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人來說,關(guān)于一座城市的記憶是獨特的。這或許是因為這座城市的某一條路,或許是因為這座城市里某個特殊的人,也或許是在這里有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回憶。由此,一座普通的城市有了被銘記的價值,有了它獨特而無法被取代的意義。
對于寫作來說,寫一座什么樣的城市在動筆之前是需要先考量的。我們筆下經(jīng)常涉及的城市大致有這樣幾種:首先是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畢竟較少,大部分同學從出生到小學、中學一直都在一座城市度過,甚至一直在一條街、一個社區(qū)生活,所以選擇自己最為熟悉的城市來寫在選材上是相對容易的,也最能寫出個人細膩而獨特的體會。其次,也可以考慮父母或家里長輩所生活的城市,例如自己雖然不熟悉但卻是父母出生地的故鄉(xiāng),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居住的城市,父母曾經(jīng)讀大學的城市……這樣的城市,雖然和自己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因為可以從父母和長輩口中有所了解,也是可以有所感有所想的,也會對自己的思想有所觸動。再次,是對自己有某種特殊意義的城市,比如自己向往的大學所在地,自己所崇拜的某一位杰出人士的居住地,自己曾多次游覽的城市等。因為具有某種情感上的寄托,而使這座城市有了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吸引力和特殊的回憶。最后,也可以選擇承載了某種歷史情懷和文化底蘊的城市,如北京、杭州、西安這樣的歷史名城,或是麗江、婺源、鳳凰這樣的古鎮(zhèn)。這樣的城市往往見證著歷史和社會的變遷,這樣的記憶主體不再是“我”,而成了這座城市本身,即這座城市對歷史文化擁有的某種記憶。
從寫法上來說,如果寫自己生活的城市,那么這座城市可濃縮為某一個或幾個具體的地點。如果能捕捉到其中的獨特價值,仔細梳理其中蘊含的情感,便能以點帶面地寫出這座城市在自己記憶中的樣子。例如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關(guān)于這座城市的記憶有沒有區(qū)別,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見證過這座城市的變遷,在這座城市里有沒有發(fā)生過讓你難忘的事等。如果以這樣的立意來寫,那么作文既可以選取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點展開,也可以設計某種線索,建立時間軸來體現(xiàn)對該城市的回憶。如果是選取父母等長輩生活的城市,或是寄予特殊情感的城市,那么重點就在于把握這種特殊情感對自己的影響。它可以寫出不同時代的人記憶的差異,從而使文章更加有空間感和歷史感。如果選取的角度是歷史和文化的記憶,那么便需要對該城市的歷史文化有著較為深刻和全面的認識,才能寫出好文章。
題目
上海作為你的故鄉(xiāng),有哪些地方是讓你印象深刻的呢?請以“記憶中上海的一條路”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標桿作文
南碼頭路——那些想不起來的童年
徐施緣[華東師大二附中高二]
我想不起來五歲前的人生,更何況是一條默默無聞的路。
那是我背誦了幾十遍的“戶籍地址”,但南碼頭路對我仍然是個“傳說”。
昨天,外婆牽著我的手,走到了那個“傳說”里。她指著一排矮舊的小樓房說:“這就是你以前住過的地方?!?/p>
我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仿佛嗅到了一絲童年的氣息。那是一個渺小而純凈的時代,那是一個在我記憶中脆弱得一揉就碎的時代。
熙熙攘攘的街頭,聚集著一群并不富有卻永遠笑容滿面的小販,他們的叫賣聲帶著上海特有的婉轉(zhuǎn),從遠處漸漸清晰起來。
又是晴朗的一天。我笑嘻嘻地牽著外婆的手,像是牽著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昂首挺胸地走過街邊的百貨商場,然后就會有很多熟悉的阿婆走過來,捏捏我的臉,說這小姑娘真像個跳舞的人,我就會把背挺得更直一些。也會碰上灰蒙蒙的天氣,我盤著腿坐在地上,翻出大包小包的玩具一個人把玩。外婆在家里專心地做著家務,這時隔壁王阿婆一聲嘹亮的“落雨了咯……”響徹耳際,隨即只見家家戶戶紛紛忙著收衣服、關(guān)窗戶,而我總是饒有興致地看著這熱鬧的雨天。永遠有人因為聊天兒太投入而沒聽到那句響亮的呼喊,所以永遠有人看著被淋濕的衣服捶胸頓足。
記憶中的黑夜常常折磨那個四五歲的小姑娘。有些盛夏的夜晚總讓人汗流浹背,我在草席上翻來覆去卻怎么也睡不著,有時還會莫名地擔心妖怪會吃睡不著的小姑娘,然后就急切地想入睡??稍绞侵保驮绞呛沽鳑驯?,越是汗流浹背就越睡不著,最后便“哇”的一聲委屈地大哭起來。這時外婆會把我抱起來,讓我坐到窗邊看夜色中的南碼頭路。只有幾盞路燈不動聲色地發(fā)出微弱的光芒——卻也足以照亮人們回家的路。在上海這座大都市里,它顯得那樣孤單,卻又那樣親近。
