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
近期,一檔電視節(jié)目火遍大江南北,那就是——中國詩詞大會。它似乎讓在世俗中汲汲追求功名利祿的凡夫俗子們看到了一點希望: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應(yīng)當有詩和遠方??墒牵F(xiàn)實生活中,又有幾人能隨心而為呢?又有幾人舍得放棄當下的利益去追尋心中的夢想呢?又有幾人能靜心沉醉于文學之殿堂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得不承認這是教育的悲哀。應(yīng)試的語文課堂只是學生借以升學的工具和場所罷了,早已脫離了教育之本源。否則,人們又何必為武亦姝吟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感到震驚呢?語文課堂本就應(yīng)當是詩意的課堂啊!
那么,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意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不要給學生貼標簽,不要僅僅站在知識點的角度上去傳道授業(yè)解惑。以往,談起屈原教師就會給學生灌輸“屈原,愛國詩人,不受重用,投汨羅江而亡”,談起杜甫教師就會告訴學生杜甫的風格是“沉郁頓挫”,談起李清照教師就必會提及她喪夫之后顛沛流離的生活。似乎,這些人名僅僅是考試的一個填空題或選擇題而已,這不是語文教學的初衷。真正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和“學”,而應(yīng)當是“味”和“美”,即品味文學之美。面對屈原,教師當誦讀《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去品味屈子憂國憂民的情懷;面對杜甫,教師當高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領(lǐng)會詩人借自然之景抒悲壯之情的深沉感慨;面對李清照,教師當?shù)鸵鳌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感同身受體會詞人內(nèi)心的離別之苦。語文的本色是詩意,語文的活力、靈魂和生命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詩意,同時,語文教學未來的希望和出路還是詩意。
羅曼·羅蘭認為,一個民族的政治生命只是那個民族存亡的淺層部分,要了解其內(nèi)在的生命,其行動的根源,就必須到文學藝術(shù)中去尋找。而詩意就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學生會做一道詩歌鑒賞題,學生作文得到50分,這些都不是成功的語文教學。只有到某一天,學生能于書海中,領(lǐng)悟到“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的相思之苦,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曠達之情,刻畫出“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zhuǎn)凄涼”的國亡之痛,語文的詩意教學才成功一半。
只有拋棄過度的功利之心,回歸教育的本源,語文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心靈的沉淀之所,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才能讓語文教學成為“詩意的教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本不易,何不讓學習變得快樂一點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愿語文教學可以追尋先賢圣人的腳步,樂在其中,用詩歌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熱愛,用詩歌點亮語文教學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