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
她特立獨行,是好萊塢第一位不施粉黛的自由女性。她不落塵俗,對名利場的喧囂浮華嗤之以鼻。她芳華絕代,卻拒絕附庸迎合,隨波逐流。鎂光燈閃耀過后,她依舊是舞臺上那個口齒伶俐,叛逆睿智的“奇女子”。她的美秀而不媚,她的美個性鮮明。66年的從影生涯,她從未向好萊塢的游戲規(guī)則妥協(xié),卻依舊被尊為好萊塢最富傳奇色彩的銀幕女神。她,就是被AFI(美國電影協(xié)會)譽為“美國百年影史最偉大的女演員之首”的“好萊塢女王”凱瑟琳·赫本。
凱瑟琳·赫本出生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她的父親是一位泌尿外科醫(yī)生,同樣也是性衛(wèi)生健康領(lǐng)域的早期開創(chuàng)者之一。她的母親則是一位女權(quán)運動家,從小就帶著小凱瑟琳舉橫幅上街游行,為女性爭取社會權(quán)利。成長在這樣一個倡導言論自由,性解放的開放家庭,當別人家的千金還在被督促做一個淑女時,凱瑟琳早就換上短褲剪成短發(fā)和小正太們一起在泥地里撒潑打滾了。她酷愛冬泳,高爾夫,甚至拿過花樣溜冰的銅牌。
笑看沉浮
長大后的凱瑟琳依舊難改我行我素的“女漢子”形象,在17歲進入布萊恩默爾女子學院后,她又多次違反校規(guī),無視宵禁,還因為在房間里抽煙被停課。然而,此時的凱瑟琳卻無可救藥的愛上了表演藝術(shù),為了能夠進入學校社團表演,凱瑟琳甚至收斂了她鋒芒畢露的性格。1928年,凱瑟琳在獲得歷史與哲學學位后不顧家人反對,義無反顧地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事業(yè)。
就算在今天,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性別定律仍是好萊塢公開的秘密,更別提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了。那時,男主角簽約后,可以決定女主角的去留,甚至有權(quán)決定和誰接吻。在1931年的舞臺劇《動物王國》中,男主角萊斯利·霍華德(《亂世佳人》)就因為嫌棄凱瑟琳“男人婆”的性格而炒了她魷魚。就在凱瑟琳事業(yè)岌岌可危之際,一個為她量身打造的角色及時出現(xiàn)——希臘寓言劇《勇士丈夫》中的女王安提奧普,凱瑟琳本色出演了這位巾幗英雄, 她颯爽的英姿和傳神的演繹立刻吸引了當時的好萊塢八大制片廠之一——雷電華公司的目光。雷電華剛剛以重金簽下凱瑟琳·赫本,她的銀幕處女作《離婚清單》(A Bill of Divorcement)就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越來越多的導演和制片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奇女子。
之后,凱瑟琳繼續(xù)在銀幕上詮釋獨立、堅強的女性角色,先是在《克里斯托弗·斯特朗》中(1932)塑造了一個潑辣前衛(wèi)的女飛行家,后又憑借《清晨的榮譽》(1933)贏得她演藝生涯中第一個奧斯卡小金人。凱瑟琳在《清晨的榮譽》中本色出演,將“小明星進軍百老匯”的辛酸之路鮮活再現(xiàn),依舊是快到讓字幕組崩潰的語速,依舊是大大咧咧的霸氣臺風。在憑借名著改編電影《小婦人》摘得威尼斯影后之后,凱瑟琳的表演才華受到了矚目。但帶刺的玫瑰不是人人都敢摘。凱瑟琳·赫本曾試鏡《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一角,制片人大衛(wèi)·O·塞爾茲尼克認為她不配扮演郝思嘉。得知這一消息,凱瑟琳當面質(zhì)問塞爾茲尼克,塞爾茲尼克也不客氣:“親愛的,你和性感二字八竿子打不著,你憑什么讓白瑞德追你12年?”凱瑟琳厲聲反擊:“大衛(wèi),你這么說我也沒辦法,總有人對性感的理解和你完全不同!”
