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華
如果不告訴我,我是無論如何不會相信,這樣一篇思想深邃、技術(shù)老到的小說,竟然出自一位十七歲的小姑娘筆下。
十七歲,在我的印象中是蝴蝶飛過花裙的別離,是布娃娃枕畔的一抹微笑,是寬大的校服背后、沉甸甸的書包里,五顏六色的彩鉛繪出的關于遠方的浪漫暢想。
可是,這個叫李曼瑞的小姑娘,她的十七歲卻在60后已經(jīng)五十歲的生命中,留下了前所未有的書寫力度。
中國的60后是一個有著標志性意義的群體。他們出生的年代和成長的經(jīng)歷,乃至在重大歷史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賦予這個群體一種復雜的言說身份。正因為此,無論是60后的自言自語,還是他者敘述,中國的60后在文學語境中,實際上是被有所保留并保持著某種沉默的一代。
至今,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有立體感的文學形象,能相對準確地關照60后的精神歷程。沒有想到,這個艱巨的任務竟然讓十七歲的90后李曼瑞實現(xiàn)了。
李曼瑞寫了中央美院的一位門衛(wèi),大家都稱呼這位門衛(wèi)萬大爺,萬大爺顛覆了門衛(wèi)這個模式化的形象,和很多60后一樣,他有過高遠的人生和社會理想,并有深厚的藝術(shù)造詣。他為自己的理想失去了很多現(xiàn)實機會。他有著已經(jīng)不多見的獨立意識,精神深處還堅守著知識分子的理想光芒。這種光芒被現(xiàn)實遮蔽,有著注定的悲劇趨向,卻在一位90后的眼中,閃現(xiàn)出特有的魅力。
在一撥又一撥學生中,萬大爺就是個傳說。萬大爺畫好,比美院教師的畫還好,甚至和美院位高權(quán)重的領導還有親密關系。這關系、這能力卻只能當門衛(wèi),甚至最后連門衛(wèi)都當不成,就有了懸念。小小的李曼瑞把這懸念設計得絲絲相扣,從表層敘述到深入解剖,都不動聲色,宛如老手般沉著穩(wěn)定,讓人讀起來心思沉郁,又不禁拍案叫好。她的文字和60后簡直是天作之合。
萬大爺沒有身份,沒有話語權(quán)利,他應該和很多60后一樣,以為再也沒有機會讓這個世界知道他們精神深處的堅守。但90后成長起來,他們代際之間的承襲空間,正好填補了這篇敘述空白。他的靈魂在90后的筆下終于復活。
本篇是李曼瑞的小說處女作。據(jù)說,北京文學編輯部一二三審對這篇小說的評價高度一致,這在編審歷史上也不多見。據(jù)了解,李曼瑞還是中央美院一位在校生,這樣的年齡、這樣的教育背景、這樣高品質(zhì)的寫作起點,奠定了她的藝術(shù)前景。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責任編輯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