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生命因血脈而相繼,文化因傳承而綿延。那些溫暖的家國記憶在血脈里涓涓流淌,滋養(yǎng)著一代代華夏兒女。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又將要去往何方?作為一名即將邁入成人行列的高中生,應(yīng)該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任,開始嘗試去講述一個屬于自己的光榮而又浪漫的血脈故事。
“沿著江山起起伏伏溫柔的曲線……”每每登高遠眺,我都會想起韓磊演唱電視劇《康熙大帝》主題曲的一腔浪漫豪情。高遠澄澈的藍天下,江山綿延起伏,青山如黛,江水如練,一切都沒有絲毫的改變。遠方的炊煙,搖曳著溫暖的召喚,家園實在難舍。縱背井離家,去國萬里,終究割不斷這份血脈深情。古老的四大文明歷經(jīng)千年,大多都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華夏文明仍根深葉茂,生生不息,眾多中外學者都為之嘆服。一生家國情,代代赤子心,中華文明能源遠流長的內(nèi)在根源或許正是在于華夏文化的血脈相承。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注重宗祠家譜文化,近年來更是興起續(xù)寫家譜的風潮。一本家譜綿延數(shù)百年,是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及風云變幻的記載,也承載著子孫后代尋根問祖的浪漫情結(jié)。無論長幼,不分男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家族血脈的傳承者,講述著、演繹著祖宗先輩的故事,探尋著、企盼著后代子孫的福澤。家國相依,家族血脈需要延續(xù),民族與國家的血脈亦需要傳承。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華夏千年,一脈相承。創(chuàng)業(yè)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后來者繼往開來、風雨兼程,哪一項豐功偉業(yè)離得開世世代代的辛勞付出?孔子周游列國十幾載,累累若喪家之犬;秦始皇一聲令下,焚書坑儒使得文脈盡斷;千百年來,多少代儒生犧犧惶惶,尋尋覓覓,才終有后來的儒學盛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應(yīng)由我輩肩負重任,在傳承血脈中開拓前進。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穿著華服,守著禮儀,文質(zhì)彬彬,這便是華夏兒女的氣質(zhì)。魯迅先生曾說,明哲之士理應(yīng)“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nèi)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固守血脈,難免腐朽,但若完全拋棄甚至加以詆毀,又怎么稱得上明智呢?稱中國為“支那”,公然在議會上倒插五星紅旗……不久前,香港多名年輕議員在莊嚴的宣誓儀式上的種種行徑激起國人的公憤。人是懸掛在意義之網(wǎng)上的生物,家國文化便是這網(wǎng)絡(luò)的紐結(jié)。對于家國文化的執(zhí)著與棲守,才是生命的意義。侮辱自己的祖國,抹黑自己的血脈,嘩眾取寵,豈不悲哉
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guān)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wù)的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目前,“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我國基礎(chǔ)教育界的新熱點,成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zhì)教育目標的關(guān)鍵要素。那么,何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呢?簡言之,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在原先語言、審美能力的基礎(chǔ)上,現(xiàn)行的語文教育更強調(diào)思維的發(fā)展與文化的傳承。語文不是純粹的工具,它還要承擔起交流、傳承、積累文化的使命。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借助語言文字來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
本期主題既有厚重的歷史韻味,又有浪漫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回望中華文明的同時,又啟發(fā)學生反思個體生命,在追憶中升騰起摯愛家國的赤子情懷,在展望中肩負起光榮的歷史使命。