這就是游離在性感標簽與男性附庸之外的凱瑟琳·赫本,她古怪尖銳的新英格蘭口音,挑戰(zhàn)男性權(quán)威的鋒芒畢露一開始并不討喜,但天真率直的性格,銀幕內(nèi)外的表里如一,以及不經(jīng)意間流露的幽默睿智都讓人情不自禁為她喝彩。美貌,的確是一樣很寶貴的東西,但它的重要性卻被遠遠夸大,尤其是在那時的好萊塢。凱瑟琳·赫本以她一生的堅持和追求向世人證明,在美貌之外,還有更值得尊重和珍惜的東西。她并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卻是至今無人能夠超越的“好萊塢女王”。
長達66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凱瑟琳·赫本面對著無數(shù)的競爭對手,但她從來都是靠實力說話,以正直和獨立的本性謀立足之地。凱瑟琳不知懟過多少制片人,導演,男一號,卻從未嫉賢妒能,任性損人。當年在《亂世佳人》的試鏡中輸給費雯·麗而無法出演郝思嘉是凱瑟琳一生的遺憾,但凱瑟琳依舊和費雯麗保持了一輩子的友誼,還曾在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弗的婚禮上擔任伴娘。她唯一的“撕逼”八卦發(fā)生在1959年拍攝《夏日癡魂》時——凱瑟琳看不慣影片另一女演員伊麗莎白·泰勒的女神做派,兩人在片場上演了一場《宿敵》式的“蘭閨驚變”。就像貝蒂與瓊合作的《蘭閨驚變》一樣,《夏日癡魂》也是部沉重而壓抑的驚悚電影,講述的是凱瑟琳飾演的蛇蝎婆婆,為了掩蓋家丑逼瘋泰勒飾演的兒媳,片中甚至還有同性、食人、腦葉切除術(shù)等限制元素。一向擅長輕喜劇,展現(xiàn)女性光輝的凱瑟琳哪受得了這種畫風,演的非常不舒服。而泰勒從小就是眾星捧月的女神,和女漢子凱瑟琳水火不容。兩人在片中劍拔弩張的對峙關(guān)系也延續(xù)到了臺下,合作非常不愉快。巧的是,她們共同的好朋友——影片的男一號蒙哥馬利·克利夫特受到導演的不公正對待,兩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罷演威脅導演不得辭退克利夫特,在拍攝現(xiàn)場,凱瑟琳當著所有人的面怒目而視導演約瑟夫·曼凱維奇,并朝地上啐了一口。凱瑟琳和伊麗莎白·泰勒的沖突也因為“一致對外”而趨于緩和。
1967年,凱瑟琳·赫本和斯賓塞·屈塞合作了最后一部影片——《猜猜誰來吃晚餐》,兩人在片中飾演一對老夫妻,影片聚焦“跨種族通婚”這一敏感的社會問題,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徹底結(jié)束了美國部分州禁止種族通婚的歷史。然而,殺青十七天后,斯賓塞就在她的懷中與世長辭。凱瑟琳在某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她自始至終都沒敢去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是二人“最后的晚餐”。令人欣慰的是,凱瑟琳憑借本片獲得了第二座影后小金人。僅僅一年后,凱瑟琳化悲痛為力量,憑借《冬獅》蟬聯(lián)影后。
進入七、八十年代,凱瑟琳轉(zhuǎn)戰(zhàn)電視電影和戲劇舞臺,數(shù)次獲得艾美、金球和托尼獎的提名。就在人們以為凱瑟琳·赫本打算告別銀幕時,已入古稀之年的她再一次用老而彌堅的演技震撼影壇。1981年,凱瑟琳和亨利·方達主演的《金色池塘》一舉奪下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獎,這是凱瑟琳·赫本第四次在奧斯卡封后。
