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摘要] 都市廣播的功能定位是以本地化的資訊服務當地聽眾,這就要求資訊節(jié)目貼近百姓生活,提供服務信息,傳播積極向上、健康時尚的正能量。而廣播資訊短平快的特點以及都市廣播的受眾定位,決定了資訊內容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提升都市廣播頻率的競爭力。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市之聲為例,探討都市廣播資訊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策略。
[關鍵詞] 都市廣播 資訊節(jié)目 創(chuàng)新 發(fā)展 如今有車一族越來越多,車載廣播的收聽人群也覆蓋廣泛。都市廣播的功能定位就是以本地化的資訊服務當地聽眾,提供生活指南。廣播頻率競爭激烈,都市廣播的資訊節(jié)目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把握傳播特點,拓展傳播渠道,滿足受眾需求,從而提升都市廣播頻率的競爭力。
都市之聲資訊節(jié)目現狀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市之聲開播于2003年6月,2014年2月17日全新打造的youRadio都市之聲FM101.8,致力于搭建服務北京民眾、貼近北京生活、引領北京流行的生活服務平臺。頻率定位是覆蓋首都北京的都會生活臺,目標受眾是18歲-50歲,追求生活品質,具有國際視野,熱愛新事物的京城人群。都市之聲《北京早上好》、《長安一路通》、《風尚CBD》、《樂活四九城》等各檔融入北京特色地名的節(jié)目設計,充滿濃郁京味,從出行指南、生活健康到吃喝玩樂、親子教育,從職場社交、潮流時尚到情感交友、讀書文化,應有盡有。而貫穿于全天節(jié)目的整點《都市大頭條》和半點《資訊U先聽》等資訊節(jié)目,以及交通服務站、生活服務站、氣象服務站三大線性滾動單元,更是給京城百姓提供最及時、最便捷、最簡明的生活服務信息,傳播積極向上、健康時尚的正能量。
目前,都市之聲整點的《都市大頭條》突出“熱點焦點和亮點”,以記者連線或主持人口播的方式,用1分半鐘左右的時間及時播發(fā)中央部委及北京各委辦局最新發(fā)布的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策,尤其是每天早上7點和下午6點早晚高峰期間的《都市大頭條》,整點播報的新聞選題突出“百姓想問我來答,聯通上下有回應”,為百姓民生答疑解惑。而每天中午12點的《都市大頭條》則播發(fā)《民生備忘錄》,以正午專欄的形式播出3到5分鐘的錄音報道,選題涉及民生領域各方面。此外,半點的《資訊U先聽》突出“大城小事早知道,都市資訊優(yōu)先報”,一般包括五條簡訊,不同點位的資訊包括不同主題,涵蓋教育、體育、文化娛樂、財經、旅游出行、北京綜合新聞等,充分發(fā)揮廣播資訊短平快的特點,保證新聞的時效性。[1]
都市廣播資訊節(jié)目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困境
(一)短平快的資訊難以深度展現新聞內容
廣播資訊的特點就是短平快,比如都市之聲半點的《資訊U先聽》,每條新聞內容只有一兩句話,言簡意賅表達最核心的新聞信息。而且廣播的特點就是伴隨性收聽,很可能聽眾正在開車或者在處理其它事務,短小精悍的資訊內容能夠讓聽眾以最短的時間迅速了解到最新的新聞。再加上都市廣播不同于新聞廣播,頻率定位決定了不可能對新聞內容進行大篇幅的深度解讀,這樣,難以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里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報道。
(二)傳統(tǒng)廣播線性傳播難以適應聽眾互動需求
傳統(tǒng)廣播線性傳播,聽眾單向接收信息。[2]而都市廣播的受眾群通常是追求生活品質、有一定經濟條件、熱愛新事物的人群,更愿意參與節(jié)目互動。目前都市之聲的互動方式停留在聽眾通過搜索添加微信公眾號進行留言,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選擇聽眾留言在節(jié)目中播出。這種互動還是淺層次的互動,聽眾參與節(jié)目的深度不夠。對于資訊來說,聽眾更是只能單向收聽,沒法發(fā)表評論表達看法,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某條資訊提及的新聞內容,也只能過后再自行查找。
(三)單一的播報形式難以打造個性化品牌
都市廣播的資訊節(jié)目一般采用主持人播報、記者連線或錄音報道的形式。都市之聲目前的整點資訊基本以記者連線或錄音報道的形式播發(fā),半點資訊由主持人進行口播。雖然穿插了不同的播報形式,而且采用記者連線的方式也在廣播節(jié)目中強化了記者本人的個人特點,但是這種個性特點不夠明顯,聽眾長期收聽這種單一的“播新聞”的方式也難免感到枯燥無趣。同時,每小時融于欄目中的資訊節(jié)目也難以呈現品牌化效應。
