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飛
(溫州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摘 要: 加強新生代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是當前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以生活化理論為視角,總結梳理德育生活化理論及其教育觀的啟發(fā),分析溯原德育生活化與黨性教育的理論共性及實踐指導價值,思考探索新時期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的方法和路徑,為創(chuàng)新高校黨性教育機制拓寬思路并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 德育生活化 黨性教育 理論啟示
大學生黨員是中共黨員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未來最主要的建設者。在世情、國情、黨情及大學生群體性特征發(fā)生變化的今天,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yǎng)和黨性教育受到一定的影響,引起社會的關注。目前,針對大學生黨性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價值論層面,個體本位和生活實際的忽略與缺位導致理論與實踐不易取得實質性進展。本文試以德育生活化理論為視角,梳理新時期高校黨性教育的理論支撐,思考探索新時期大學生黨性教育的新思路、新方式,創(chuàng)新高校黨性教育機制體系,為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yǎng)拓寬思路。
一、德育生活化理論及其教育觀的啟發(fā)
國內外學者對于德育生活化理論已有較深的理論研究,學術界對其內涵和特征也有著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德育生活化即主張以生活為核心,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價值的事件作為教育資源,使德育融入生活,在提升學生個人修養(yǎng)的同時,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對于“生活實踐是德育真實的載體”這一觀點,有關學者的認同是一致的,德育實為塑造心靈、培養(yǎng)品格、養(yǎng)成行為的過程,德育生活化理論正是抓住這一特征,突出德育教育與一般知識傳授的不同,強調德育教育不能過分抽象,不能脫離實際,不能空洞說教,而應該充分關注結合生活,使德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德育能夠扎根社會實際,通過真實的生活案例,使學生在生活中領悟德育的真諦,從而實現(xiàn)德育的知行合一。筆者認為德育的“生活化”體系構架可歸納為內容生活化、范圍社會化和方法實踐化。
基于德育生活化回歸生活本真理論,其教育觀可歸結為以下幾個特性:首先,德育生活化應以“生本位”為基礎。在德育生活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重視以學生為本的基本認識,將德育從過去的知識理論為中心轉向學生為中心。不再將德育作為學校管理學生生活、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工具,而是用德育關懷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生命發(fā)展,在德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塑造心靈,培養(yǎng)品格。其次,德育生活化應強調“真實性”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應深度發(fā)掘學生實際生活之中蘊藏的豐富教育資源,將德育生活化教育與學生真實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日常生活體驗中感受真實具體的教育。德育生活化實質上是一種體驗式教育、體驗式學習,學生從真實的生活例子中結合知識化理論化的德育知識,從簡單的認知到體驗感悟,再到身體力行,將書本所學德育知識轉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品質,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品行,同時提升自我的內涵修養(yǎng)。最后,德育生活化重視“實踐性”。生活化的教育應該是注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親身參與,并將所學所思所悟外化于實際行動上,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辨別和取舍。生活化理論倡導理論認知與實踐的統(tǒng)一,注重在實際生活中將道德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生活,充分發(fā)揮道德的引導作用。
當前,高校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工作盡管實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但由于受限于固有的模式和體制,黨性教育的實效性仍不盡如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存在黨性教育與生活實際相分離的現(xiàn)象,黨性教育過程過于簡單,目標超越了學生的實際生活,過于強調共性教育,而忽視人的個性需要等。近年來,德育生活化理念成為高校德育模式改革的主要理念,而這一理念也為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理論借鑒,其理論內涵與目標及其科學性、實效性、獨特性為高校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帶來了新的借鑒和啟發(fā)。其一,與道德教育模式相似,黨性教育主要以激發(fā)黨員對理想信念、階級覺悟、組織紀律、宗旨意識、共產(chǎn)主義道德修養(yǎng)等進行主動思考為基礎,通過認知加工、實踐融合,提升黨性修養(yǎng)。其二,黨性教育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構式,黨性教育的目標和黨員黨性修養(yǎng)水平應與各階段黨性發(fā)展相對應,通過各階段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而逐步走向成熟。其三,黨性修養(yǎng)的水平與黨員個體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參與程度緊密聯(lián)系。因此,基于德育生活化理論,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更應倡導生活為中心,充分發(fā)揮生活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例子,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核心,鼓勵指引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感悟黨性教育的深層含義,更好地領悟生活真諦。在道德學習的同時,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積極的道德思想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從而提升黨性修養(yǎng)。
二、大學生黨性教育生活化的理論溯源
