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運喜
根據豫北地區(qū)的土壤、氣候等特點,作者結合長期的生產實踐,總結了冬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包括選地、整地、種薯處理、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除、收獲等方面內容,以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1、選地。馬鈴薯在砂土、泥地均可栽培。但選擇土質疏松、排水良好、pH值5.5~6.5的微酸性砂質土壤種植,馬鈴薯生長快、成熟早、結薯多、皮光滑、病害輕、便于收獲、產量高、商品性好。馬鈴薯屬茄科作物,忌與其他茄科作物連作或集中混作。
2、整地。前作收獲后,用旋耕機翻犁破碎土壤,再用整畦機按畦帶溝寬110cm的規(guī)格起壟整畦,壟畦高30cm、寬80cm,兩畦間溝寬20cm。起壟機起壟后,再人工精細整畦,做到細碎、整齊。
3、種薯處理
3.1精選種薯。健康種薯應為薯塊完整、無病蟲害、無傷凍、薯皮光滑、色澤新鮮的幼嫩薯塊。而表皮龜裂、畸形、生有病斑、受凍發(fā)僵以及退化的塊莖一律淘汰。對于圓形或橢圓形塊莖的品種,如果其中混有長形、尖頭、縱裂現象的塊莖,就可認為是退化或受病毒感染。用這種塊莖作種薯,會增加田間退化率和病毒感染,降低馬鈴薯產量和品質。
3.2種薯切塊。為了節(jié)約用種和保證種薯大小一致,播種前稍大的種薯需切成幾塊作種,小塊薯應在沒牙眼的地方切1刀,切塊后氧氣可從切口順利進入薯內,加速酶的活動,打破休眠。從頂部斜或縱切,注意不傷牙眼,使每塊種薯上都分配有頂部牙眼。
3.3種薯消毒。每切完1個種薯,切刀應放進消毒液0.1%高錳酸鉀或75%酒精,或0.5%福爾馬林溶液消毒1次。將種薯用0.5%福爾馬林溶液浸20~30分鐘,撈出后放成堆,用薄膜覆蓋悶種6~8個小時,可有效防止種薯攜帶病菌。
3.4種薯催芽。切塊攤晾1~2天后的種薯,用1個單位赤霉素(即1t水+1g赤霉素)浸種10分鐘。撈起后按一層濕潤沙床、一層種薯埋入,覆蓋薄膜進行催芽,能有效打破種薯休眠,出苗快且整齊。
4、播種
4.1播種期。馬鈴薯喜冷涼,不耐高溫,應根據氣候和鮮薯提早上市期確定最佳播種期。冬種馬鈴薯應選擇12月上、中旬,待氣溫稍降時播種。過早,則溫度高,容易爛種,難以全苗、幼苗生長不良以及幼苗期無法避開霜凍;過遲,則推遲鮮薯上市,生育后期遇到春雨容易發(fā)生病害,遇春季高溫導致早衰,影響產量。
4.2播種密度與播種量。雙行三角形種植,每穴播種1塊小種薯或經分切的薯塊,株行距各15cm左右,每畝需種薯150~180kg。
4.3播種方式。挖1穴種1個薯,深度以土蓋密種薯為宜,播完后在種穴上再蓋一層土雜肥。已催芽播種的,芽向上,并按芽長短不同分區(qū)播種,有利于出苗一致;未經催芽的,種薯宜倒放,芽眼朝下,以利于早發(fā)根、吸收水分、早出苗。
5、田間管理
5.1培土。馬鈴薯在通透性良好的土壤里生長,根系才能發(fā)達,塊莖才易膨大,培土可創(chuàng)造通透性好的土壤環(huán)境,可使植株埋入土下的節(jié)數增多,增加匍匐莖的數量,形成更多和更大的塊莖;同時,可增加畦面的土壤拉力,防止干旱裂畦塊莖見光導致的薯皮發(fā)青,以提高品質,提高商品率。
5.2合理灌溉。根據冬種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各個時期特點和氣候現狀,相應加強灌水管理。
(1)播種灌溉。播種灌溉有干種和濕種2種方法。干種為先播種,播種后立即灌半溝跑馬水,結合畦面澆水,土壤吸濕后立即排干;濕種為先灌水,土壤吸濕后排干,隔天播種。
(2)發(fā)芽期,即從下種到幼苗出土(20~30d)。冬種馬鈴薯下種到發(fā)芽正值秋冬干旱季節(jié),要及時灌水,灌水以隨灌土壤吸濕后隨排的跑馬水方式為宜,保證土壤有一定的濕度,供幼芽正常生長需要。
(3)幼苗期,即從出苗到團棵(10~15d,下種后30~45d)。出苗后,如果遇到干旱,需再灌半溝跑馬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4)發(fā)棵期(現蕾期),即從團棵到初花是馬鈴薯地上部迅速生長的時期(20~25d,下種后50~70d)。此時,莖葉生長繁茂,塊莖開始形成和膨大,需水量微增,要特別注意保持水分充足。若遇干旱,要及時灌水或留溝底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5)結薯期,即從開花到莖葉枯黃(50d,下種70~120d)?,F蕾后莖葉達到最大值,地上部蒸騰旺盛,地下莖生長也極迅速,此時需水量最多,應經常保持畦面濕潤狀態(tài),以利于塊莖的膨大。成熟期水分不宜過多,避免因水分過多導致爛薯和貯運爛薯,特別是后期春雨季節(jié)要注意開溝排積水。
