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潔萍
摘 要:我問學生,藝術很難嗎?許多學生都會說藝術太難懂,太高深了。我時常反思自己,在美術鑒賞課中,如何才能做到,既要讓美術課有其一定的專業(yè)性,有美術本體語言的植入,又要讓學生可以愉悅、輕松的理解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并對我說出:其實藝術也不難嘛!這就是我的目標。本論文就是以這個為出發(fā)點,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關鍵詞:美術本體語言 美術鑒賞
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學生總覺得藝術高高在上,難以理解,不可觸摸。我常常問學生,藝術很難嗎?很多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引起我很多思考。我們生活的時代,生活品質在不斷提高,但配套的藝術公共資源確實少的可憐。學生難以獲得許多美的體驗,藝術總是讓人覺得遙不可及。加之在藝術課中,老師會用專業(yè)的藝術語言來對作品進行解析,更讓學生聽的云里霧里。
而我希望的美術課堂是開放的、自由的,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因為藝術沒有標準答案。我嘗試了在高中美術課中嵌入專業(yè)的美術本體語言,讓美術鑒賞課像堂“美術課”,而不是“語文課”、“歷史課”等。
我認為如果能用通俗的語言,以學生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來重新詮釋藝術作品,去掉鑒賞中藝術作品的高高在上和不可逾越的姿態(tài),讓美術鑒賞變的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它就能夠和孩子們更親近。
一、什么是美術本體語言
“本”即根本?!懊佬g本體”是藝術本身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也是形式美感的體現。點、線、空間、明暗、形體、色彩、機理、材質、技法等都是它的語言,以及把這些元素組成完整藝術品的基本原理:對稱、和諧、多樣統(tǒng)一、節(jié)奏、均衡等等。這些美術本體語言才是構成美術學科不同與其他學科的真正內涵。
新課標提出:“美術以其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泵佬g作為基礎教育的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素養(yǎng)、人文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我的課堂中,常會貫穿一些美術本體語言。其實美術作品大多可以用美術語言和基本原理來分析鑒賞。在欣賞美術畫作時,我會以一個角度或一個點來做切入點,用美術本體語言來幫助學生學會鑒賞畫作。
二、美術本體語言在作品鑒賞中的重要性
美術課程必須體現“美術”的本質,這是美術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在對美術教學進行拓展、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綜合、與地方文化相聯系、開展研究學習的同時,必須建立于“美術本體”基礎之上,又能達到美術的教學總目標。
美術本體語言,主要表現在藝術家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美術形式、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表現力。所以,不同的藝術家所運用的美術本體語言就不同。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前,必須完全理解、吃透各個藝術作品、流派的藝術語言,并進行歸納總結,思考從哪個角度進行教學活動的效果會更好。
舉個例子,在書法作品的鑒賞中,學生很難提起興趣,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去評論。很多學生小時候都被爸媽逼著練過書法,導致對書法沒什么好感,更別提去欣賞書法作品了。我在欣賞《天下三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寒食帖》)中,從書法心理學的角度設計了此課程。不看書法的技法,從書法中體現出來的意境和當時的心境來挖掘背后的故事,讓原本很枯燥的書法鑒賞,忽然變得生動起來了。
“美術鑒賞課就應該真正上出美術專業(yè)范兒!”我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一些教師過于強調美術課程的教育功能,把美術課上成了偏于文學性的“語文課”,或者是偏于歷史背景的歷史課、政治課等,使美術鑒賞教學內容脫離了美術的本體,失去了美術基本原理和形式美感的支撐,讓學生感覺其他老師也可以上的美術課。減弱了美術學科本體在提高學生美術素養(yǎng)和審美品位等方面的教育影響。
因此,在新課程美術教學中,要強調美術本體知識與技能的深入研究和學習,延續(xù)和發(fā)展美術學科的知識體系與技能系統(tǒng),由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不可喧賓奪主或主次顛倒。
三、如何將美術本體語言應用于美術鑒賞中
如何將美術本體語言以通俗的、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解釋?
我認為美術本體語言應該以詼諧的、能吸引學生眼球的形式來詮釋它,而不是枯燥的、乏味的講述。
那么,如何將美術本體語言以通俗的、學生可以理解的角度,融入到作品鑒賞之中?我認為讓美術課更具專業(yè)性的特點,而不是語文老師、歷史老師都可以上的“鑒賞課”。藝術很難嗎?看似很難,但教師可以把晦澀難懂的藝術語言,把它口語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引導學生鑒賞。
(一)從專業(yè)角度引導學生去鑒賞
鑒賞一幅美術作品,學生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從哪里去分析,不是說畫了些什么,就是不知所云。更別想他們從美術本體語言入手分析畫作了。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告訴學生從哪里入手運用美術本體語言,通過何種方法,對一幅作品或一個美術現象進行分析和解讀?
以我的一個教學案例來闡述:《探尋永生——古埃及墓葬藝術》。在埃及壁畫欣賞中,需要讓學生理解一個古埃及的壁畫特點(圖1),這個理解起來相對困難。我設計了幾個活動和環(huán)節(jié)來實現。
▲思考:古埃及壁畫的風格特點?