1974到1984的十年間,凱瑟琳將演藝事業(yè)的重心放在了電視領(lǐng)域,接連出演了《戴拉福德夫人的婚姻 》,《勞拉·蘭馨長眠于此》,《走向新生》,《明星殘緣》等電視電影。在闊別銀幕10年后,凱瑟琳帶來了她的謝幕之作—《愛情事件》,這也是她成名以來,首次以配角身份登場。著名影評人羅杰·伊伯特曾評價:“這是凱瑟琳有生以來第一次展露出女人的脆弱。”同時也是凱瑟琳第一次在電影中爆出美國國罵。1994年,凱瑟琳獻上了她最后一部作品—《巴迪的圣誕節(jié)》,在這部電視電影中,她說出了此生最后一句電影臺詞:“在我老去之后,我不會為過去的任何一個時刻感到后悔,不會去奢望改變過去發(fā)生的任何一件事……”
寵辱不驚
凱瑟琳·赫本一生特立獨行,她不接受媒體采訪,不參加名流活動,不給粉絲簽名,甚至不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從《清晨的榮譽》到《金色池塘》,四度奧斯卡封后她竟然從未到場領(lǐng)獎。1974年第46屆奧斯卡是她唯一一次出現(xiàn)在奧斯卡領(lǐng)獎臺上,此行目的也是為好友頒發(fā)“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在這次頒獎禮上,凱瑟琳并沒有穿晚禮服,成為了第一個穿長褲出席奧斯卡的影后。
私下里,凱瑟琳深居簡出,連飯館都很少去。偶爾下館子,凱瑟琳總喜歡把雙腳放在桌子上,身子仰躺在靠背上。當問起她為什么這么做,凱瑟琳回答道:“要是我的臀部沒有頭高的話,我吃什么都消化不了?!绷硗?,凱瑟琳極其看重個人隱私,曾經(jīng)因為一個記者未經(jīng)允許就拍照,凱瑟琳一怒之下將對方的相機摔的粉碎。上世紀三十年代,作為“票房毒藥”的她和媒體間的矛盾更加嚴重,當被問及打算生多少孩子的問題,凱瑟琳回答道: “五個,三個白人,兩個有色人種”。媒體大鱷也對她的粗魯無禮頗為不滿,還給她起了個“傲嬌凱瑟琳”的外號。
不施粉黛,不婚主義,無神論,支持墮胎,爭取選舉權(quán),凱瑟琳在男權(quán)當?shù)赖拇笾破瑥S時代掀起了一場旗幟鮮明的女權(quán)風暴,在“借精凍卵”還是神話的上世紀初,凱瑟琳“不要丈夫要孩子”的婚姻觀盡人皆知。在穿著上,凱瑟琳更是引領(lǐng)世界潮流的“反時尚”先鋒,她是第一位在銀幕上穿短褲的女演員、第一個在生活中把男裝穿上身的好萊塢女星、第一個穿長褲出席奧斯卡的影后,還是影史上第一位扮演香奈兒的時尚達人, 輕松駕馭各種Coco中性單品。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飛行家》中,飾演凱瑟琳的凱特·布蘭切特就完美再現(xiàn)了凱瑟琳的“中性風”,舉手投足之間帶出渾然天成的高貴,自信與英氣。
對待愛情,凱瑟琳遵從本心敢愛敢恨,她的一生中有無數(shù)男人為她傾倒,包括潛規(guī)則不成反被她胖揍一頓的“好萊塢怪杰” 約翰·巴里摩爾,被她迷得言聽計從的米高梅老總,“好萊塢之王” 路易斯·梅耶。凱瑟琳在邂逅傳奇富商—霍華德·休斯后也沒有被他的金山銀山唬住,甚至在休斯幫助她重振事業(yè)后也沒有“還債”一般以身相許。最后她選擇了和她性格互補的斯賓塞·屈塞,凱瑟琳回憶起兩人在米高梅的初相識,那年他41歲,她34歲,穿著高跟鞋的凱瑟琳對屈塞說道,“對于你的個頭來說,我實在太高了,屈塞先生?!笔獠恢K兮兮的指甲一下就拉低了她的印象分,斯賓塞還懷疑她是個蕾絲邊。然而,就是這一樣一對歡喜冤家,卻譜寫了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傳奇,兩人廝守的26年中斯賓塞從未真正離婚,凱瑟琳就這樣無怨無悔,沒名沒分的跟隨“夫君”浪跡天涯,直到死神棒打鴛鴦。
