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云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一中)
很多學生進入高中后很茫然,不知語文究竟該學些什么,課堂40分鐘,聽課很專心,筆記也記得很清楚,可為什么考試成績一出來,卻是不盡如人意,學生困惑,家長不解,教師更是犯難,靜而思之,我們共同找出了一個重要原因:學生閱讀量很少,幾近于零。無可否認,高中階段時間緊,學業(yè)重,我們該怎么面對呢?
剛從初中上來的學生,學習方向也比較模糊,學習任務較之初中增加了很多。大多數(shù)學生也不知道該從何處獵取他們需要的營養(yǎng),我們語文組集體研討時,也強調學生做閱讀筆記、成長周記。每周也會發(fā)一起教師自編的《悅讀》材料發(fā)給學生,以期引導學生關注當前一些時事熱點焦點,了解社會狀況,讓我們的語文作文不再成為無源之水、無土之木!而如何在課堂40分鐘就牢牢吸引住學生的眼球,提高教學質量,課前5分鐘的有效把握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福建省高考要換成全國2卷,難度系數(shù)較之以前那是大大提高了。從2015年9月開始,我們月考也以全國的樣式來考查學生,語基90作文60。而作文中能否運用三五個成語,一方面可以衡量出該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出學生的眼界和文筆如何,當然,語基選擇題,語用題也可能涉及。眾所周知,成語的熟識和運用無疑是高考語文能否取得高分的一個重要途徑。
十年了,教材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我想我應該可以騰出一些時間來充實我們的課堂,我們從2014年開始,我大膽從僅有的課堂40分鐘擠出5分鐘,讓一兩名學生來跟全班同學共同分享他帶來的成語故事以及與此相關的近義詞、反義詞。
至今,我已經整理了十來張學生手寫的材料,在高一下學期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課文真的是我們學習成語的好材料,比如跟《廉頗藺相如列傳》有關的成語就有很多個,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fā)沖冠,價值連城,和璧隋珠,澠池之會,刎頸之交,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拓展延伸,金蘭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交等等。
比如5班有個學生講到江郎才盡、江淹夢筆,我們不但只是認識了這成語的意思,還清楚了并非江淹的敏捷文思和才華妙筆被夢中的老人收回去了,而是因為后期的江淹在官場上平步青云,風生水起,忙于應酬而疏于寫作,才使得他越來越沒有了早期的睿智和才氣。在此基礎上,我覺得我可以因勢利導了,就順便告訴他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平時我們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瞬間感動或是點滴體驗,寫成周記,作為我們的寫作素材,當時學生似乎是似懂非懂了點頭回應。這樣做,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有一段時間,我讓班級的學生按號數(shù)上講臺跟大家分享他帶來的成語故事,他們時而板書,時而唾沫橫飛,而底下的同學時而沉思,時而投來羨慕的眼神。久而久之,課前的這五分鐘,慢慢成為了學生期待的課堂。
課前5分鐘的成語故事,或許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文人的辛酸,或許也能培養(yǎng)他們寫作的興趣,又或許也能夠明心靜氣,又或許是我自作多情,白白浪費時間。
6班又有個學生帶來精彩的成語“江郎才盡”,關于江淹其人其事,當時我趁機補充了《別賦》中的名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使人心神沮喪、失魂落魄的,莫過于別離啊。學生若有所悟。江淹早年不被重用,甚不得志,反被陷害入獄,正應了那句“不平則鳴”,他的作品《別賦》《恨賦》中反映的思想和他早年的處境有很密切的關系。到了晚年,很難再寫出好文章了。其實并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就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瞬間,有個人從遠處走來,他是?近了近了。原來是唐朝文學家韓愈的學生孟東野。一首《游子吟》就讓我們永遠記住了孟東野的大名。
孟郊熟讀經史,很有才能,直到50歲才做溧陽縣尉,因而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韓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時寫《送孟東野序》贈別:“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笔艿轿蛪浩染鸵l(fā)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我手寫我口,身遇坎坷事,手寫辛酸淚。也就有了大量的作品問世。
我覺得,知識面豐富的學生在歷次的考試過程中,也能做到最大限度發(fā)揮他的語文特長,4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就證明了這個看法是對的。課前5分鐘的成語文化的植入或許是整堂課是否高效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所以我很看中這5分鐘的效率。當然,學生也不一定非得分享他帶來的精彩故事,有時課前5分鐘我也有兩手準備。要是學生忘了準備成語故事,我也可能把圖書館借閱的書籍跟學生一起分享分享。有時是專業(yè)書籍《文學教育》《語文學知報》,有時是雜志文學比如《青年文摘》《視野》《福建教育》《大象》,這幾個月來,我依稀記得曾經補充了好些文章,比如要《結婚找我媽》《我的童年》《跳棋人生》,《靜待花開》……不為別的,只因為心中那一份對文學的熱愛與堅持。
三個學年過去了,我也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開拓了視野,更重要的是,我好像也找到了搭建與學生溝通的有效橋梁,學生漸漸也喜歡上我的語文課了。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