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菊
摘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依靠廣大群眾,積極調動群眾中的積極因素,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夯實執(zhí)政基礎,贏得人民群眾擁護的重要法寶。本文主要探討西柏坡時期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理論創(chuàng)新、以及對當今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西柏坡時期 黨的群眾路線 指導意義
西柏坡時期正是中國從革命時代走向建設新中國的關鍵時期,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并帶領全國人民取得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輝煌時期。研究西柏坡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工作經(jīng)驗對指導當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重要意義。
一、西柏坡時期對群眾路線的認識
(一)西柏坡時期群眾路線問題的嚴重性
西柏坡時期,黨中央進一步關注和重申群眾路線有著深刻的時代歷史背景。首先,當時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奪取政權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革命軍隊正逐步由農村轉向城市,這期間有不少黨員干部對黨的群眾路線觀點模糊不清,不信任群眾和不能依靠群眾問題較為嚴重。其次,許多黨員干部不自覺的違反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原則,干部壓制群眾、工作脫離群眾,以惡劣方法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問題十分突出。第三,黨內官僚主義問題也較為嚴重,黨員干部作風嚴重妨礙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如何使中國共產(chǎn)黨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不僅關系到今后一個時期工作能否正常順利開展,而且也關系到中國共產(chǎn)黨能否完成好這次從農村走向城市的“趕考”。
(二)西柏坡時期對群眾路線重要性的認識
西柏坡時期不僅是解放戰(zhàn)爭的關鍵時期,而且正是中國深入完成土地改革的關鍵時期。首先,當時能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不僅關系到中國能否徹底轉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而且直接關系到廣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只有解決好解放區(qū)內與人民群眾切實相關的土地分配等問題,才能使翻身獲得土地的農民踴躍參軍,積極從人力、物力和財務上支持人民解放戰(zhàn)爭。第三,為了進一步建成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就必須團結廣大人民群眾,給廣大人民群眾謀求根本利益,從而把中國各階層和各革命階級凝結成統(tǒng)一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服務。
二、西柏坡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
(一)科學的界定了黨的群眾路線內涵
西柏坡時期是中國共產(chǎn)黨踐行群眾路線并取得全國人民支持最終奪取武裝革命勝利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充分的認識到了群眾路線的作用及價值,并且由衷的對以往黨的群眾路線工作實踐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理論深化。首先,明確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和重要作用,明確了依靠誰和發(fā)動誰的問題,認定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是依靠群眾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其次,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的馬克思主義屬性,要求只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立場,才能有黨的群眾路線的存在,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區(qū)別其它政黨的最基本標志之一。第三,黨的群眾路線是根本路線,其它各項工作路線都要貫徹群眾路線,只有貫徹群眾路線才是最終獲得“趕考”勝利的基石。
(二)界定了群眾路線的主客體關系
為了貫徹執(zhí)行好黨的群眾路線,切實發(fā)揮出群眾路線對全黨干部的指導意義,西柏坡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的主客體關系給予了必要的明確。首先,明確了群眾的概念,對群眾的階段屬性進行了確定,工人、農民、城市無產(chǎn)者是大多數(shù)的群體。其次,明確了群眾路線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chǎn)黨,貫徹群眾路線要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從而在根本上保證實現(xiàn)群眾利益。
三、西柏坡時期群眾路線的當代啟示
(一)群眾路線是跳出周期率的要求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不論是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還是封建王朝的歷史更迭,都跳不出由盛轉衰的歷史周期率,通過對歷史周期的深刻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首先,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才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才不會人亡政息,才能始終保持黨的活力。其次,只有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力量,才能對政府起到極大的督促制約作用,政府才不敢松懈。
(二)群眾路線是開創(chuàng)歷史的動力來源
黨領導中國人民群眾走向革命勝利,完成解放舊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任務,充分說明要進一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與人民群眾保持緊密聯(lián)系。做好群眾工作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首先,堅持從群眾工作出發(fā),可以使廣大黨員干部牢固的樹立宗旨意識,樹立廣大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使各項工作有更科學和更符合實際的理論依據(jù)。其次,從群眾出發(fā)可以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可以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可以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可以使各項具體工作順利實施,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積蓄力量。
(三)強調處理好黨員與群眾關系
貫徹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主要體現(xiàn)在如何處理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關系上。處理好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關系是開展黨的群眾工作的基本前提。首先,在黨的決策時要充分的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切勿把黨的利益與群眾的利益對立起來,黨的方針政策必須要經(jīng)過群眾的審查通過,要尊重群眾修改的意見。其次,黨領導群眾的過程中,要與群眾共患難、黨員干部要始終和群眾融成一片。
(四)走群眾路線要抓好作風建設
良好的作風是開展群眾工作的保證,在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時尤其要注重保持黨員干部的優(yōu)良作風。首先,要保證執(zhí)行好黨的紀律,西柏坡時期要求不準拿群眾一針一線,進入城市的一切繳獲要歸公。在新時期同樣要遵守共產(chǎn)黨員黨風廉政建設準則。其次,要積極調整干部心態(tài),要做到為群眾群排憂解難,把群眾的事當大事辦實辦好。第三,要把群眾當成成敗得失的鏡子,要積極的用群眾是否滿意來評判工作的得失,要從一言一行上審視黨員干部的問題,要保持對人民群眾的敬重心,不斷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促進黨員干部進行自我完善。
四、結語
西柏坡精神雖然誕生于上世紀的四十年代,但它充分的展現(xiàn)了特定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chǎn)黨的總體精神風貌,對保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活力有重要意義。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關頭,黨更應當傳承西柏坡精神,堅持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不斷的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充分運用西柏坡精神推動中國社會快速發(fā)展,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支持。
參考文獻:
[1]鄭濤.轉變工作作風 提升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3,(04).
[2]李繼林.西柏坡精神與黨風廉政建設[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作者單位:河北西柏坡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