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桐
蘇東坡有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傍竹而居是文人雅客的雅好??墒牵怙B蝠偏偏喜歡“附庸風雅”,一生都居住在粉單竹竹節(jié)之間的空洞里,成為名副其實的竹筒里的“房客”。
據文獻記載,扁顱蝠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600萬年,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與我國兩廣、云貴地區(qū),體長約4厘米,平均體重3.5克,僅成人拇指大小,是世界上個頭最小的蝙蝠。如此弱小的生命,在弱肉強食的世界里能夠繁衍生息至今,全賴竹筒的庇護。
扁顱蝠如何發(fā)現竹筒是宜居之地的呢?它們的扁平狀顱骨又是如何進化的呢?這都要歸功于大自然的造化。
每年春天,大量的粉單竹竹筍破土而出,并快速地生長。這時,有一種甲蟲把產卵管扎進竹筍中產卵,孵化后的幼蟲以竹筍為食,成蟲后鉆出并留下一個洞口。竹子快速長高之后,這個洞口便被拉長成一條寬不足1厘米的裂縫。
某一天,這條纖細的裂縫被扁顱蝠的始祖發(fā)現了。它小心翼翼地檢視一番后,拼盡力氣鉆了進去,發(fā)現里面別有洞天:厚厚的竹壁如城堡般堅固,粗糙的竹內膜方便倒掛,清香干凈的環(huán)境更非骯臟的洞穴可比,最重要的是入口狹小,蛇類等天敵無法進入,再也不用提心吊膽,簡直就是一個安全舒適的宜居之所。
于是,發(fā)現了新大陸的它開始蠱惑“族人”,被蛇和貓頭鷹等天敵嚇怕了的扁顱蝠們,贊嘆這偉大的發(fā)現,紛紛開始喬遷新居,但要想擠進纖細的裂縫實在太難了。扁顱蝠的始祖?zhèn)儧]有輕易放棄,既然無法改變竹子,那就改變自己。若干年后,它們的顱骨慢慢進化成為扁平狀,身上的肋骨也變得異常柔軟,練就了“縮骨神功”的它們,終于成為竹筒里的“房客”,擁有了天然的避難所?!氨怙B蝠”這個學名,也由此誕生。
扁顱蝠成為不請自來的“房客”之后,很珍惜竹筒里的環(huán)境,它們不是扎堆在一起,而是用前肢支撐著兩側的竹壁,腦袋向下,掛在竹筒頂部,睡醒之后就開始整理自己的體毛,或者互相整理展開社交,似乎很在意自己干凈與否,糞便也會順著裂縫排出去,整個客房總是被打理得干干凈凈。
竹筒里的日子雖然悠然自得,卻沒有食物,扁顱蝠們每天必須冒著風險外出覓食。雖然扁顱蝠的顱骨進化了,它們的視力卻沒有絲毫長進,全憑聽覺進行導航,所以那道纖細的裂縫,就成了嚴峻的考驗。在沒有天敵追殺的情況下,它們可以相對優(yōu)哉地返回住所,但遇到危急情況時,要在高速飛行中準確無誤地鉆進狹小的縫隙中并非易事,很多扁顱蝠因此在家門口慘遭殺戮。后來,扁顱蝠們發(fā)明了團隊合作的辦法,一旦遭遇蛇或者貓頭鷹攻擊時,大家就分散逃離,返回竹筒的扁顱蝠會在洞口發(fā)出一連串的高頻聲波,為還在外面的同伴導航指路,有效地保護了族群。
由于外出覓食的風險太大,久而久之,扁顱蝠養(yǎng)成了只在每天傍晚和凌晨時分集體外出覓食的習慣。它們用高頻聲波準確定位小蜂類以及蚊子、白蟻等昆蟲的位置,用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快速結束戰(zhàn)斗,然后集體返回,繼續(xù)悠然地做著房客。
扁顱蝠用智慧和膽識,在竹筒里辟一方福地生息繁衍,演繹著生命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