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燕
來濟寧市博物館精品文物展廳參觀的人們,無不為眼前的這套青銅列鼎駐足觀賞,為之震撼。這套青銅列鼎是由七件形式相同、紋飾相同、大小以次遞減,一套鼎的組合。也是我館的一套鎮(zhèn)館之寶。它制作嚴謹,工藝精湛,銘文行款有序,書法渾厚勁健,極其工整,具有很高的鑄造藝術水平。這套列鼎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滕州南出土,據考證滕州南曾經是薛國為周代庶姓封國的都城一一薛國。薛國是夏、商、周三代東方的一個諸侯國,這一套青銅列鼎的出土,震驚文物界,是迄今發(fā)現(xiàn)尤為完整的一套青銅禮器。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鼎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據文獻記載,“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不難看出諸侯級別列鼎7件,出土時鼎內分別盛有牛、羊、魚等動物骨骼,說明列鼎在殉葬時是按規(guī)定與秩序進行的。然而鼎的用途不止是適用于祭祀的時候。起初鼎就是一種炊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鍋,用來煮食物或盛魚肉。鼎的起源很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鼎,以后演化為商周時期的銅鼎。其形制一般是圓體、三足、兩耳,鼎足用以架火煮食,雙耳穿杠(叫“鉉”)用以提取。也有扁足鼎和四足的方鼎,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商周時期是銅鼎鑄造的盛期,留傳至今的仍然數量很多,它不僅是先秦時代的重要文物,更以其形制多樣,鑄造精美,紋飾繁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為后人稱道。
銅鼎在上古時期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皿,更是權力的象征,是先秦禮制器具的代表,古籍中有許多關于鼎的記載。據《史記·封禪書》載:“皇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相傳夏禹鑄九鼎:“貢金九枚,鑄鼎象物”,“鑄九鼎,象九天”,以后即成為傳國的重器。《左傳》上說:“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鼎遷于周”?!岸ǘΑ?,“定鼎”郟屬(音夾辱,西周東都洛邑王城),指周成王平定武庚等商殘余勢力的叛亂,把商的傳國九鼎移到洛邑。
另據《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為了和晉國在中原爭霸,先后用兵于陳、蔡、鄭、宋,在周定王元年(公元前六零六年),親率兵攻落水“陸渾之戎”,當陳兵洛邑周的邊境時,周王派大夫王孫滿軍。此時,莊王向王孫滿問起了周九鼎的“大小輕重”之事,王孫滿卻回答:“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意思說周王朝雖然衰落了,但還可以維持,豈容他人覬覦。
戰(zhàn)國時秦攻周,取九鼎,遷之于秦,其一沉于泗水,余八無考。漢畫像石“泗河撈鼎”的故事即取材于此。據《史記》和《水經注》記載,周顯王四十二年(公元前三二六年)九鼎其一沉沒在泗水深潭中。后秦始皇東巡到嶧山祭祀歸來路過彭城時發(fā)現(xiàn)了該鼎,秦始皇大喜,認為鼎的出現(xiàn)是天命歸秦的好兆頭,即命人打撈。當人們從河中找到鼎用繩子即將拉上岸時忽然鼎中伸出一龍頭咬斷繩索,鼎又落河中,以后再也沒有找到。嘉祥武氏祠漢畫中把該故事描繪得極富戲劇性,情節(jié)十分生動,扣人心弦。該故事意謂秦王無德,鼎不歸秦,秦國祚難長。
以上記述均出于后人之手,真?zhèn)坞s陳,有些還帶有不少神秘的宿命論思想和傳奇色彩,但鼎在古人眼中作為傳國重器和權力象征毋庸置疑。先秦時代,王朝的更替和政權存在的合理均以是否擁有前代之“鼎”作為標志,擁有“鼎”即擁有天下,否則意味著失去天下。
由于鼎在上古時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它對其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
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所以用“嘗鼎一臠”來形容嘗一塊肉而知整個鼎內食物的味道,引申為根據部分而知全體,窺一斑而知全豹。用“鼎沸”一詞來形容鼎中水沸揚的聲音,引申為聲音嘈雜而用“人聲鼎沸”來形容,則十分形象而貼切。
鼎雖是炊具,但畢竟不是常人之物,而是貴族王侯的生活器皿。為反映王侯之尊貴、生活之奢華,用“鐘鳴鼎食”來表現(xiàn)編鐘伴奏,銅鼎羅列的生活場面,極盡鋪張奢華之能事。
鼎有三足,以成穩(wěn)定之勢,為形容幾個方面的政治勢力的對立制約,用“鼎足”,“鼎立”、“鼎峙”來表述。元人雜劇《隔江斗智》中有詩:“漢家王氣已將終,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條計,輸與南陽一臥龍”。詩的前兩句說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從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后兩句說家喻戶曉的周瑜與諸葛亮斗智的故事。詩中用“鼎足三分”來形容三國分立的局面。
科舉制度起自隨唐,舊時科舉,用“鼎甲”一詞來代表殿試一甲三名,即第一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狀元居鼎甲之首,故又稱“鼎元”。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成績卓著,聲名鶴起,被人稱為“大名鼎鼎”,以形容名聲顯赫。某項事業(yè)成效顯著,達到較高水平,被稱為“鼎臣”“鼎輔”;用“鼎姓”“鼎族”表示豪門大族;用“鼎立相助”表示用出最大力氣,等等。
青銅鑄器,分量自然很重,如司母戊鼎,重達875公斤,故用“力能扛鼎”比喻人之神力,并由此引申為說話算數有分量,司馬遷曾說項羽說話“一言九鼎”。
相傳禹鑄九鼎,被奉為傳國之寶,歷朝于哪里建都,就把鼎遷到哪里,因此后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表示遷都用“遷鼎”;表示國家命運的用“鼎祚”;表示對政權有野心的用“問鼎”;表示奪取政權的用“竊鼎”。同時,“鼎”又從王權之意引申出“重要”和“大”的意思,如朝廷重臣被稱為“鼎臣”,“鼎輔”;用“鼎姓”“鼎族”表示豪門大族等等。
“鼎”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學術界和書法界稱先秦青銅器上的銘文為“鐘鼎文”或“金文”,即大篆或文,而銅鼎上的銘文是其中的重要的部分。著名者如大孟鼎、大克鼎、毛公鼎等,其內容都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同時,又是研究中國文字演變和大篆書法藝術的第一手資料。如毛公鼎,其銘文共497字,洋洋灑灑,堪稱鴻篇巨制,線條圓渾流暢,結構勻稱嚴謹,表現(xiàn)出渾樸、敦厚的藝術風格。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fā)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時代。
現(xiàn)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漢族文化內涵。
以銅鼎為代表的青銅器文化博大精深,對后世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以上所說僅是其中一部分,實為“嘗鼎一臠”,作更為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對于我們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