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路
①初夏,從色彩和氣息上講,都是對春天的深化。新鮮的地氣騰騰上升,熱浪澎湃。熱,讓我感受到時令之變,吟起陸放翁的《初夏絕句》,從中能感受到初夏之味?!凹娂娂t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p>
②春已過,落英化作塵泥,初夏亦同樣清新啊,布谷鳥聲聲啼鳴,植物瘋長,路邊是無盡的桑麻。之所以復(fù)述和解釋詩的內(nèi)容,大約我以為寫初夏之景,以我有限閱讀,覺得陸游的這首詩最為傳神。
③我還是個孩子,在鄉(xiāng)村,最欣喜初夏到來。換上汗衫短褲,手腳自由。來到可以嬉戲游水的池塘邊,眼前所見,高柳新蟬,薰風(fēng)微雨,池荷榴花,瓊珠清泉,一幅初夏圖景。水,潤而溫,青蛙咕咕地鳴叫,蜻蜓在水邊像飛機一樣滑翔。人與動物,飛鳥、走獸與鳴禽,大地上的一切,瞬間熱情飽脹,忽然有著更旺盛的熱力與生機。
④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麥子氣息相混而散發(fā)出的馥郁香甜之氣。麥子,終于在凝望中由青轉(zhuǎn)黃,墻上的鐮刀在子規(guī)的叫聲中嚯嚯地磨得發(fā)亮,“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晴日,暖風(fēng),麥氣,生活也隨之火火的。麥子,在大人、小孩的心中,是這個季節(jié)對人最美的犒勞。
⑤麥地溝里多彩、豐富。蟲們在土坷垃上奔走,這里有無數(shù)個種類和家族的蟲子在忙碌,趕在小麥收割前,在土洞里搭建糧倉。雜草和不知名的綠色植物夾在金黃的麥子中間,擠滿了狹窄的地溝。聲、光、影,主配角都有,這個舞臺從不停歇地演著戲,充實著動與靜的奇幻。俯身觀察,與它們交流,終日樂而忘返。
⑥布谷鳥日夜唱著民謠,催人收割。月夜,荒野,沙沙聲,麥子被一片片放倒,被磨成面粉,芬芳擴散開來,整個季節(jié)飄散的,都是麥氣。
⑦我的故鄉(xiāng),有一種吃食叫“小麥粑”,是面點,但勝過所有面點。發(fā)酵過的面團,放在一種叫“粑葉”的青蔥植物扇面上,上籠蒸蒸。在蒸汽中香甜一點點吐出。芬芳,在古歷的五月熏醉了故鄉(xiāng)的大人小孩。老家有位旅歐的長輩五十年后返鄉(xiāng),他說他沿途都聞到了小麥粑的香味,這一口咬下去,未嚼,淚就涌了出來。
⑧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初夏的氣息漸濃,我故鄉(xiāng)蒸出了一籠又一籠小麥粑,一種美食,一種源于大地的杰作,一直被當作食神使者和時令精華,受到供奉。
⑨瓜菜果蔬,在熱力催促下,忽然在初夏熟起來。收獲時刻在路邊、田園、果林,擦擦絨毛和露珠,順手就能摘個瓜吃。桃子,杏子,李子,枇杷,楊梅,都紅了,埋伏在綠葉中,熱風(fēng)一吹,熏熏然,酷似佳麗初長成,春意在心,面龐羞澀。它們,成為這個季節(jié)孩子們的全部心思。
⑩如今,我笑著挽起褲管,雙腿滿是尚未褪去的淺淺傷疤,這是當年果樹的枝椏留下的劃痕,它帶著一種氣息,沉淀在記憶中。
11感受并懷念著初夏:漸漸圍攏的熱浪,空氣中的小麥氣味,嬌艷而充實的成熟,浸漫在動植物體內(nèi)的熱力四射與激情涌動……初夏,是對春天的延續(xù)和補充。春已過,無恨無憾,如秦觀詩言:“芳菲歇處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p>
【訓(xùn)練題目】
1.“吟起陸放翁的《初夏絕句》,從中能感受到初夏之味”,作者所說的“陸放翁”是指誰?
2.閱讀第③—⑨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初夏的?
3.第⑨段“桃子,杏子,李子,枇杷,楊梅,都紅了,埋伏在綠葉中,熱風(fēng)一吹,熏熏然,酷似佳麗初長成,春意在心,面龐羞澀”,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筆下的初夏具有什么樣的特點?請結(jié)合短文內(nèi)容分點概括。
5.作者認為“初夏,是對春天的延續(xù)和補充”,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
1.陸游
2.動植物、氣息、食物等方面。
3.比喻,擬人。將初夏的果實比作佳麗長成,并賦予了初夏的果實人格化的特征,表達出作者對初夏景色的喜愛之情。
4.(1)清新;(2)充滿熱力與生機;(3)多彩豐富,嬌艷而成熟。
5.示例:春天里落英化作塵泥,到了初夏便有了果實。春天的麥苗,到了夏天便有了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