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吉
水墨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謂潤物無聲、教學無痕,水墨畫教學課堂中“無痕”式的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時開始”, 在“不露痕跡中理解”,在“潛移默化下掌握”,在“春風化雨下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中筆者運用“無痕”教學,收獲了“有痕”的精彩。筆者試以《大獅子》一課為例,談談對利用“無痕課堂”模式開展水墨畫教學的一些嘗試。
《大獅子》是浙美版第五冊的教學內容。前一課《彩墨游戲》,為水墨畫學習做了個鋪墊。而此次教學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從未接觸水墨方面的練習,所以筆者在設計本課教學的時候降低了難度。確定“用水墨畫形式表現獅子的頭部造型”為本課重點,“用各種墨線條表現獅子五官、鬃毛、神態(tài)”為本課難點。面對一群愛“玩”的小朋友,確定“玩中學”、“學中玩”、“玩中畫”的教學思路很重要,在“玩”中,學生不露痕跡地感受到了水墨畫樂趣,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水墨畫技法,領略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這是“無痕課堂”的真諦。
一、課始激趣“導”無痕
1、入課無痕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興趣是能量的調節(jié)者,它的加入便發(fā)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比绾渭ぐl(fā)學生學習水墨畫的興趣?這在學生走入美術課堂的那一瞬間就應開始關注。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筆、墨、紙、顏料是平時接觸不多的材料,筆者引導學生握筆、蘸水,感受毛筆從干到濕的變化,再將毛筆“靠邊”或“用手擠壓”的方式控水,體驗從濕到干的變化,然后將筆擱置在碟子上(圖1)。
新課程強調體驗式教學,關注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當學生在課堂上見到新材料迫切想嘗試的時候,此時壓抑住他們內心的沖動,那就好比美食在前無法食用那么殘酷?!耙詫W生為主體”的課堂應該從學生的內心需要出發(fā)。通過體驗,學生了解了毛筆握筆方法,感受了毛筆干濕變化,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水墨興趣,為水墨畫教學的開展做了鋪墊。水墨教學在“不知不覺”中已然開始。
2、導課無痕
“無痕課堂”既體現于教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也追求教育目的的隱蔽性。導入階段,筆者以“玩”為主線,創(chuàng)設“墨線寶寶”的情境切入主題,情境創(chuàng)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師繼續(xù)引導:“除了讓毛筆直立 “行走”,還能怎么走?”“側著走?!痹撋吓_示范。接下來的兩分鐘,學生在紙上“玩墨”過程中,墨線作品出現了“干濕”、“濃淡”的變化。師引導:“猜一猜,這種像云一樣輕淡的效果是怎么玩出來的?像冬天枯草一樣的效果是怎么玩出來的?這是一個自我探究的過程(圖2)。
激趣導入,實際在引導學生“玩”的過程中,體會了毛筆順鋒和側鋒的筆墨變化,通過體驗感受墨線產生的方法,這為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表現獅子頭部造型,打下了基礎。整個環(huán)節(jié)沒有“教”的痕跡,學生自我體悟,通過加水、控水,真切感受墨色“濃淡”、“干濕”變化。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教育,是一種含而不露的教學方式。它不把教學目的、要求直接傳遞給教學對象,而是把教育意向、目標滲透到與之相關的活動或教學環(huán)境中,教學在“不露痕跡中已然完成”。
二、點石成金“巧”無痕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τ趯W生來說,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的原始動力。在有限的水墨畫教學時間內,如何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往往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無痕教育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利用細節(jié)點石成金,用生動的語言,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巧妙地達到教學目的。
切入主題環(huán)節(jié),當學生初步掌握筆墨 “干濕、濃淡”的教學內容后,筆者將畫有獅子五官的教具藏于背后引導學生觀察:“我將在這張紙上變出一種動物,它是誰?”“獅子”。師追問:“你對獅子了解多少?”此時,學生把對獅子的記憶快速在頭腦中進行了重現?!蔼{子有鋒利的牙齒……”師播放視頻,接著通過圖片的對比,學生了解了公母獅子的區(qū)別,獅子的五官特點(圖3)。
小小 “魔術”,實則是課堂中微乎其微的小細節(jié),但通過這樣的細節(jié),課堂順利地切入《大獅子》一課的主題,并把學生的興趣點再次激發(fā)。在這樣的課堂整體氛圍下,學生對后面的圖片欣賞比較過程也表現得相當主動和活躍。所有的知識點都是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老師只是捕捉到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細節(jié),合理利用教學手段,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而后在潤物細無聲中靜聽花開的聲音,在水到渠成中領悟細節(jié)的魅力。
三、巧妙示范“變”無痕
美術學科決定了美術教育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技能的示范才能有效地影響學生學習。對于水墨畫教學來說,使用示范是使學生快速掌握技能技法,從而轉化為美術素養(yǎng)的手段之一,如何在有限的示范中不讓學生只會依葫蘆畫瓢,而是不著痕跡地激發(fā)學生更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這是示范的意義所在。
