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心平 圖片提供/壹 圖
我國河流湖泊眾多,淡水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從古至今,國人都有捕獲這些魚類來豐富自家餐桌的習慣,這也是我國人民飲食中動物類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中國有四大家魚之說,分別是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卻獨獨沒有提及鯉魚。這其實是極不公允的,鯉魚才是家魚的真正鼻祖。
鯉魚適應性強,魚苗易得,生長迅速,還不擇食,因此很適宜人工飼養(yǎng),我們祖先也最早選擇鯉魚作為養(yǎng)殖對象。據傳是戰(zhàn)國末期越國大夫范蠡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養(yǎng)魚專著《養(yǎng)魚經》中,對飼養(yǎng)鯉魚的經驗做了一個總結。這說明至少在戰(zhàn)國時期,鯉魚養(yǎng)殖就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目前普遍認為鯉魚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家魚。
那么,為什么鯉魚沒能在四大家魚中登榜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唐朝皇帝姓李,而鯉與李諧音,犯了皇帝的忌,于是把鯉魚改稱為“赤公”。當時的朝廷還特別頒布了一項法令,規(guī)定捕到鯉魚必須放生,全國上下不準吃鯉魚,也不允許買賣。這樣一來,漁業(yè)者只得從事其他魚類品種的生產,產生了青、草、鰱、鳙四大家魚。而唐朝之后,鯉魚的養(yǎng)殖重新恢復,發(fā)展到現在,人們公認鯉魚是淡水魚中品種最多、分布最廣、養(yǎng)殖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魚類之一。
鯉魚,別名鯉拐子、鯉子、毛子、紅魚,是亞洲原產的溫帶淡水魚,屬于雜食性魚類。鯉魚種類很多,目前約有2900種。鯉魚產于我國各地淡水河湖、池塘,最長可達1米,一年四季均產,但以2~3月產的最肥。兩千多年來,鯉魚一直被視為魚中上品,我國黃淮一帶有“沒有老鯉魚不成席”的說法。除了食用鯉魚外,另有專門培育出的艷色圖紋錦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一般作為觀賞魚。
鯉魚體態(tài)肥壯,身體呈柳葉形,背略隆起,嘴上有須,鱗片大且緊,鰭齊全且典型,肉多刺少。鯉魚因魚鱗上有十字紋理而得名,按生長水域的不同,可分為河鯉魚、江鯉魚、池鯉魚。河鯉魚體色金黃,有金屬光澤,胸、尾鰭帶紅色,肉質嫩,味鮮美,質量最好;江鯉魚鱗內皆為白色,體肥,尾禿,肉質發(fā)面,略有酸味;池鯉魚青黑鱗,刺硬,泥土味較濃,但肉質較為細嫩。鯉魚肉質細嫩鮮美,味道絕佳,是人們日常喜愛食用并且很熟悉的水產美食之一。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都少不了它,取其“年年有余”、“魚躍龍門”之意,增添喜慶氣氛。
鯉魚肉中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礦物質,并含十幾種游離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甘氨酸、組氨酸含量最為豐富,也是使魚肉味美的主要成分。鯉魚的蛋白質不但含量高,而且質量也很高,人體消化吸收率可達96%。此外鯉魚肉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等營養(yǎng)物質。
鯉魚的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膽固醇,改善心肌及血管功能,可以防治動脈硬化、冠心病。因此,多吃鯉魚對人體十分有益。
平均每百克鯉魚的可食用部分所含熱量只有109千卡。鯉魚作為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常見魚類,不但價格不高,還富含鉀和磷,即使在減肥時也可以適量食用。
肝病患者可以多吃鯉魚,因為鯉魚肉在三磷酸腺苷的幫助下,能使體內的氨態(tài)氮與谷氨酸合成無毒的谷氨酰,使血氨下降,從而減輕肝昏迷癥狀。鯉魚還能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可用于汞、鉛、苯的慢性中毒,有抗過敏、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
鯉魚的鉀含量較高,可防治低鉀血癥。鯉魚視網膜上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因此鯉魚明目的效果特別好。
嵌入式系統(tǒng)是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軟硬件可裁剪,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和功耗有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tǒng)[1]。隨著半導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嵌入式系統(tǒng)已經在軍事領域、工業(yè)自動化、醫(yī)療儀器、智能家電、通信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中有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梢灶A見的是,不遠的將來,嵌入式系統(tǒng)技術還將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大放異彩。受行業(yè)需求的帶動,優(yōu)秀的嵌入式系統(tǒng)軟、硬件研發(fā)人才是目前社會較為緊缺的資源。因此,“嵌入式”培養(yǎng)方向正成為國內高校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科學等專業(yè)的關注熱點。
中醫(yī)認為,鯉魚味甘,性平,入脾、腎、肺經,能補脾健胃、通乳汁、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稱“鯉魚為諸魚之長,為食品上味”。鯉魚對各種水腫、腹脹、少尿、黃疸、乳汁不通皆有益。鯉魚各部位均可入藥。鯉魚皮可治療胎動不安;鯉魚血可治療口眼歪斜;鯉魚湯可治療小兒身瘡;用鯉魚治療懷孕婦女的浮腫、胎動不安有特別療效。
根據民間經驗,鯉魚為發(fā)物,惡性腫瘤、淋巴結核、紅斑狼瘡、支氣管哮喘、小兒痄腮、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癰癤疔瘡、蕁麻疹、皮膚濕疹等疾病患者均應禁忌食用。
除了食用和藥用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中國人賦予鯉魚以豐富的文化內涵。
春秋時,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恰巧有人送幾尾鯉魚來,孔子“嘉以為瑞”,于是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由此可見,以鯉為祥瑞的習俗,在春秋時已經有之。
古人用魚形木板做信封(藏書之函),用于傳遞書信,因此古人也把鯉魚作為書信的代稱,古樂府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名句。在古詩文中,鯉魚是友情、愛情的象征。
至于民間吉祥紋圖中,鯉魚更是無所不在,窗花剪紙、建筑雕塑、織品花繡和器皿描繪,到處可見鯉魚的形象,“連年有余”“吉慶有余”“娃娃抱魚”“富貴有余”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