對待事業(yè),凱瑟琳輕傷不下火線。1976年,年逾花甲的她在巡演舞臺劇時腳踝骨折,但她堅持坐著輪椅也要演完。1982年秋,凱瑟琳遭遇嚴重車禍,差點失去一只腳,但到年底時,她又生龍活虎地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在剛果拍攝《非洲女王號》時,凱瑟琳因為水土不服得了嚴重的瘧疾,又因為喝生水染上了痢疾,面容憔悴仍舊帶病工作。凱瑟琳始終保留著她另一部“金酸梅神作“《烈性子》中的劇照,時刻提醒自己戒驕戒躁。她曾說過:“我不想把一個弱女子的形象展現(xiàn)給大
與很多好萊塢大牌明星的紙醉金迷、不問世事不同,凱瑟琳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與人道主義精神。除了早期的女權(quán)旗手,她也是一位反種族隔離斗士。要知道,50年代正是麥卡錫主義陰影籠罩時期,好萊塢人人自危,凱瑟琳追求平權(quán)的社會與銀幕形象樹大招風。但她絲毫不畏懼右翼分子的恐嚇和抨擊,甚至指名道姓怒懟非美活動委員會主席、3K黨成員帕內(nèi)爾·托馬斯,指責他玷污了電影藝術(shù)。凱瑟琳還在1944年主演過一部抗日電影——《龍種》,影片改編自諾貝爾獎女作家”賽珍珠“的同名小說,凱瑟琳在片中飾演“抗倭女俠”小玉。1944年中國大陸正值水深火熱,大洋彼岸的凱瑟琳則用西方人的視角,讓世人有機會看到華夏子孫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不卑不亢。
經(jīng)歷了半輩子銀幕浮沉,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步入老年的凱瑟琳或許不再是曾經(jīng)那個鋒芒畢露,打倒“男權(quán)主義”的獨行女俠,但她對表演藝術(shù)的狂熱探索,超前的“獨立制片意識”,不依賴不附庸的人生信條卻為新時代銀幕女性充盈了肉身與靈魂。
香消玉殞
2003年6月29日,凱瑟琳與世長辭。她的家鄉(xiāng)康涅狄格州為此降半旗致哀。她曾在生前囑咐家人一切從簡,不要開追悼會。深陷哀思中的各界人士紛紛以簡短的發(fā)言表達緬懷之情。美國總統(tǒng)布什和夫人勞拉向她的家人發(fā)來唁電?!坝衿拧币聋惿住ぬ├赵谧窇浰龝r稱贊她為“全世界女演員的榜樣,優(yōu)雅,睿智而又迷人?!泵襟w、影評人、電影學者高度贊揚了她的人格魅力:“在凱瑟琳的帶領(lǐng)下,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開始在銀幕上含苞怒放,她有著動人的面龐,卻從不靠臉吃飯。”《洛杉磯時報》寫道:“她不僅是一位銀幕女王,更是美國獨立女性的守護神。”與此同時,威尼斯電影節(jié)組委會立即決定在當屆電影節(jié)上放映凱瑟琳的代表作《艷陽天》,用影像緬懷這位在銀幕上活躍了七十余年的偉大演員。
凱瑟琳·赫本對于美國影壇、對于世界觀眾來說是意義非凡的,她的自信和堅持、睿智和不屈,代表著銀幕世界的另一種美好。終其一生,她懷著對電影和戲劇的古典主義藝術(shù)憧憬,為之奉獻熱情和年華,銀幕和舞臺也將銘記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