(一)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論”與“認識論”。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組成了社會,但是處于社會中的每個人并非抽象、孤立的個體,他們彼此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每個人都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相互關聯(lián)的人。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理論既是實踐論的,又是生存論的,主要內涵是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是歷史的,是具體的,同時明確人的本質即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耙匀藶楸尽笔邱R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精髓所在?;谝陨嫌^點,只有當我們個體與自己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相融合,才真正體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并占有了自己的本質。因此,我們在實踐黨性教育生活化的過程中,必須提倡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的例子作為大學生黨性教育的素材,將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落實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主張“以學生為本”。其次,馬克思主義指出“生活是人類的生活,只有人類才擁有生活。人類在生活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是人類生活區(qū)別于其他動物存在的最大不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個人如何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怎樣”;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chǎn)方式制約著整個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此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只有當認識滿足了主體改造客體的實踐需求,這樣的認識才具有價值。馬克思主義的這些理論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主觀能動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可以判斷,人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人類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斷完善自我。由此可見,將黨性教育生活化,正是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觀點。在生活中尋找具有教育意義的例子,將理論教育充分融入實際生活,在生動接地氣的生活案例中,推進大學生黨性教育人性化的進程,引導學生間進行相互交往評價的分析。這樣的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黨性覺悟,改善提高師生的交流互動,更有利于發(fā)揚黨性教育的民主性,真正提高新時期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
(二)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
德國思想家胡塞爾提出的“生活世界”有兩種含義:一是作為經(jīng)驗實在的客觀生活世界,一是作為純粹先驗現(xiàn)象的主觀生活世界,二者之間隔著一道先驗還原的界限。不同意義上的“生活世界”與科學及人的生存的關系不同。胡塞爾提出的這一“生活世界”理論,不僅影響了歐洲的科學研究,對于當代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帶來了深刻變革。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總是預先給定的世界,它總是有效,并且預先就作為存在著的東西而有效,但并不是由于某種意圖,題材范圍或按照某種普遍的目的而有效。每一種目的都是以它為前提,即使是在科學的真理中認識這樣一種普遍的目的,也是以它為前提,并且已經(jīng)是以它為前提”?!暗赖陆逃母緫獊碜晕覀兊娜粘I钍澜纾嗜〔挠谏畈攀堑掠靡皂樌M行的基本前提”。“沒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作為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作為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因此,教育必須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胡塞爾之所以提出“生活世界”這一理念,他的目的一是將“生活世界”這一概念區(qū)分于傳統(tǒng)科學理解的物質世界,因此,人類在研究物質世界時用的方法和技巧都難以用于解決生活世界所遇之難題。而另一目的則是強調關注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當時代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類主體意識漸漸被科學主義占據(jù),導致自我意識的迷失,精神世界被越來越多的人忽略,這將導致人類自身生活世界變得單一空洞。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促進德育走向生活化是符合胡塞爾的這一世界觀的,黨性教育走向生活化必須尊重人的本質回歸。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人類的德行源于生活,是生活實踐的產(chǎn)物,是人類與社會相結合、相統(tǒng)一的過程。高校大學生黨性教育本質上也是共產(chǎn)主義前提下的人性化教育。因此,黨性教育必須以學生和學生的生活為基石,將黨性教育扎根生活實際,避免脫離生活脫離實際才是培養(yǎng)大學生黨性修養(yǎng)的前提條件。而現(xiàn)實中,一些高校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因此,黨性教育應該回歸生活世界。
(三)陶行知等的“生活教育”理論。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到教育應符合兒童天性的發(fā)展,故教育理應回歸兒童的生活。美國傳統(tǒng)教育的改革家杜威繼續(xù)傳承并完善這一自然教育理論,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f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改造”的思想,認為教育即人類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接觸交流、相互產(chǎn)生影響、逐步改進經(jīng)驗,養(yǎng)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這正是他理論中所述的“生活就是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成長就是生活”。受盧梭、杜威等教育先知的影響,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影響我國教育的“生活教育論”,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的理論觀點。陶行知認為教育不應脫離生活,教育應該和生活相統(tǒng)一,他指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根據(jù)此理論,大學生黨性教育只有真正源自生活,才能真正使教育影響內化于心,提高黨員個體的自身修養(yǎng)。
(四)黨性修養(yǎng)的實踐性與自省性。
