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力
我朋友今天在朋友圈分享一張截圖,是升級后微信的新功能,在加新好友過后,可以選擇“只向?qū)Ψ秸故窘肽甑呐笥讶Α薄?/p>
朋友就感嘆,洞察用戶心理到這種程度,這是真牛。
其實我始終覺得,作為社交軟件,微信的很多功能,在實用之余,還頗有些微妙。比如“分組可見”,這一項看似不起眼的設(shè)置,卻恰好容納了朋友圈里的千人千面。
我認識的一個女同學(xué),明明跟男朋友處得蠻不錯,可每天總在朋友圈更新苦大仇深的分手歌,還拎出幾句凄凄慘慘的歌詞,專挑深夜發(fā)。
就憑她隔三岔五發(fā)一些分手歌,還有零零碎碎的怨婦體,我猜測她戀情不順。
可我太天真,后來才聽另一位朋友解釋說,她經(jīng)常在朋友圈里秀恩愛的呀,合照也沒少發(fā),明明兩個人目前順風(fēng)順水——不過她好像設(shè)置了分組可見吧,她認識的新朋友,尤其是男生,都看不見她的戀愛狀態(tài),甚至只能看見她的“失戀”狀態(tài),你可能是被她不小心分錯組了。
你看,高手都是這么玩朋友圈的,一邊熱戀一邊為自己規(guī)劃后路,圈好自留地。不向全世界宣告戀情,反正情場如戰(zhàn)場,多長點心眼,才能適時全身而退。
其實別說在愛情里,在生活中,很多人的朋友圈也不算虔誠。
我們被困在朋友圈的“人情網(wǎng)”里,不得不戴上合宜的面具。
說白了,我們的朋友圈,都是為了讓別人看。我們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形象——在同學(xué)看來,是收斂踏實的人;在父母看來,是孝順懂事的人;在上司看來,是勞怨皆收的人;在老友看來,是前途無量的人。
心理學(xué)家戈夫曼提出過“擬劇論”:社會是個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扮演著自己覺得需要的角色,并希望向他人塑造某種形象,期待他人的回應(yīng)。
所以與其說微信讓社交錯綜復(fù)雜,倒不如說它只是恰好貼合了我們長久以來的本性——人人都有完美癖,人人都有表演欲。
“分組可見”無可厚非,我也是分組可見功能的忠實使用者。每次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文章時,我都會有心把同班的同學(xué)屏蔽,若是把太過細膩的文章展示給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像被人吃透了內(nèi)心,多尷尬。
聽朋友講過一件蠻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是他的一個同學(xué),平時在學(xué)校特立獨行,逼格高高掛起,朋友圈長期只有電影截圖或書封,儼然一位獨善其身的文藝青年。
可不巧的是,我朋友還認識了一位創(chuàng)業(yè)的朋友,年紀輕輕靠自己開上了特斯拉那種。有一次創(chuàng)業(yè)的這位朋友隨手發(fā)了一條沒營養(yǎng)的狀態(tài),沒料想文藝青年竟給他點贊,還評論“張老板最近忙些什么呀?雖然前途無量,還是要記得休息”。
如此分裂,眾人皆驚。
“分組可見”,讓我們永遠無法完整得知真相,世界充滿羅生門,我們只能拿到其中的一個版本。
我總覺得,那些將“分組可見”運用得爐火純青,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無比飽滿的人,多半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乏真正的認同。
縱使人人都有表演欲,但表演,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啊。
怎么講呢,待舞臺幕布被收起,追光燈都撤下,那個孑然一身、字正腔圓念著“完美”臺詞的人,看起來,真的很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