都市廣播資訊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策略探討
(一)加強傳統(tǒng)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互補
1.傳統(tǒng)廣播強調“快”,新媒體強調“深”。
新聞是“易碎品”,“保質期”有限,而傳統(tǒng)廣播資訊的優(yōu)勢就是保證新聞信息的時效性,能夠第一時間連線正在新聞現場的記者,保證資訊內容快速發(fā)播。但是,在保證時效性的同時,簡訊內容不夠全面,報道角度也不夠豐富,所以可以充分利用錄音報道和新媒體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度報道和二次傳播。比如記者在第一現場采訪了一條貼近民生的新聞,第一時間在廣播資訊節(jié)目中播發(fā)了簡訊,然后記者后期再經過撰稿、錄音、剪輯,完成錄音報道的制作并進行播發(fā),這之后,還可以把錄音報道的相關圖文材料發(fā)到官方微博和微信上,甚至還可以把錄音報道中沒能呈現的新聞背景介紹等內容附上,通過微博、微信的傳播來進行內容深度整合,彌補廣播資訊深度不足的缺陷。通過多渠道全面?zhèn)鞑ヒ渤浞职l(fā)揮了新聞內容的價值,對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起到了積極作用。以都市之聲2016年9月1日“開學第一天”的新聞為例,記者早上7點在北京西黃城根小學門前進行了現場采訪,而后到北京市交管局了解到當天早上北京校園周邊的整體交通情況,上午9點整的《都市大頭條》進行了現場連線,介紹早高峰的交通情況,晚上7點播發(fā)錄音報道,采用了豐富、鮮活的現場同期聲,并進一步報道了北京交警給出的9月出行提示。
此外,還可以加強新聞評論,適時推出個性化的都市短評,結合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熱點、近期輿論關注的焦點等進行積極主動引導,向社會傳遞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形成有影響力的評論品牌[3],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做到新聞及時傳播與深度分析解讀的平衡。不過,廣播已經播出的新聞內容在微博、微信呈現時,要避免同質化。二次傳播的新聞內容要與傳統(tǒng)廣播資訊新聞區(qū)別開來,體現出差異化的深度整合,實現傳統(tǒng)廣播與新媒體的優(yōu)勢互補。
2.傳統(tǒng)廣播強調“收聽”,新媒體強調“參與”。
傳統(tǒng)廣播的線性傳播滿足聽眾的收聽需求,而新媒體可以滿足聽眾的參與互動需求。尤其是廣播作為聲音媒介,新媒體的互動可以充分發(fā)揮聲音特色,加強語音互動。互動是社會傳播的本質特征,通過互動,可以增加聽眾的收聽黏性,提升都市頻率的競爭力。目前都市之聲在交通服務站板塊進行了嘗試。在交通服務站中,一般是由主持人及時播報最新路況、民航、鐵路、公交、地鐵等交通信息。正行駛在路面上的聽眾遇到前方長時間堵車時,通常會迫切想知道前方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堵車、大概多久后能夠通行。而通過微信互動,可以實現“傳者”和“受著”的互聯互通。聽眾通過都市之聲微信公眾號,發(fā)送自己的具體位置及疑問,后方駐北京市交管局的值班編輯可以第一時間查看交管局實時路況圖和具體路面監(jiān)控畫面等信息,甚至直接和交管局指揮大廳的值班警官溝通咨詢,然后通過傳統(tǒng)廣播第一時間進行“回復”,播報最新的路面交通情況,解答聽眾疑問,緩解焦急情緒。
未來還可以嘗試把互動融于新聞選題的前期策劃中,比如征集聽眾感興趣或有疑慮的問題,記者采訪相關政府部門、權威專家后,在《民生備忘錄》中進行解答,及時回應民生關切,積極引導輿論熱點。再比如,節(jié)目中剛剛播發(fā)的一條資訊涉及某個關鍵詞或主題,聽眾只需要在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詞,就可以看到有關該資訊的詳細圖文和背景介紹,甚至通過回復語音,用聲音喊出關鍵詞,就可以看到詳細信息。
另外,針對微博、微信碎片化傳播的特點,傳統(tǒng)廣播資訊內容在新媒體傳播時,還應該充分利用短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態(tài),便于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直觀瀏覽。
(二)本土化定位與輻射全國的平衡
都市廣播資訊節(jié)目以本地新聞為主,但不應拘泥于當地新聞。雖然受限于頻率落地范圍,都市之聲的受眾群體以北京聽眾為主,但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官方網站或音頻客戶端,不少京外聽眾同樣可以收聽到都市之聲的廣播節(jié)目。因此,資訊節(jié)目在進行內容定位的時候,要考慮到本土化與輻射全國的平衡。目前來看,都市之聲資訊內容基本都是北京地區(qū)的新聞,全國其它城市的新聞相對比較少。筆者認為,雖然都市之聲的頻率定位是覆蓋首都北京的都會生活臺,但是對于一些特別有新聞價值、特別有借鑒意義、特別關乎民生的新聞,即使發(fā)生在京外也應該予以報道。