題目解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僅憑文字、書籍,傳統(tǒng)文化如何飛八尋常百姓家呢?這就有賴于儀式的世代傳承,儀式是更為生活化的文化展演形態(tài)。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儀式,村寨民族有祭神禮,家庭宗族有祭祖禮,個體生命也有誕生禮、冠笄禮、婚嫁禮、喪葬禮等儀式。儀式是人類歷史長河中頗為古老、也非常普遍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中華民族的血脈由此得到了更加清晰的傳承。
那么,什么是儀式?原始部落獵捕并分食一頭野山羊,這種行為是他們?yōu)楣苟M行的日?;顒?,不能稱為儀式。當這群人用羊血灑地,將羊尸焚燒,將羊肉埋于地或沉于河來祭拜天地神明、四方百物,這才稱得上儀式。儀式是典禮的秩序化形式,是約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動作序列。對于群體而言,儀式一方面肩負著民族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強韌著民族群體的紐帶。它賦予群體獨特的標記,使得群體成員更容易彼此認同,從而消弭沖突、鞏固關(guān)系、維持秩序,最終增進群體的凝聚力。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海外同胞依然少不了新年舞獅、元宵張燈、清明祭祖、重陽登高等儀式。沒有儀式的社會如同浮萍,無根無常,聚散蒼茫。儀式通過不斷重復的方式,逐漸強化群體認可,在不同個體生命間搭建起意義的橋梁,編織成日益牢固的血脈網(wǎng)絡(luò)。
對于個體而言,儀式作為早期教育的一種形式,可以幫助個體獲取自然規(guī)律、了解社會規(guī)范,從而更為清晰地界定、確認自身在其間的位置。清明時節(jié)的返鄉(xiāng)祭祖提醒人們緬懷先輩、光耀門楣;洞庭湖畔的牧魚納福告誡人們應(yīng)感恩自然、敬畏神明;藏民以天葬來安身,傳達舍身布施的信念;傣族用潑水來浴佛,回歸清明澄澈的本心。人是感情動物,除了理性認知,儀式還能幫助個體疏導情感。紅白喜事分工明確,婚禮負責開心幸福、展望未來,葬禮負責追思逝者,緬懷過去。那些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儀式,通過營造特定的熟悉情境,引導我們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與創(chuàng)痛,安撫我們那顫抖不安的渺小靈魂。
對于儀式來說,外在的秩序化形式固然重要,但內(nèi)在的儀式感尤為根本。儀式感是對生活的重視,全身心地去感受、珍惜生命中的某些特殊時刻,儀式感就會自然地呈現(xiàn)。王爾德說:“愛自己是浪漫一生的開始。”我們可以在地鐵嚼完早餐,也可以鋪上心愛的藍白格子桌布,精心搭配各類新鮮食材,將每一份食物都擺放得恰到好處。童話《小王子》中,小王子馴養(yǎng)了一只等愛的狐貍,兩人對于儀式感的理解十分觸動人心。狐貍希望小王子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來,說道:“你定在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到了三點鐘,我就開始很高興。時間越臨近,我就越高興。等到了四點,我就很焦躁,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fā)現(xiàn)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期待你的到來,我們需要儀式?!毙⊥踝訂枴皟x式是什么?”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蔽覀兠恳粋€渺小的生命都如同狐貍,在曠遠的人生中尋覓著眷戀與羈絆。去年小雪節(jié)氣,北京的第一場雪如約而至,這是大自然舉行的一場儀式,讓我們感受到了鮮明的季節(jié)變化。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回首向來蕭瑟處,意義難尋。給一個普通的日子和行為標定背后的精神內(nèi)涵,讓本無意義的人生有了一點兒可期待的意義,這或許是儀式最大的價值。
在如今快速轉(zhuǎn)型的中國社會,高效率、快節(jié)奏成為新的風尚,繁瑣耗時的儀式處境日趨尷尬。對于個體而言,書籍琳瑯滿目,儀式的教育價值是否仍不可替代?對于群體而言,網(wǎng)絡(luò)無處不在,儀式的紐帶功能是否已無足輕重?有人說,儀式因豐厚的內(nèi)在含蘊而不可或缺;有人說,儀式因繁雜的外在形式而可有可無;也有人說,脫去厚重的儀式外衣后,蘊含其間的儀式感能夠以更加輕盈曼妙的姿態(tài)來到我們身邊。這三個觀點呈并列關(guān)系,引導學生圍繞“儀式”這一核心概念展開不同角度的思考,拓寬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各種儀式的理解。學生自選角度,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