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摘要 建筑物防雷裝置設計工作是確保建筑物安全、可靠的重要措施。本文結合博愛縣農村建筑物防雷裝置設計施工實際,詳細闡述農村防雷裝置設計及施工要點,以供相關部門參考借鑒。
關鍵詞 防雷裝置;設計;施工;農村民用建筑
中圖分類號 TU8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8-0222-01
博愛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雷電災害是其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尤其是夏季農村雷電災害頻發(fā),極易威脅農村建筑物安全,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因此,做好農村建筑物防雷裝置設計施工至關重要。
1 農村建筑防雷裝置設計
1.1 確定建筑物防雷等級
民用建筑防雷等級通常要依據年預計雷擊次數和建筑物本身的功能進行劃分,不同的民用建筑有不同的防雷等級,目前民用建筑的防雷等級通常為二類、三類防雷等級。
1.2 外部防雷設計
外部防雷裝置依據部位不同分為3個部分,分別為防雷接地裝置、引下線和接閃器。工作原理就是接閃器在發(fā)生雷擊時將吸引電流,通過引下線將電流導引到接地裝置上,分散電流,消除雷擊對建筑物的破壞作用[1-2]。
1.3 內部防雷設計
在建筑物外部架設防雷裝置的同時,在民用建筑物內也要安裝內部防雷裝置,通過等電位連接減少電位差,同時通過屏蔽措施,保護建筑物內部的電子設備。
2 民用建筑物防雷裝置施工分析
2.1 外部防雷裝置施工
2.1.1 引下線。在對引下線施工時需要嚴格參照設計圖紙以及相關規(guī)范要求。一般來說,防雷引下線布設點會在防雷接地平面圖上標注,施工時要參照施工圖紙焊接。引下線可有若干并聯的電流通路,民用建筑物防雷引下線設置要求 ≥2根,并順著建筑物周邊均勻布設,引下線平均跨度要求 ≤18 m。引下線施工時,要關注高層建筑設計結構轉換層,從最底層到上層的施工結構柱會中途改變大小或位置發(fā)生變動,需將引下線以醒目物質標注清楚。當結構柱或鋼筋變化時,要將混凝土結構柱內主鋼筋合理焊接并形成電流通路。
2.1.2 接閃器。接閃器包括避雷針、避雷網、金屬屋面等。在民用建筑物上裝設避雷針(網)等可有效吸引雷電流,需沿屋脊、屋檐、女兒墻等易遭雷電襲擊位置敷設。同時,屋面避雷網通常使用熱鍍鋅扁鋼或圓鋼及熱鍍鋅件,參照建筑物防雷等級在整個屋面設置不同尺寸網格,在大屋面位置需設置8 mm×12 mm或10 mm×10 mm的圓鋼或扁鋼當作接閃器。針對其他造型的屋面,通常沿女兒墻或屋脊設置¢12鍍鋅圓鋼作為避雷網。針對屋面突出金屬建筑物,無需單獨設置接閃器,直接將金屬屋面當作接閃器與防雷引下線相連接。針對高層建筑物露天設備較多,還有與之相關的金屬管道等情況,屋面全部金屬管道都需要與避雷裝置連接。如果不在接閃器保護范圍內,需加設避雷針或避雷網[3-4]。
2.1.3 接地裝置。接地裝置施工關系整個防雷系統(tǒng)的質量。農村住宅多為自建,通常將通過地下的鋼筋當作接地體,施工中要嚴格參照施工圖紙要求有效焊接,并與引下線鋼筋合理焊接。高層建筑物要運用鋼管、圓鋼或角鋼單獨設置接地體。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體一般采用圓鋼或扁鋼,要求敷設的垂直接地體為2.5 m、間距5 m、圓鋼直徑≥10 mm、角鋼厚度≥4 mm、鋼管厚度≥3.5 mm。
2.2 內部防雷裝置施工
2.2.1 住宅建筑物總等電位連接。總等電位端子箱MEB通常安裝在地下室,地下室各動力設備如配電柜外殼、水泵、風機、電梯及弱電控制設備等相連接組成總等電位聯結。電氣井敷設鍍鋅扁鋼規(guī)格為40 mm×4 mm,總等電位端子箱MEB同各垂直干線互相連接,進出建筑物的所有金屬管道及各類垂直管道,都要在建筑物進出位置同聯合接地體焊接。電氣井、機房及電梯井道做預留接地處。屋面金屬管道及金屬樓梯等要用鍍鋅圓鋼或扁鋼與屋面防雷引下線合理連接。
2.2.2 在建筑物內建立合理屏蔽。將建筑物內鋼筋、金屬構件與地板上鋪設的金屬龍骨之間進行可靠連接,并入地下后形成一個屏蔽網[5]。
2.2.3 加裝電涌保護器。在防雷接地實際設計和施工中經常會忽視屋面配電箱,要在配電箱出線端口加裝電涌保護器。電涌保護通常按三級保護實行接線,設備線路與防雷器之間傳輸距離≤10 m,防止損害設備。另外,電涌保護器兩端引出線需保持最短,確保最大電涌電壓為較低狀態(tài)。
3 結語
農村自建住宅防雷裝置設計施工為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為了確保民用建筑物防雷裝置的合格性和有效性,要提前設計建筑物防雷裝置,在施工中注意防雷裝置各個細節(jié),嚴把施工質量關。這樣才能使農村建筑物防雷規(guī)格符合相關防雷標準規(guī)范要求,為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4 參考文獻
[1] 羅飛海.民用建筑防雷設計及施工的構造要點[J].通訊世界,2015(17):71.
[2] 吳勇福.淺談建筑物防雷施工常見問題[J].城市建筑,2013(16):207.
[3] 朱明,丘志彪,蔡木民,等.探討農村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防雷減災對策[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1):90-92.
[4] 蔡云泉.創(chuàng)新農村防雷管理 提高減災避害能力[J].浙江氣象,2010(2):38.
[5] 張國毅,李承昊.雷電破壞農村環(huán)境的調查和農村防雷技術初探[J].環(huán)境保護與循環(huán)經濟,2008(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