(三)不斷完善選題策劃機制,做好提前策劃與應急反應
不同于新聞專業(yè)頻率,都市廣播資訊主要是給本地聽眾提供生活服務指南,引領流行時尚,多是常態(tài)化播發(fā),較少遇到重大突發(fā)新聞。但依然要不斷完善選題策劃機制,做好提前策劃與應急反應。對于可預知的重大宣傳報道或周年報道,可以提前做好新聞策劃[4],而對于都市生活中的突發(fā)新聞,也要進一步提升快速反應能力,主動設置議題,加強正面引導,及時跟進社會熱點、主動發(fā)聲,不失語,不缺位。
2016年5月,網上流傳出一條關于北京進行飛機撒藥治白蛾的消息,號召大家不要在室外曬被子、衣服,不要吃燒烤等露天食物,盡量減少郊外、戶外活動。不少看到這一消息的市民表示,擔心危害到身體健康。對此,都市之聲記者采訪到北京市林業(yè)保護站相關專家,及時報道專家的聲音:“飛機撒藥防治林業(yè)病蟲害是農林業(yè)病蟲害防治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目前國際和國內農林業(yè)普遍采用的防治方法,飛防作業(yè)范圍在五環(huán)以外非人口密集區(qū)的公益林、生態(tài)林和防護林上空,不會在居民區(qū)上空噴灑作業(yè),而使用的主要藥劑只對害蟲有效,對人畜無害?!?/p>
對于虛假信息,做到及時澄清,以科學理性、嚴肅求實的態(tài)度,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地做好都市廣播的新聞報道。新聞選題也要繼續(xù)關注民生,貼近百姓,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獨家報道。
(四)硬新聞與軟服務的平衡
除了及時播發(fā)政府部門發(fā)布的最新政策外,還要進一步保證服務型資訊的覆蓋面,增加可聽性與實用性[5]。這種“服務意識”,需要編輯、記者、主持人都始終為聽眾著想。以都市之聲“2016年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系列報道”為例,近一個月的會演,每一部參演劇目都是連續(xù)兩晚演出,都市之聲記者基本是第一天晚上做現場采訪,錄制大量鮮活的演出同期聲、主創(chuàng)人員劇目介紹以及現場觀眾的觀后感,當天晚上進行剪輯、錄音、制作,第二天上午播發(fā)錄音報道,并在資訊節(jié)目中提示聽眾“今晚還將進行第二場演出”,而非在第二場演出結束后再進行回顧式的報道,嚴格保證了資訊內容的及時性和服務性。
在“軟服務”方面,還有諸多細節(jié)需要考量和探討。比如資訊節(jié)目的播報形式方面,由目前的“播新聞”方式逐漸轉向口語化表達的個性化“說新聞”,讓聽眾更易于接受[6];受眾參與方面,加強語音征集從而讓聽眾參與到資訊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廣播媒介的聲音優(yōu)勢,增強聽眾的參與感;選題把控方面,充分把握早晚高峰的特點,在收聽高峰時段進一步加強時效性強、貼近性強、服務性強的資訊內容;在新媒體呈現的新聞,充分發(fā)揮移動互聯網的優(yōu)勢,實時更新,加強互動,使用更引人入勝、輕松活潑的網絡語態(tài)和更適合于網絡呈現的表達方式,從而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都市廣播有其自身的特點,都市廣播的資訊節(jié)目也要順應都市頻率的功能定位,在以本地化的資訊服務聽眾的同時,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加強傳統(tǒng)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互補,加強新媒體中對民生新聞的及時、深度報道,并且拓寬互動渠道,增加聽眾的參與度。資訊內容兼顧本地和全國,真正做到貼近百姓生活,及時提供服務信息,傳播積極向上、健康時尚的正能量。同時也要做好資訊選題的提前策劃與應急反應,積極引導輿論,打造個性化的獨家資訊品牌,切實保證資訊內容的時效性、貼近性、服務性,彰顯廣播這一聲音媒介的獨特優(yōu)勢。
注釋:
[1]鄧曉楠:《廣播早間節(jié)目特色與創(chuàng)新探析》,《中國廣播》2015年第5期
[2]田甜:《廣播資訊節(jié)目的困境與應對之策》,《視聽》2015年第11期
[3]肖思、費新洋:《廣播融合發(fā)展中的取勝之道》,《新聞前哨》2016年第11期
[4]李琳:《民生資訊廣播做好重大報道的實踐與思考》,《視聽縱橫》2013年第2期
[5]莊媛:《廣播民生新聞如何創(chuàng)新》,《新聞世界》2012年第8期
[6]楊萌:《資訊類廣播節(jié)目如何編出特色》,《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7月10日第004版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