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吳秀娟?孫雪花
摘 要:教材是教師授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一個載體、一種工具。教師必須要了解這種工具的特點,并且能科學地使用這種工具。新版教材更加注重課堂的有效性,要求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根據(jù)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
關鍵詞:教材;創(chuàng)造性;學生實際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資源,是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途徑,是連接教師、學生、新知之間的紐帶。長期以來,教師因為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束縛,對教材的依賴性太強,認為教材是不可突破、不可改變的,所以教師本身就變成了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我認為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
一、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應從改變教師的思想觀念開始
北師大版2011年數(shù)學教材至今使用已經五年多了,在新教材剛剛使用的時候,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本套教材都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培訓。但是部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深,導致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主體地位體現(xiàn)不夠明顯,課堂教學效率較低。教師要想課堂省時、高效,就必須轉變思想觀念,結合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前段時間我聽過二年級上冊“分物游戲”這樣一節(jié)課。剛開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圖中有2只猴子,4個桃子)。
師問:從圖中你得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
生答:有兩只猴子、四個桃子。
師問:想一想每只小猴能夠分到幾個桃子?怎樣分呢?
生答:每只小猴分兩個桃子,他們分的就一樣多了。
師問:還可以怎樣分呢?(學生沒有回答)
師問:大家再看一下情境圖,想一想除了每人分兩個以外,還可以怎樣分?
(學生仍然沒有回答)
師問:可不可以給其中的一個小猴一個……
這位教師明顯太依賴教材了,新知傳授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呈現(xiàn),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能夠感覺到學生已經明白“平均分”的含義,只是不會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但教師仍死搬教材,沒有活用教材。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課堂上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要尊重教材的知識體系,但更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對于一堂新課,教師要清楚地知道新知對學生而言重點在哪、難點在哪。雖然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是編者按照各學段兒童的年齡特點來編排的,但是教材內有些知識點、情境圖的出示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因為學生有農村、城鎮(zhèn)之別,原有的知識基礎也不相同,所以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對于小學生而言,形象記憶永遠都比抽象記憶要更加深刻,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知識間的前后聯(lián)系
數(shù)學教材的編排有一定的序列性、層次性,它對知識點的滲透都是循序漸進的。所以,教師在備任何一堂新課時,都不能只看這一課的知識,必須要上下聯(lián)系,把握每個知識點的滲透過程。例如,對于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引入及運用”這一知識點,教材就用了三個課時去解決這個問題?!皟和瘶穲@”重點是讓學生知道乘法各部分名稱,會將加法改寫成乘法;“有多少點子”重點就是學生能根據(jù)情境圖自己列出乘法、加法算式,并能根據(jù)點子圖表示出乘法算式;“動物聚會”重點則是學生能用乘法算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且學生能根據(jù)乘法算式自己進行編題。
教師只有充分把握各課的滲透重點,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新課,才能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新知。
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
教學機智就是指教師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靈活的思維、果斷的決策處理課堂上的一些突發(fā)問題,是教師在進行形成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質。我曾聽過“圓的周長”這樣一堂數(shù)學課,這是每位數(shù)學教師所熟知的一堂課。我們通常的思路是先用線條測量出圓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再鼓勵學生根據(jù)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周長的計算公式。剛上課結論就出來了。教師稍微愣了一下,隨即問道:“3.14是什么意思?怎么來的?這個結論對不對呢?我們就來驗證一下吧!”接下來的教學就很順利。這是課堂上最普通的小插曲,但是教師的應變能力確實讓我們敬佩。
總之,一名數(shù)學教師要想順應課程改革的步伐,要想課堂省時高效,就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林坤(1978— ),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高效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