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然升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狈蛑埽浒铍m舊,其命則新,文王與時偕行,纘太王、王季之續(xù),順承天命,據天下之大勢,奠王者之基。故開來必有繼往之基。不然,無以繼往,何以開來!
夫吾國數千年來與西人往來甚少,相對隔絕于歐美,其政治、經濟、文化自成體系。而近人觀西洋船堅炮利,遂以西方學術穿鑿附會于吾學,不亦謬乎?試看,今人釋孟子之性善,不乏有附會于西洋者,遂有馬克思式孟子、康德式孟子。此雖有益于與西人接軌,然《孟子》無有西哲之概念體系,故此皆非孟子之本意。吾人欲揚舊學,則必盡力還其本貌而后成。
今且試析古代之命題,以明繼往開來之義。
首論人性??鬃雍毖孕耘c天道,其于論性僅有“性相近,習相遠”之言。而孔門后學論性者頗多,以后起之孟子、荀子為最。
孟子之言性也,以人之異于禽獸者為性,即以人之本性為性。孟子所論者,性本善而已矣,非謂人性俱善也。
荀子論性惡似悖于孟子,然論其本,實有互補之處。荀子所論多言人性之全體,故其中自有與禽獸相類者。
孟荀之言性也,已及義理。前人多謂“生之謂性”,而孟荀以“生之所以然者”為性。其探賾索隱,求根知本之精神,可知矣。然其所論者惟善惡之一隅而已,二人學雖精深,然其之窄化亦可明見。今再觀孔子“性相近”之言。此話說,人性雖同,及其成材也,有圣人,有小人,行為相去甚遠。此即暗示人性有善有惡。故孟荀雖將儒學深化,然亦將其窄化。
再談宋儒論性。宋儒分之為二,曰義理之性,氣質之性。義理之性乃形上之本性,氣質之性為形下之材。諸師論性之特色在于他們將性與材分而論之,如此即可減少大量無益之爭論。然諸師亦有所弊,他們以孔曾思孟為道統(tǒng)之傳遞,而將荀子斥于道統(tǒng)之外。故諸師亦未完全繼承先圣之學。
孟荀探賾索隱,論及人性之本;然其蔽在于二人僅論及善惡之一面。宋明諸師分性與材而論之;其蔽在于對自然人性論及甚少。先圣雖皆有見地,而其未能完全繼承傳統(tǒng)。故其雖開新而未盡善也。
再論先人對禮之繼承??鬃铀摱Y者,本乎心之誠敬。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禮者,不在鐘鼓玉帛之禮器,而在乎所發(fā)之情。發(fā)而中節(jié),禮也;不中,非禮也。禮之損益,時或有之。然夫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奔戎Y之本,其繼者自可得而知矣。
宋儒于禮又有新解。諸師探得禮之形上根據,謂禮乃天理之節(jié)文也。行禮應恰到好處,合乎中道。此外,又尋得先王制禮之初心,曰:毋不敬。宋明諸師由此重整倫理綱常、禮儀制度,以與時行,以合時宜。
孔子及宋明諸子實以本承前代之禮制,而未承其儀也。夫“禮以時為大”者,其此之謂與?
由上觀之,吾人欲開太平之治,必繼往圣之學。欲繼絕學,則必以先圣之思解先圣之言;否則穿鑿附會,非先圣之學矣。欲繼絕學,必不可拘于表義。禮儀制度、倫理綱常雖合于先圣之世,卻不必合于后人之時。故吾人當承先圣之精神,秉此與時偕行,方可見用于世;若欲復古道,則災及其身矣。
既承往圣之絕學,自當開后世之太平。西洋哲人亦有所見,亦有所蔽。其見或吾人無之,其蔽或吾人見之。昔宋明諸師出入佛老數十載卒歸本于儒,而其道大張于世。吾人亦當出入西哲以取其所見,補其所弊。如此吾人之道定大昌于天下,開天下之太平!
(作者單位: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