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紅
戰(zhàn)爭年代,全國各根據地人民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建國初期,根據中央的指示和部署,新中國開展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慰問老區(qū)活動。這次關注民生的實踐活動,源自于時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楊秀峰的一次阜平行。
楊秀峰自擔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第一天起,就時常懷念河北人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總想抽空重返老區(qū)看看近況。
1951年初,楊秀峰滿懷對老區(qū)人民的思念,帶著秘書及相關工作人員到阜平、曲陽等地回訪。那時適逢大雪天,他們一行從保定坐火車出發(fā)到定縣,然后乘坐一輛破舊的美式吉普車到曲陽。走到阜平王快村時,車掉進了河里。一車人冒著寒冷,脫了鞋襪把車推了上來,勉勉強強開到阜平縣城。
在阜平幾天的訪問中,他們考察了縣城周圍幾個村子的情況,召開了縣委領導和干部群眾參加的座談會。座談會上,一些群眾含淚說:小干部進了城,大干部進了京,老區(qū)老百姓的話沒有人聽。大家還講到了當時生活的艱辛。聽到這些話,楊秀峰心情很沉重。他結合所見所聞,對群眾反映的情況做了分析,覺得群眾講得有道理,是實情。
抗戰(zhàn)時期,阜平作為根據地和晉察冀邊區(qū)首府所在地,沒有頻繁的戰(zhàn)火,盡管敵禍天災十分嚴重,但為了打倒日本侵略者,群眾積極繳納公糧,擔負差役,再苦再累也能承受。解放戰(zhàn)爭時期,像阜平這樣的老區(qū),幾乎聽不到槍聲,處于安全狀態(tài)。老區(qū)農村普遍進行了土改,農民得到土地,糧食收入更有保障。加之政府為解決前線火藥供應,大規(guī)模收購硝磺,刺激了各種手工業(yè)、副業(yè)的發(fā)展。群眾自稱“當時手頭較活泛”。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一些大城市的解放,城鄉(xiāng)經濟有一個轉型時期,原先能賺錢的門路,一下子全沒了,硝磺業(yè)完全消失,手工紡織業(yè)完全停頓,手工小作坊大部分停產,曾經活躍的集市變得蕭條、萎縮。農民收入一下子減少很多。因此,大多數老區(qū)群眾覺得解放了,生活反倒不如前幾年了。
災后棉衣破爛、棉被缺少情況更加嚴重,許多災民衣不蔽體或以夾填棉,冰天雪地無法出門生產。面對這種情況,心急如焚的楊秀峰首先想到要解決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在了解國家相關情況后,一向不愿向上伸手的楊秀峰,不得不向中央求援。
1951年1月14日,楊秀峰從阜平返回途中路過定縣專區(qū)時就給中央發(fā)電報,請求中央增撥棉衣、寒被各十數萬套,并貸款扶助生產。毛澤東主席看到報告后,批示五個字:周(周恩來總理),應予同意。國家就從傅作義部隊留下的衣糧里撥出一部分給百姓,并撥付一部分貸款,幫助災區(qū)人民經營好生產生活問題,這一舉措解決了老區(qū)人民的生活困難。
那一年,阜平人穿的多是黃衣裳。
隨后,楊秀峰又走訪了全省其他幾處老區(qū),把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和聽到群眾反映的情況,全部如實地報告了華北局和黨中央。在華北局準備推廣楊秀峰慰問老區(qū)做法的同時,中南局也致電中央,請求可否用中央人民政府老紅色區(qū)訪問團的名義訪老區(qū)。毛澤東和黨中央非常贊賞,經中央批準,建議在全國推廣楊秀峰的做法,幫助老區(qū)人民渡過災荒。為此,中央成立了南北兩個代表團分別到老革命根據地進行慰問。北方慰問團的團長是劉瀾濤,副團長由楊秀峰擔任。很快,新中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慰問老區(qū)活動展開了。
1951年6月,程子華率領“冀西革命老區(qū)慰問團”赴阜平進行慰問。
當年的阜平十分落后,出入縣境的公路狹窄不平,更沒有汽車。慰問團在定縣下火車,走了三天,到了阜平。阜平人民聽說當年的八路軍要回來走親了,紛紛走上街頭,敲鑼打鼓,由縣長盧泰山帶領機關干部群眾迎出城外,在東寺村一帶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縣里還沒有修建招待所,所以,包括來自天津文藝部門的幾十個人的慰問團,被安排在邊區(qū)政府成立時的大北堂隔壁已經放了假的縣簡易師范教室和宿舍里。
當晚,在縣城東河灘西邊的舊戲臺上(現虹橋賓館一帶)進行了慰問演出。演出前有一個簡短的儀式,慰問團和阜平縣的領導都講了話,阜平縣還安排了兩個小學生向慰問團獻了花。之后,演出開始。內容有演唱、雜耍和雜技等。戲臺前人山人海,歡聲笑語,掌聲雷動。樸實的阜平人民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慰問一共進行了五六天。慰問團還到王快、史家寨村進行了演出,慰問團所到之處,童叟互攜,萬人空巷。百姓們一是為了觀看演出,更是感覺被關懷的一種溫暖和自豪。
慰問中,程子華走訪了當年一起戰(zhàn)斗生活的老黨員、老鄰居、老游擊隊員。在大連地村,程子華和老房東一起敘舊話家常,噓寒問暖。他對大連地村有著很深的感情。1942年,天大旱,大連地村的呂振國家斷了炊。程子華聽說后,派人送去20斤黃豆,讓呂振國的母親做豆腐賣。從此,呂家有了豆腐渣吃,渡過了難關。駐在村里的官兵還幫助群眾修了100多畝灘地,開荒種糧,生活得到改善。建國后,為感謝救命恩人,呂振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專程去北京拜謝程子華。1977年,程子華給呂振國寫來親筆信,表達對老區(qū)人民的思念,邀請他到北京做客。
程子華還親自登門拜訪了當年把五個子女全部送到抗日戰(zhàn)場上的抗日先鋒張之鏞,把一塊上書“光榮家屬”的牌匾掛在他家大門上,以表達黨和政府的肯定和激勵。為表感激之情,張之鏞把自己用山桃木精心制作的一個龍頭拐杖,托付程子華帶回北京獻給敬愛的毛主席。
在這兩次慰問后,還有過幾次慰問。王平率團慰問時,還帶了電影播放隊,在阜平小東官一帶掛銀幕為群眾播放《攻克柏林》等影片,許多阜平人第一次看到了電影??姑涝陂g,來阜平的慰問團由阜平人趙路所任職的天津人藝組成。于蓮芝、王家祥等一些著名演員都前來慰問演出過,表演了《劉??抽浴?、《拷紅》等劇目。還有一次,中央準備派聶榮臻等四位元帥組成“四元帥慰問團”赴阜平慰問,后因故未能成行。
1951年8月,毛澤東主席為革命老根據地親筆題寫了“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的口號??谔柎罅坑陀『?,慰問團把一張張毛澤東的親筆題詞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慰問信送給千家萬戶。老區(qū)人民對中央的親切關懷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