偶爾有加班的人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皮鞋踩出急迫的節(jié)奏;也會有摩托車經(jīng)過,留下一串嘶啞的尾音。就這樣,安詳?shù)哪洗a頭路讓我有了些倦意,終于可以睡著了。
幾乎剩不下別的記憶了。
只記得那兒的鄰里之間永遠掛著和氣的微笑,就算是真動氣了,也很快便會和好如初。
只記得一頓早飯只要一塊五毛錢,厚厚的大餅啃也啃不完。
只記得外婆家那灰色的樓房是下雨天最安全最溫暖的地方。
只記得小鳥從百貨商場的樓頂經(jīng)過飛向遠方……
順著外婆的指尖看去,我看見那一排寒酸的小灰樓,腦海里盛放的卻是一段段幸福溫馨的記憶,關(guān)于外婆的,關(guān)于童年的,關(guān)于南碼頭路的,更是關(guān)于這座生我、養(yǎng)我的城市的。
名師點評
作者的文筆優(yōu)美而細膩。在她眼中,南碼頭路一如她的外婆,慈祥溫暖,也一如她的童年時光,純粹又充滿樂趣。作為一個上海人,她對上海最初的記憶來自南碼頭路,這里的一切,不論是街邊的早飯,還是路邊高聳的樓房,或是鄰里間融洽的關(guān)系,都留在了她童年的記憶里。她對這座城市的記憶便和對南碼頭路的記憶重疊在了一起。
(柳葉)
博山東路的記憶
王辭盈[華東師大二附中高二]
上海有很多路。
如果想淘書,你可以去福州路;如果想坐在咖啡廳的角落里邂逅老外,你可以去大學路;如果想逛街購物,你可以去南京路;如果想拍漫天飛舞的法國梧桐,你可以去淮海中路……我很喜歡這些路,有的極盡奢華,有的充滿小資情調(diào)。走在這些路上,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名副其實。
可是逛得久了,又會覺得這些路有點兒單調(diào),或是讓人發(fā)膩。于是,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上海是無處可去的。世紀公園早被逛遍了,外灘也陪著親戚去了一次又一次,歡樂谷不再新鮮,迪士尼也缺乏上海特有的味道。周末或節(jié)假日出游時,我會很苦惱,上海究竟還有什么值得去的地方呢?這時才突然發(fā)現(xiàn),還是自己家邊的那條路最有意思。
我家住在博山東路,這條路指東向西,路上新舊小區(qū)扎眼,有的是幾十年前建成的老小區(qū),有的是近幾年才建成的高樓大廈。于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景象:老小區(qū)的老大爺穿著汗衫短褲,搖著蒲扇,迎面卻走來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人。收廢品的阿姨也很苦惱,因為她在一個小區(qū)受到了鄰居般的待遇,但在另一個小區(qū)卻被保安趕了出來。
博山東路靠近云臺路的一頭,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冬天的晚上從外面回來,坐在街角的那家小吃店里,一碗二十只的小餛飩在昏黃的燈光下冒著熱氣,只要六塊錢。每把一只小餛飩送到嘴里,肉的鮮和湯的鮮便混戰(zhàn)成“極鮮”,鮮得簡直讓人昏昏沉沉,卻無比幸福。
那兒還有一家遠近聞名的“奧灶面”。每到飯點,店里店外都擠滿了食客,甚至連街邊也站滿了人。有的穿著拖鞋,有的吸著煙,有的穿一身商務套裝。好不容易等到自己點的面,他們便迫不及待地坐到不那么干凈的小桌邊吃起來。透過一碗碗面的朦朧熱氣,看到的是最日常、最生活化的場景。那是我熟悉的,也是從小看到大的。
面店旁邊是家水果店,店主養(yǎng)了一只純白色的貓。有一次我去買水果,卻發(fā)現(xiàn)錢不夠,老板和善地對我說:“沒關(guān)系,你住這附近吧,下次再給吧!”于是我成了這家水果店的???,有時也會賒賬,買水果時也順便看看那只可愛的白貓。每一次去老板都是笑瞇瞇的,久而久之,在他家買水果,似乎成了維系我們友情的一種特殊方式。
還有那家平平超市——一家自打我出生就已經(jīng)在那里的超市。于是當我離家?guī)滋斓臅r候,我便開始想念博山東路,想念那些熟悉的、可愛的店鋪和它們的主人。
提到上海,很多人都會想起外灘;但對于在上海生活了十六年的我來說,我對上海的記憶是離不開博山東路的。這條路沒有幾個人知道,可我卻完全明白它的好。所謂的“鄉(xiāng)情”或者“歸屬感”,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名師點評
對于作者來說,博山東路便是她對故鄉(xiāng)最深刻的記憶。雖然這條路比不上外灘有名,比不上淮海路優(yōu)美,比不上南京路有可逛之處,它不過是上海一條最普通的馬路,可是因為從小居住的原因,那里的一切都是親切可感的,這種親近感甚至超過了上海任何一個著名的景點,這就是對上海最深沉溫暖的記憶。
(柳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