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哈佛大學第365個畢業(yè)典禮日上,來自中國湖南農村的生物系博士生何江,成了萬眾矚目的畢業(yè)典禮演講人。
這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登上該講臺的中國學生。消息傳出,不少國人自豪感陡升。
其實何江的演講內容更值得玩味,比如他談到的一個細節(jié)。
何江小時候被毒蜘蛛咬傷,母親用火療的方法來處理,在傷口上包幾層棉花,棉花上灑上白酒,然后點燃棉花。
何江說,灼燒之痛讓他想叫,并感嘆:“那個時候,我生活的村莊還是一個類似前工業(yè)時代的傳統(tǒng)村落。在我出生的時候,我們村子里面沒有汽車,沒有電話,沒有自來水,甚至也沒有電。那個時候也沒有一個合適的醫(yī)生可以來幫我處理被蜘蛛咬的傷口?!?/p>
讀書是為了什么?成為科學家又是為了什么?
何江說,他希望自己“能夠輕而易舉地幫助我的家鄉(xiāng),還有千千萬萬類似的村莊,讓那里的人們生活的世界變成一個我們現(xiàn)代社會看起來習以為常的場所”。這句話讓人感慨萬千。
我們已經(jīng)處在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文明時代,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在一些偏遠地區(qū),還有一些人仍然生活在前工業(yè)時代。比如每天上學需要攀爬藤梯的懸崖村孩子,比如重慶雙龍鎮(zhèn)被監(jiān)護人賣作童養(yǎng)媳的三姐妹,再比如直到2015年12月23日才告別煤油燈,開始用上電的青海3.98萬無電人口。
當然,這些都是極端案例,代表不了整個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但是,當事人活得辛苦、艱難,甚至卑微,他們的痛苦讓人感同身受。
我國尚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不少貧困人口仿佛被遺落在文明社會之外。
幾年前,云南省彝良縣發(fā)生地震,當?shù)貥O其貧困。有個細節(jié)是,在該村的一個安置點,彝良縣虎邱村的孩子們把開水倒進方便面,然后把未開封的調料包丟進里面泡,他們不知道調料包要撕開然后把調料倒進去。孩子們還說從來沒吃過方便面,很香很香。當城市孩子將方便面斥為垃圾食品時,他們卻將其當成美味。兩個不同的場景,都是真實的中國。
二十多年前,一本《山坳上的中國》風靡一時。作者把當時中國的狀態(tài)比喻為“已經(jīng)艱難地翻上一個新的山坳”,“頂上有金碧芙蓉,四周佳木蔥蘢,卻又到處浮沉起蕩,危巖滑石,驚險萬狀”。
今天的中國,翻過了一個又一個山坳,但仍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我們在醉心于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的同時,不能忽略那些沉默的少數(shù)人,不能無視那些蹣跚于前工業(yè)時代的掉隊者。
何江生于湖南省長沙市寧鄉(xiāng)縣南田坪鄉(xiāng)停鐘村,本科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后赴哈佛大學碩博連讀,接著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
這是一個寒門出人才的中國故事,這樣的故事越多,未來的中國就越讓人有信心,因為他們就是反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