◎活動一:大家來找茬,“比眼力”請學生觀察解答。
在活動一中,我把美術語言簡單化,把特點分別從構圖、內容、比例上來分析,學生就知道了該怎么去理解了。再運用活動的形式,從對比中找到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地方,簡化了美術語言。
◎活動二:“學動作”,請三位學生上臺來學學壁畫人物的動作,看誰最準確,下面學生點評,指出問題。
這個活動我請學生來模仿壁畫中法老的動作,來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古埃及壁畫中人物的造型規(guī)律,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氣氛很好,圖文并茂的講述了色彩、形式等美術語言,并深入講解了為什么會形成這個獨特的人物造型。學生從中很輕松愉快的理解了古埃及壁畫的風格特點。
用尹少淳教授的話來反思我用到過的美術本體語言:“我們需要通過美術教育幫助學生認識一些美的法則,如對立與統(tǒng)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jié)奏與韻律等形式美的規(guī)律,以及這些美的法則與個人情感和社會倫理道德的關系?!本蛷娬{了對美術本體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因而我得出一個道理來,我認為不同的思想基礎決定著不同的美術教育目標;不同的美術教育目標決定著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評價標準決定著不同的評價結果。美術學科本體和美術教育兩者不能偏廢,一節(jié)好的美術課除了對課堂有基本控制,信息傳播最大化,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知識內容正確,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之外,不能缺少美術語言、美術元素和基本原理等美術學科本體的內容,才是專業(yè)的美術鑒賞課。
(二)把美術專業(yè)術語替換成通俗語言
我的一個教學案例:鑒賞的魅力——解密《蒙娜麗莎》
我以蒙娜麗莎的繪畫技法為切入點,把美術專業(yè)術語轉變?yōu)榱藢W生很能理解,并可實際操作的語言和課堂交流形式展開,讓學生體驗了一把他們向往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作畫技法和流程。
在簡單介紹了《蒙娜麗莎》后,拋出了一個設問:“為什么它的微笑如此神秘”?并由此展開《蒙娜麗莎》(圖2)技法大探討。我采用了幾個環(huán)節(jié)來設計:
1、看一看:從視覺上指出。
有人說你看著蒙娜麗莎時,它的眼睛會跟著你走。又有人說當你看著她的眼睛時,蒙娜麗莎好像在笑,而看嘴時又不笑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互動,不同角度看眼睛、嘴巴,說說感受。
2、猜一猜:
問:蒙娜麗莎的嘴部用了什么繪畫工具、技法呢?
播放技法視頻。導出技法:暈涂法——層次渲染法。
教師演示講解。尋找蒙娜麗莎中的暈涂法運用。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我通過視頻讓學生直觀的認識了“暈涂法”,并進行現場演示,并請學生共同參與,來感受“暈涂法”的作畫方法。并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尋找暈涂法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實感受到了世界名畫的技法,拉近的與名畫的距離。
3、找一找:
問:仔細觀察蒙娜麗莎的眼睛(圖3),你能找的她的眉毛嗎?生答……師總結。
“眉毛哪里去了”?“為什么沒有眉毛”?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再從技法的角度破解這個懸疑。學生恍然大悟。
4、 比一比:與中世紀作品對比找不同。生答……
師總:①構圖……②服飾……③神態(tài)……④背景……
在“比一比”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一個“拍照”的環(huán)節(jié),老師擺動作,再現當時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時的情形,讓學生體會這幅作品的繪畫情景,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達芬奇畫這幅作品的不易之處。并運用構圖、背景、神態(tài)、空氣透視法等美術本體語言,與中世紀作品比較中,學生完全理解了《蒙娜麗莎》這幅作品的意義所在。
(三)深入挖掘作品,升華藝術高度
每種藝術都有其中心的觀點,正如《古埃及墓葬藝術》就是圍繞著古埃及人的宗教觀展開,其中心就是“探尋永生”。以這個為中心,我在課程設計的時候也是層層遞進:一、信仰與權力。古埃及的墓葬藝術,是以古埃及宗教觀為導向,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強調的是法老的神化和無上的權力。二、世俗與生活。在法老的墓葬中,除了神化自己與神同在之外,還記錄著大量法老生前的功績與生活。在這塊內容的講述中,我以《納米爾石板》為載體,分析古埃及浮雕的藝術特征和價值。三、轉世與重生。以動漫的方式,詼諧有趣,再現了木乃伊的制作過程和方法。
即使被人人熟知的美術作品中,只要能深入挖掘,總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課抓住一個專業(yè)技法的點,讓孩子們能接近大師,明白大師是通過什么樣的材料技法來完成舉世無雙的大作的。拉近畫作與觀者的距離。
通過一系列的嘗試,美術本體語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幽默詼諧的語言,形象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還有什么理由認為藝術晦澀難懂呢?藝術很難嗎?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會切實感受到,其實藝術不難懂。
藝術的本質是審美,美術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養(yǎng)德增智,在與其他學科教育中相互滲透、促進,提高著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我看來,美術課程的改革并非拋棄美術知識與技能,而是要適當地降低其難度和要求。同時,要將對美術本體的關注與生活、人文等結合起來。我們美術教師只有將美術本體和教育功能的關系平衡起來,才能有助于我們明確地開展教學活動。
這就是我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通過引導學生以專業(yè)的眼光鑒賞美術作品,懂得如何用美術本體語言來分析藝術作品。為此我嘗試著慢慢的去體驗這樣的教學,久而久之,確實使學生的藝術品味提高了。你會發(fā)現藝術很難嗎?其實藝術不難,它就在我們身邊。
參考文獻:
[1]王大根主編.《高中美術新課程理念與實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2]張全.《立足美術本體,強化美術語言》教學管理,2012.
[3]吳江燕.《立足本體語言 多元化發(fā)展美術教學》新課程研究,2007.
(奉化高級中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