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紅
摘 要: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主要憑借教材進行。語文教材就好比一座美的宮殿,能反映出美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藝術美并折射出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因素。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從語言、意境當中去理解美、體會美、鑒賞美和領悟美。
關鍵詞:審美品位;語言美;意境;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匯集眾多名篇詩作,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故而,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善于運用課本內(nèi)蘊含的語言文字美以及文體結(jié)構(gòu)美去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培養(yǎng)其高尚的品質(zhì),使其能夠建構(gòu)起科學的審美觀。
一、品詞析句,理解美
在語文教學時,教師必須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啟發(fā)學生通過對字、詞、句、段的揣摩和理解來品味文章的語言美,自覺接受美的形象教育。如教學《翠鳥》一課,文中對鳥貼著水面往遠飛走了的描寫,一個“蹬”字,一個“叼”字,一個“貼”字,一個比喻句“像箭一樣飛過去”,將翠鳥敏捷的動作描繪得鮮活、貼切,使學生品味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精練、傳神。再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寫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詩中展現(xiàn)出深秋時候傍晚江面上的美景,作者以珍珠比作露珠,以玉弓比作新月,不僅十分傳神,還營造出一個清幽、靜謐的境界,泌人心入于脾,這大自然的美不知令多少代人都陶醉過。類似的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還有許多。小學語文課本中就有許多古詩。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品嘗、閱讀、體會并感受我國數(shù)千年的悠久文明以及文學的藝術美、文字美和情操美。
二、進入情境,體會美
語文教材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極具詩情畫意,雖然言盡但卻意味無窮。故而,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幫助學生放開想象的翅膀,跟詩人一起進入優(yōu)美的意境中,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描寫的景致,實現(xiàn)和詩人心靈上的溝通,進而深刻體會作品的內(nèi)蘊。例如,著名詩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有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寫景的詩句,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xiàn)了深邃的意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如若我為詩人,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進行想象,繼而提出四個問題:煙花三月的江邊應該是一幅如何的景色你是否注意到?你是如何離朋友逐漸遠去的?朋友的船如何漸漸地消失?此時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在美好的想象中融進學生對作品藝術美的體會,即便是成績不佳的學生亦可于不同程度上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了詩的美妙與情趣。
三、對比分析,鑒賞美
對比是鑒賞美的一種有效的方法。美,一般是在比較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例如,講到《落花生》的時候,那不惹眼的小花生苗地下的果實,跟那些掛于枝頭的耀眼果實相比較,更彰顯出花生的內(nèi)在美,再去體會父親的“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無用的東西”這句話,繼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學生借助鑒賞,提高了認識,懂得了心靈美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這樣存在對比的事物與人物還有很多,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從比較、評判、鑒賞中獲得對人生、做人、處事的理解。
四、用感情朗讀,領悟美
朗讀是領悟美的向?qū)?。教師要借助朗讀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在瑯瑯的讀書聲里,讓學生體會語言的韻律美,與作者、與文章產(chǎn)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升華。
以《白楊》為例,教師用審美的角度分析教材,設計教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配合錄像,出示畫外音:在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到處渾黃一體,但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楊。這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理解“高大挺秀”的意思,再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個惡劣的環(huán)境中,只有白楊能在此扎根,而且長得高大挺秀,這說明什么?作者在這里贊美白楊的目的是什么?通過文章的字里行間,讓學生明白作者通過寫白楊樹的美來贊揚扎根邊疆的建設者,贊揚他們美好的心靈。
五、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美
在理解、體會、鑒賞、領悟了美之后,便是升華為創(chuàng)造美。學會創(chuàng)造,那便是提高,是審美的最終目標。小學生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翅膀。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美詞佳句學以致用。如在《燕子》一文中,有許多描繪春景的詞:蒙蒙的細雨、黃綠眉眼柔柳、色彩鮮艷的花、伶俐可愛的小燕子、百花爭艷的盛會。教學中引導學生圖文對照,體會這些由形容詞和名詞搭配的優(yōu)美詞句之后,教師就應該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學以致用。在總結(jié)全文之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利用課堂上幾分鐘的時間做個小練筆,并讓學生拿起來讀一讀,互相之間點評一番,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寫作水平。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使學生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識,發(fā)展語言,受到美的陶冶,才能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