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榕青++陳杰
摘要:地理實踐力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僅靠終結性的紙質化測試,難以全面、精準地“一步考查到位”,需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本文聚焦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過程性評價方式,以鄉(xiāng)土課程資源開發(fā)為例,嘗試對地理實踐力的三大組分“開展地理實踐活動”、“運用地理工具”和“形成地理探究興趣與審美觀”展開評價。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yǎng);過程性評價;鄉(xiāng)土課程資源
地理實踐力含括“開展地理實踐活動”、“運用地理工具”、“培養(yǎng)地理探究興趣與審美觀”三大內容,是承載和融合了“地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要素的“綜合體”。新一輪高中地理課程改革,將地理實踐力提升為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意味著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將更加重視對學生“動眼、動腦、動情、動手”等方面的培養(yǎng),即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激發(fā)學生應用“綜合體”,找準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個性、創(chuàng)新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并持有獨特的地理審美觀及激發(fā)地理探究興趣。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并非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要立足地理課程標準,基于教材知識與鄉(xiāng)土資源結合才更富有生命力與感染力。同時,地理實踐力的發(fā)展也非“單打獨斗”,而是與其它三大核心素養(yǎng)緊密相連,如圖1所示。
一、評價方式的選擇
地理實踐力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僅靠終結性的紙質化測試,難以全面、精準地“一步考察到位”。因此,在培養(yǎng)過程中,需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方式,這在高中地理新一輪課改中被大力提倡和落實。
過程性評價從時間看,是對若干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的實踐活動作出及時評價。從評價性質看,則以定量評價為主。如在每個節(jié)點上,可先采用“師生共評表”對若干個學生組成的各小組的表現進行量化打分;隨后,將這些材料裝入檔案袋中,實行檔案袋評價法,對每組的成果全程記錄、保留痕跡;期末地理教師根據檔案袋反饋的總體表現情況,給出各小組實踐操作水平的定性評語和小組成員的實踐得分。終結性評價則以筆試測驗方式為主,試題中融入考查學生地理實踐力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個體展開考查并測驗得分。最終,將實踐得分(60%)與測驗得分(40%)相加,即可大致評估出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水平。
二、過程性評價的實例
聚焦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過程性評價,以鄉(xiāng)土課程資源開發(fā)為例,嘗試對地理實踐力的三大組分“開展地理實踐活動”、“運用地理工具”和“形成地理探究興趣與審美觀”展開評價,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1.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
地理實踐活動包括“野外自然考察”、“模擬實驗”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例,如采用調查報告的方式,小組調查福建省安溪縣鐵觀音茶的起源、自然生長條件、加工與銷售等。
活動過程:①對應鐵觀音茶的生產過程,將班級學生分為四組——第一組調查鐵觀音茶的分布與自然生長條件;第二組調查鐵觀音茶的加工過程與品種分類;第三組調查鐵觀音茶的銷售途徑及市場占比;第四組結合前三組的調查結果,走訪農戶了解目前遇到的困難,并提出合理化建議。②各小組根據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然后進行班級的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了解福建省安溪縣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體會農業(yè)區(qū)位因素中的社會因素發(fā)展變化對農業(yè)產生的巨大影響;培養(yǎng)學生關注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生產實際中,樹立求真求實科學精神,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
評價方案:根據各小組的調查報告,師生共同填寫評價表,如表1所示,滿分20分。
2.地理工具的運用
袁書琪教授認為,地理工具既可以指地理信息系統(tǒng)或野外考察時使用的羅盤、地質錘等實物的輔助工具,還可以指“輸入功能”、“空間分析功能”和“分析管理功能”等思維過程的工具,具有抽象意義。以第二種抽象的地理工具為例,如繪制“福建省不同年份人口金字塔圖”,并分析地理問題。
活動過程:①小組通過查閱圖書館書籍、網絡數據等多種途徑,收集福建省自新中國成立后至少三個階段(如1953年、1982年、201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數據;②依據收集的數據繪制“福建省不同年份人口年齡金字塔結構圖”,并以此為基礎,判讀三個年份人口增長模式、分析每一個特殊比例年齡組產生的原因;進一步分析和預測福建省未來人口的變化趨勢;分析當前及未來可能存在的人口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對策。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融入到活動中,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學會資料搜集的方法及提高繪制圖表的能力;學會判讀人口增長模式圖,了解人口問題;深刻體會人口變化帶來的社會影響,學會關注人口問題,形成正確的人地協(xié)調觀,培養(yǎng)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評價方案:師生根據圖表和報告,填寫評價表,滿分10分(如表2)。
3.探究興趣與審美觀的形成
地理興趣與審美觀包括地理探究興趣(好奇心)和審美觀(環(huán)境欣賞)兩部分。以收集福州市近30年的變遷圖片進行展示交流為例。
活動過程:①小組通過走訪福州的大街小巷,訪談調查“老福州人”的故事等方式,收集福州不同時期的材料,并進行合理地篩選和處理,整合成一定的展示體系;②小組以多媒體及海報等匯報形式,介紹福州市區(qū)歷史演變的過程,嘗試分析其動力原因,并對今后福州發(fā)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設計意圖:在收集資料過程中,讓學生體會不同時期的福州市發(fā)展情況。通過對比,學生更能感受到今天福州的美好生活環(huán)境,增添幸福感,培養(yǎng)家國情懷;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及成果,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評價方案:師生根據各小組的表現,填寫表3評價表,滿分10分。
三、小結
各過程性活動可評出最佳作品,在校內進行展示,同時將活動的全部作品匯編成冊,這樣既可保存學生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又可作為活動開展的范本供下一屆學生學習與參照。教師講授有關章節(jié)知識時,也可從成果集中選取經典的作品作為案例使用,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實用。
因此,在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不僅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較大提升,有利于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轉化為自身的素質,對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也有一定推動作用,可實現“教學相長”。“看得見”的成果,也是收獲頗豐、歷久不衰,成為鄉(xiāng)土課程資源開發(fā)和積累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