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亮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每個人生階段,都會存在一個“標配”的人。
迫切成為這個“標準件”,是多數(shù)人焦慮的根本原因。
一個讀者,女孩,26歲,當她看見同學和同事都紛紛走向婚姻,結(jié)婚秀娃,她十分焦慮,焦慮到失眠。
因為她媽媽說過,作為一個女人,就應該在24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28歲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這樣的生活才是女人的“標配”。
這個女孩看著身邊的閨蜜一個個都成了“人生贏家”,盡管自己事業(yè)節(jié)節(jié)攀升,但還是覺得自己“失敗極了”,因為她走的路不是女人的“標配”。
我曾經(jīng)和朋友討論過,什么樣的男人算是相對成功的男人。
幾個朋友都認為,30歲之前買房買車,結(jié)婚生子,事業(yè)蒸蒸日上,還有一筆不少的存款,這樣的狀態(tài)才算是30歲男人的標配。
多數(shù)男人,為了達到“標配”,成為一個“標準件”男人,焦慮不安,整日憂心忡忡,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窩囊”,感覺自己沒有“男人尊嚴”。
一個朋友說,自己曾經(jīng)成績碾壓一切學渣,畢業(yè)后,留在了北京,工作也不錯,但是距離在北京買房,還差一點。
而他的一些同學,在三四線城市買房買車,結(jié)婚生子,達到“標配”??粗鴦e人曬娃秀恩愛,全是歲月靜好。而自己一個人在北京苦苦努力,覺得很失敗。
然而,人生不是一場賭博,哪有什么“人生贏家”和“人生輸家”,只不過是走的路不同罷了。
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軌跡,有些人大學一畢業(yè)就參加了工作,然后結(jié)婚生子,讓父母早日抱上孫子,不但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人生贏家,讓父母也成了人生贏家。
還有一部分人,畢業(yè)后,會選擇繼續(xù)讀書,或者創(chuàng)業(yè),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因而他們的“標配”人生就被延后,甚至到40歲都孤家寡人,租房過日子。
除了一些人自己著急過“標配”人生,中國的父母,更是著急讓孩子盡快過上“標配”的人生。
不僅如此,孩子成年以后,父母也會給孩子設定一個“標配”的人生,24歲前結(jié)婚,26歲前生一胎,30歲前生完二胎,然后自己享受“抱孫子”的預期計劃。只有這樣,為人父母才覺得自己的一生過得很“標準”。
事實上,層次越高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低。但結(jié)果往往是,對孩子期望越低的父母,他們孩子的成就越高。
人生不是一場賭博,而是一場旅行,如果把人生當成了賭博、追趕、攀比,這樣的人生,注定和焦慮永伴。
其實,“人生贏家”不過是過上了大眾的“標配人生”,對于這種標配模式的生活,其實是最無趣味和無吸引力的。
把人生過成了“標準答案”,成了庸俗的“大多數(shù)”,這樣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只是有些無趣罷了。
如果世間存在“標配”的人生,那么這樣的生活真的不值一過。
沒有無比正確的生活,只要懷揣著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并且一直努力向上,擁抱愛人和家庭,用心工作,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nèi)回饋社會。那么你走的這條路,就是最好的人生路。
值得一過的人生,一定不是“標配人生”,而是“私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