共產(chǎn)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是共產(chǎn)黨員自鍛煉、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過程。在《論修養(yǎng)》中,劉少奇提出:“要在革命的實踐中修養(yǎng)與鍛煉,而這種修養(yǎng)和鍛煉的唯一目的又是人民,為了革命的實踐?!币虼?,共產(chǎn)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應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更好地實踐唯物主義,黨員的修養(yǎng)應來自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并服務于實踐。同時,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由此可見,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教育應取材于民,服務于民。在不斷的生活實踐中,幫助自身完善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共產(chǎn)黨員的黨性鍛煉,說到底是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立場、世界觀的問題”。大學生黨員作為一個有著特殊性的群體,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校園生活,是學習,是歷練。因此,大學生的黨性教育應結合他們的自身特點,結合實際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黨性的學習和認識,通過實際和理論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年輕人朝氣蓬勃的特色,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理解和詮釋新時代的黨性認識。同時,利用好黨性的覺悟,不斷改善自身不足,完善自我修養(yǎng),自省自律,使自己能在黨性教育的引領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更好地為社會、為國家、為我黨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德育生活化大背景下的高校黨性教育實踐路徑探析
(一)黨性教育目標生活化,從“完美”向“進步”轉變。
以往,黨性教育提及的往往是學生心目中的偉人形象,這些偉人形象成了學生學習的對象,學生被按照偉人圣人的完美道德標準和要求培養(yǎng)塑造。這依然重要。在社會大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的今天,這一目標讓一些學生黨員覺得難以企及。因此,適當調整黨性教育的目標,使之更加生活化,更加為當代大學生所接受變得很重要。高校黨性教育應結合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和校規(guī)校訓,制定切實有效的“近小實”目標,突出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讓學生感受到黨性教育貼近生活,扎根現(xiàn)實,讓學生黨員愿意為之努力奮斗。同時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高校應結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黨性教育目標和要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不斷取得進步,不斷完善自我。從集體生活、認真學習到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引導學生黨員始終以更高的目標要求自己,始終以取得進步為自我目標,最終使學生黨員的目標向社會生活靠近,培養(yǎng)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理想和信念的新時代學生黨員,幫助學生黨員在完善自我的同時,更好地與社會接軌,為學生黨員步入社會做好準備,也為學生黨員今后樹立更遠大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品德奠定基礎。
(二)黨性教育方式生活化,從“說教”向“引導”轉變。
高校黨性教育的方式應放棄說教,轉而用更多喜聞樂見的生活實例感化引導學生,從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從書本教條向生活實例轉變。在開展黨性教育的時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從被動聽取變主動吸收,真正發(fā)自內心地接受黨性教育。一方面,教師應重視引導啟發(fā)大學生的自我反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黨性學習中,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能夠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師應重視引導運用實踐體驗法。實踐是提升黨性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例如開展研討、角色扮演活動、學生組織活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qū)服務、社會志愿服務、社會調查考察活動等,學生黨員通過自我實踐活動,更加關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更加重視校園生活和社會,思考分析解決其中問題,將課本所學理論結合生活實際,讓所學知識有用武之地,從而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實踐能力,還開闊了視野,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使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不斷得到升華。
(三)黨性教育內容生活化,重“理論”亦重視“生活”。
黨性教育應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堅定信念、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為首要任務,這些品德的培養(yǎng)都是基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領悟和認知的基礎上。由此可見,高校黨性教育如一味只看書本,而忽略現(xiàn)實取材,就不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高校的黨性教育內容應該最大限度地生活化,結合學生的校園文化、寢室生活等,以大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和正能量生活實例豐富當前的黨性教育課堂。將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遠大目標和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理論分析當前現(xiàn)實,將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正確黨性思想的指引下堅定信念,為集體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此外,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和活動形式,如鼓勵學生走上講臺發(fā)表自我認識和感想,開展辯論、演講和討論等活動,在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能力的同時,讓真理越辯越明,堅定學生的黨性信念。同時,注重媒體的宣傳作用,借助校園宣傳、宿舍文化、網(wǎng)絡傳播等多方式途徑,宣傳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中感化引導學生,構建多元的和多維度的教育系統(tǒng),幫助提高大學生的黨性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蔡春良.對高校生活德育的現(xiàn)實探究[J].漳州師范學院,2010(5).
[2]李倩茹.回歸生活——論高校德育的理想載體[J].滄桑,2011(2).
[3]埃德蒙德,著.胡塞爾,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
[5]侯文華,董晶晶.德育生活化主體建構及交互主體性發(fā)揮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
[6]魯家峰.黨性教育日常生活化芻議[J].黨性教育,2009(4).
[7]楊迎春.新時期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3).
[8]黃仕軍.黨性與人性的認識初論[N].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2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