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東
摘要:鈉在空氣中的燃燒實驗,正常情況下應是能觀察到淡黃色火焰的產(chǎn)生,同時有固體生成.但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其他顏色的雜質產(chǎn)生,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可靠,對學生理解與分析實驗現(xiàn)象產(chǎn)生不利影響.本文主要分析鈉燃燒實驗的顯性化改進,以提高燃燒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關鍵詞:鈉燃燒實驗改進
在高中化學課程中,涉及的化學實驗較多,其中鈉的燃燒實驗即是化學課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必修的實驗中的一部分.與其他實驗相比,這一實驗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容易實施.但是,實驗結果卻不一定與理論實驗的結果相同,甚至大相徑庭.按照基本的實驗要求進行操作,容易導致實驗最終產(chǎn)生的火焰與固體中都含有少量的雜質.這樣的結果,不利于學生對實驗的分析與解釋.
一、鈉燃燒實驗產(chǎn)生的煙霧雜質及實驗改進
鈉的燃燒會有淡黃色的火焰以及同色的固體產(chǎn)生,但在許多實驗中,都產(chǎn)生白色的雜質.白色雜質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鈉的燃燒物與氧氣的濃度以及實驗環(huán)境的溫度等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溫度較低的環(huán)境或氧氣不充足的條件下,實驗會生成氧化鈉,氧化鈉在400℃的環(huán)境下,可能進行分解并生成過氧化鈉.同時,過氧化鈉在實驗溫度達到460℃時,也會熔化最終分解.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白色煙霧即雜質是氧化鈉.為了避免在燃燒過程中該雜質的生成,必須將實驗溫度控制在400~460℃之間.這是鈉燃燒實驗進行改進的關鍵方向.同時,需要掌握鈉在實驗過程中的燃燒程度,不能過分燃燒,也不能燃燒時間不足,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
二、鈉燃燒實驗產(chǎn)生的固體雜質及實驗改進
根據(jù)對已有的實驗結果的觀察與分析,結合相關資料,大致可得出導致固體雜質產(chǎn)生的原因.一是燃燒過程中附有煤油,煤油的燃燒不充分,其產(chǎn)物CO2與鈉發(fā)生反應能生成固體碳,也就是實驗中的黑色物質.二是空氣中的CO2與鈉發(fā)生了反應,生成了固體碳.三是鈉本身含有部分雜質,即鐵元素,在燃燒之后生成了四氧化三鐵.四是石棉網(wǎng)等實驗器材的材料可能對實驗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五是酒精燃燒之后產(chǎn)生了CO2,其穿過石棉網(wǎng)與鈉發(fā)生了化學反應,最終生成了固體碳.針對這一雜質進行的實驗改進,可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處理.第一,為了解決煤油附著的問題,可在燃燒之前對鈉進行處理,使用濾紙吸取其表面的煤油,再刮去其表層物質,選擇一塊質地較純的鈉塊放入反應器,采用酒精燈進行加熱,以盡量清除其表面的煤油,最后進行燃燒實驗.第二,理論上講,應將實驗隔絕空氣.實際上,空氣中CO2含量非常低,對實驗雜質產(chǎn)生的影響力比較小,可暫時忽略.第三,通過資料以及調研發(fā)現(xiàn),鈉中含有的鐵元素的含量大約在0.002%左右,含量較低.若是由于這一原因,難以在最后的實驗結果中產(chǎn)生較為明顯的雜質,因此該項也可暫時忽略.第四,針對最后兩個因素,主要是由于實驗器材的影響造成的.因此,可在實驗之前對參與燃燒的實驗器材進行處理或更換,如用磁坩堝代替石棉網(wǎng),即可排除這兩個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三、改進實驗裝置
對鈉燃燒實驗進行改進,可以采取改善實驗裝置的方法,便于實驗觀察者能夠清晰地看到燃燒后最終生成淡黃色的過氧化鈉,其改進的原理是增強實驗設備的性能,減少黑色物質的干擾,并增大實驗中的氧氣含量.例如,改進后的實驗器材主要有酒精燈、玻璃管、玻璃棒、濾紙、凹形玻璃片、洗氣瓶、鐵架臺以及分液漏斗等實驗裝置,請寫出改進后的實驗過程.實驗過程主要有:做好準備工作,檢查實驗裝置的氣密性,避免設備破損導致實驗的失?。挥盟幊讓⒍趸i放入錐形瓶底部,并將過氧化氫溶液裝在分液漏斗中;取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干煤油,去除掉金屬鈉表面的氧化物,將其放在凹形玻璃片上;打開分液漏斗旋塞,使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進行反應產(chǎn)生氧氣并讓其通氧一段時間;點燃酒精燈,加熱玻璃管,當金屬鈉溶成小球燃燒時停止加熱;通入氧氣;實驗結束,清洗、整理儀器.實驗現(xiàn)象是金屬鈉小球在劇烈燃燒后玻璃管中留下淡黃色的塊狀的固態(tài)結晶體,并沒有黑色物質生成.
總之,鈉的燃燒實驗是高中化學實驗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實驗結果對學生的實驗分析有著直接的影響.對實驗設計方案進行改進,不僅能有效避免燃燒實驗過程中雜質的產(chǎn)生,還能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嚴謹?shù)膶嶒灢僮饕庾R以及科學的實驗意識等.
參考文獻
王海麗,王世存.金屬鈉燃燒實驗的顯性化改進[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6,02.
譚力,李詩媛,李偉等.循環(huán)流化床高濃度富氧燃燒實驗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