示范環(huán)節(jié),此時學生已了解獅子五官特點。師進行示范畫獅子五官,而后出示改變眼睛形狀的獅子,露出牙齒的獅子。師小結: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只獅子,只要改變它的五官,就能把獅子變成我們心目中的樣子。你的心中住著一只怎樣的獅子?請你畫畫它的五官吧?!眲?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獅子五官作品”(圖4)充滿了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意。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示范意義不在于傳授水墨技能技法,而在于觸發(fā)學生心中對水墨形象的思考,激發(fā)出其更豐富、更廣泛的創(chuàng)意。輕松的教學語言加上“變形象”的展示方式,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運用巧妙的示范,將營造一個獨具活力的水墨課堂,教學重點、難點迎刃而解。水墨教學中創(chuàng)意的示范,不露痕跡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領悟到水墨的樂趣。學生在“潛移默化下”提升了自己的水墨造型能力。
四、動態(tài)生成“智”無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教學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巧妙的變動。”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生成的動態(tài)性,意味著上課不是執(zhí)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是只把心思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應觀察、發(fā)現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上。無痕課堂直接體現在教師對生成的及時把握和引導之上。
深入探究環(huán)節(jié),筆者展示學生“獅子五官”作品,引導發(fā)現獅子鬃毛特點并示范畫法:“獅子鬃毛還能怎么畫?”愿意示范的學生比較多,有折線條的鬃毛,環(huán)形線條的,枯筆形式的……而筆者準備的教具是卷曲和側鋒用筆粗線條鬃毛的獅子頭像,預設在學生回答時進行教具展示。課堂的變化,令本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改變。師進行添畫,“鬃毛畫法還有很多,可以是一段段的墨線,也可以是卷曲的線、粗的線,不同的鬃毛令獅子的個性都各不相同?!睅熣故窘叹撸骸熬砬酌{子比較可愛,粗鬃毛的獅子很威武。你的獅子會擁有怎樣的鬃毛?”
本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是學生示范鬃毛畫法,教師展示教具。不過學生思維的擴散,教學不按原先預設的進行,反而令課堂“活”出了精彩(圖5)。教師精心設計的預案,往往會被學生的一些“節(jié)外生枝”所干擾。課堂教學時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生成的信息往往是課堂教學中寶貴的教學資源。在無意識教育的無痕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中的隨機生成,并加以智慧的推進,給課堂教學帶來“未曾預設的精彩”。
五、妙用工具“器”無痕
美國藝術教育協會在《素質教育》中明確指出藝術創(chuàng)造的含義:學生在一項活動中,應運用各種合適的藝術工具創(chuàng)造作品,表達他們的想法、感覺和知覺。作為教師應發(fā)掘材料背后所適用的觀察、感覺、思維和表達的方式。怎樣適當地打破傳統(tǒng)水墨畫表現方式?如何無痕地用“器”達到表現方式的創(chuàng)新,這是需要思考的。在大力發(fā)展美術拓展課程的今天,對于水墨畫表現材料的選擇,也需要拓展,需要創(chuàng)意。
基于對低段學生特點的了解,本課除了常規(guī)的筆、墨、水之外,對紙的安排進行了著重的思考?!巴婺€條”、“畫五官”環(huán)節(jié),所用的紙是檀皮紙,暈染效果層次豐富。作品呈現用的是鏡片紙,因為有免裱的效果,為最后的作品展示做好了準備。學生完成水墨獅子造型后,筆者請學生取出獎勵的“神秘禮物”——海綿。蘸顏料,用點、擦的方式在水墨獅子作品上示范了“神器”的使用,經過顏色的點綴,獅子形象更生動了,學生的作品呈現出意料之外的精彩(圖6)。
水墨畫由于材料的限制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保守和莊重的。染色階段,低段學生往往把握不了筆、墨、色三者間關系,畫面易產生臟、亂的效果。將“海綿”加入到繪畫材料中,則對國畫的工具材料進行了拓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運用其他材料進行水墨創(chuàng)新的樂趣。最后 “獅子大電影”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的作品見筆見墨見色,既有傳統(tǒng)筆墨的韻味,又不失創(chuàng)意的趣味,水墨畫教學在無痕中用“器”達到了表現方式的創(chuàng)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水墨畫教學在“春風化雨下”得到了創(chuàng)新。
水墨畫教學中,無痕的方法內化,無痕的情感孕伏,無痕的升華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靜悄悄地生長”,令課堂收獲了“有痕”的精彩。教學過程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一切策略都圍繞著“形成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展開。課堂中沒有生硬的,標簽式的灌輸與說教。教學無痕、情智共生帶給了學生“學”的樂趣。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索無意識教育的教學策略,善于運用教育智慧,掌握教育機智,抓住教育契機,來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寧波大榭開發(fā)區(qū)第一小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