題的時間
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想說、能說、會說、能做、會做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去做。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采用多樣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對于那些有難度的問題或講到重點、難點、關鍵處時,可讓學生采取獨立思考、同桌商討、四人研究、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完成,但必須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盡量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充分展示出來,形成合理、恰當?shù)拇鸢福f不要走過場,為了討論而討論。
三、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時間
學生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探討形成自己滿意的答案,一定要好好表達出來,但在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現(xiàn)象: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正好一名學生答對了,教師便馬上進行總結,不再給其他人表達的機會和時間;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一時答不出或答錯了,教師又急忙說答案,不再給學生思考辯論的時間。
顯然,這種教學是不會有效果的。為了使一切學生都有所發(fā)展,應在一名學生答對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要試著讓另外一名學生說說看,特別是讓學習較吃力的學生試一試;如果學生答不上來,那么教師就應該耐心引導,再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去表達。
四、給學生質疑和反饋的時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那么教師就不能抹殺主人的學習權利。對于教學中學生有疑問、不理解的問題就應允許學生提出來,并組織學生討論解決,使其能真正獲得知識。知識反饋是檢驗學習效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在結束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知識反饋。應該照顧全體,又應突出重點,采取恰當?shù)姆绞阶龊梅答伖ぷ鳎员阋虿氖┙?、全面提高,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另外,教師應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激勵學生學習。
具體的實施辦法可以有以下幾種:
1.引進激勵機制,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激勵正如滋潤禾苗的甘露,沐浴小樹的陽光,孩子成長的營養(yǎng)劑,個性成功的鋪路石,期望變成現(xiàn)實的原動力。所以,教師要盡量多地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在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了描寫比賽場面的語句后,我說:“你讀得真有感情,你的朗讀把老師帶入了英超賽場,體會到了一個球迷的激動與興奮!”又有一名學生讀得很好,我說:“讀得真棒,你讓老師感受到了那緊張激烈的現(xiàn)場氣氛!”鼓勵學生的語言要豐富,如:“說得真不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說得很有條理?!薄绻麑W生答得不準確,就勉勵他:“不要緊,再好好想想。”注意從正面去引導孩子,絕不要諷刺與挖苦學生,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2.重視教師自身人格力量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如果教師具備了高尚的職業(yè)道德,那么他的人格力量將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不僅要注重儀表,尊重學生的人格,民主、平等地看待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流,甚至可以適當?shù)刈寣W生來指揮老師寫板書、選擇教法等等,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還要圍繞目標,精心設計教案,使自己融入教材,融入課堂,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動學生,與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讓自己的心情與文中的情節(jié)共起伏,上好每一節(jié)有活力的、充滿人性的語文課。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堅信“我能行”
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及時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促使學生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在這個復雜的活動中,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讓他們在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知識。
參考文獻:
[1]陳玉芳.深挖教材:培養(yǎng)情感,點撥技巧[J].新課程,2015(12).
[2]趙愛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研究[J].學周刊,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