5.3施肥。馬鈴薯是高產喜肥的作物,尤喜有機肥,在整個生育過程中需要消耗很多養(yǎng)分,在肥料三要素中,對鉀肥需要量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較少,氮、磷、鉀比例(N∶P2O5∶K2O)一般為2:1:4。
5.3.1重施基肥。播種時于行中間每畝施三元復合肥75kg,肥料應避免接觸種薯。下種后每畝用土雜肥750 kg蓋種。
5.3.2早施速效提苗肥。當幼苗出土80%~90%,應重施1次結薯肥,每畝用碳酸氫銨25kg加過磷酸鈣25kg,對水1500 kg進行條施。
5.3.3施好結薯肥。在現蕾期(約下種后50~70d)施1次結薯肥,每畝施三元復合肥15kg于植株周圍,化肥不能沾到葉片和直接接觸到根部,防止傷苗。
6、病蟲草害防治。實行無公害生產,需加強對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合理使用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使用低毒、低殘留、高效、安全農藥,優(yōu)先選用生物農藥和礦物質農藥,同時注意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及間隔期,防止有機磷和氨基甲酸脂類等農藥殘留超標。
6.1草害防除。在播種前后灌跑馬水濕潤土壤的同時,每畝用乙草胺100g對水60kg噴霧畦面進行防除。
6.2蟲害防除。危害馬鈴薯苗期的蟲害主要有地老虎和蚜蟲。地老虎咬苗造成缺株斷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每畝用2.5%敵百蟲粉劑2kg加細土10kg制成毒土或灌根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g,對水60kg噴霧防治。
6.3病害防除。馬鈴薯生長中、后期主要有晚疫病、霜霉病、青枯病等病害,在發(fā)病初期,用代森錳鋅500倍液于晴天露水干時噴霧防治。發(fā)現青枯病要整株拔除、集中焚燒處理,或用20%石灰水40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500倍液噴防。發(fā)生晚疫病時,可用58%甲霜靈錳鋅120g對水600倍液噴防。發(fā)生早疫病,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50%撲海因1000倍液噴防。
6.4防凍害。冬種馬鈴薯常受霜凍冷害的影響,嚴重時造成馬鈴薯凍傷、凍死,在栽培上采取健身栽培和農業(yè)措施,可防止或減輕凍害。
6.4.1防徒長。在馬鈴薯的現蕾期(播后50~70d),每畝用15%多效唑35g對水60kg均勻噴霧,可防止馬鈴薯植株徒長,促進植株橫向生長,使植株矮化、葉片厚、莖桿粗、葉色加深,增強抗寒力,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并有效地減輕霜凍寒害,同時可促進地下部生長,加速塊莖膨大,提高產量。
6.4.2增施熱性肥料。適當增施熱性肥料及含鉀肥料如草木灰、火燒土等。因熱性肥料可增加地溫,鉀能影響細胞的透性,提高細胞的濃度,從而增強抗寒性。
6.4.3灌水保溫。寒流降溫來臨前1~2d,往畦溝灌半溝水,畦面保持濕潤,以增加土壤的熱容量和降低導熱率,提高地溫,減輕凍害,寒流過后即排干水。
7、收獲。當馬鈴薯植株停止生長,莖葉枯黃時,塊莖易與匍匐莖分離,比重大,淀粉、蛋白質及其他干物質含量達到最高限度,而水分含量降低,此時是食用塊莖最適宜收獲期。收獲過早,塊莖不成熟,產量不高;收獲過遲,會降低品質。收獲宜選在晴天,收獲后放在陰暗通風的地方,薄攤晾干,防止曝曬引起芽眼老化、影響品質。挖薯、裝薯、運薯時要盡量保持薯皮完整,減少損傷,提高商品率。
(作者單位:455000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qū)農林水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