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微信公眾號“混子曰”,用漫畫和段子為大眾講述科學、時政與歷史。
從外表上看,“二混子”一點兒都不“混”,而是再典型不過的文藝范兒,一米八的高個,穿條紋毛衣,搭配暖黃色圍巾。陳磊說,這一套更能體現(xiàn)他個人的形象氣質。
倒是他畫筆下的人物,更符合“二混子”的設定。這是一群丑丑的賤萌小人,陳磊將它們串起來,以此講解枯燥的歷史、深奧的科學、備受關注的時政新聞,讓一個個高冷知識變成好玩的故事、好笑的段子。2014年,他為這些畫筆下的小人創(chuàng)立了微信公眾號“混子曰”,不定時推送更新,受到粉絲熱捧。動輒十萬、百萬次的閱讀量,也讓自媒體同行眼紅。兩年后,混子曰就順利拿到了張泉靈、徐小平的聯(lián)手投資。
從這個角度看,“二混子”更談不上“混”了。無論作為漫畫家,還是自媒體人,他都是扎眼的成功。
拒絕雞湯,專注干貨
3月10日,混子曰更新。這一天,國際政壇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被彈劾。這是韓國歷史上頭一次在任總統(tǒng)被彈劾下臺,自媒體一窩蜂地開始爆猛料、講八卦。陳磊的漫畫卻另辟蹊徑,他把主題落到了“彈劾”的流程上,從“議員提議”畫起,再到“國會投票”“憲法法院審理”“總統(tǒng)下臺”,實打實全是干貨。
這是混子曰一貫的風格,每一集都是硬知識點。在自媒體公眾號圈里,陳磊認為自己的特點就是“專注干貨”?!斑@么多公眾號都在發(fā)心靈雞湯、娛樂八卦,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很難找到。所以我認定,硬知識是剛需。很多時候,人們不是不想學,而是沒有好東西能讓他們靜下心來學?!?/p>
這個風格清奇的公眾號,一開始就定下了自己的路數(shù)?;熳釉簧系牡谝黄l(fā)布于2014年10月,題目是《那個你不太熟悉的孔老夫子》,深扒了孔子的“黑歷史”。那時,陳磊剛讀到孔圣人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在震驚之余又覺得非常新鮮,便著手畫下這樣一系列作品。一炮而紅。
陳磊寫道:“孔子,大家心目中的圣人,大多數(shù)人對他的印象,一定是溫文爾雅、和藹可親、誨人不倦。不過,不看不知道,這老夫子,其實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比如在魯國公與齊國公的一次飯局上,坐在一旁的孔子覺得現(xiàn)場的舞蹈是野蠻人的表演,不夠高大上,便上書魯國公要砍斷他們的手腳。還有一件事是,當時魯國有個文化大家少正卯,孔子私下一直看不順眼,于是在他當上魯國宰相3個月后,就想辦法殺了少正卯。
“選題可能有博眼球之嫌,但能讓更多人了解孔夫子的另一面,又有什么不好呢?”
前不久發(fā)布的《隋朝二人轉》也是陳磊的得意作。在漫畫中,他梳理了隋煬帝楊廣“上臺”后辦的兩件大事:一是興修隋朝大運河(今京杭大運河),二是三征高句麗。他以自己的分析總結了隋滅亡的原因:興修運河不足以滅國,反而成就了大運河。真正斷送隋朝的,是楊廣要找高句麗干架。勞民傷財,讓宇文化及的叛軍有了造反的機會。
雖說這種形式很新奇,但實際上陳磊在表達觀點時并不刻意追新求奇。他將自己對歷史的態(tài)度總結為一種合乎主流的歷史觀,“我很少把某個歷史人物捧特別高,或者貶特別低,而是復述主流史觀。目的還是為了讓更多人補上知識的空白點”。同樣,純粹科學的選題,陳磊也遵循這樣的思路:拋去背后各種感情的影響,以最客觀的角度還原知識本身。
比如讓他名聲大震的那篇《屠呦呦對瘧原蟲干了什么》。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朋友圈鋪天蓋地轉發(fā)這個新聞,所有人都在談情懷。陳磊挨個看了一遍,他發(fā)現(xiàn),青蒿素到底是個啥,沒幾個人能搞清楚。“這事兒怎么就沒人干呢?”抱著強烈的好奇心,陳磊請教了一幫醫(yī)生朋友,參考了大量資料,寫好了文案,又請業(yè)內人士核實。第七天,文案變成了漫畫,被陳磊搬上混子曰。很快就收獲了80萬次的閱讀量。
今年3月初,圍繞每年開春都要沸騰一次的禽流感話題,陳磊發(fā)了《好好一個人,咋就禽流感了?》。在漫畫開篇,他就亮出科學原理,將感染原因總結為,病毒從禽類到人類的跨界入侵。陳磊形象地把這種傳播,比作外校人想要混進本校學生宿舍的過程,他將病毒畫成小人,“受體”畫成了嚴守大門的宿管大媽,在緊接著的三幅小漫畫中,描繪了病毒“突圍成功”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外校人換了本校人的校服,蒙混過關,而這身校服其實就是變異的蛋白質外套,受體(宿管大媽)沒識別出來就放了進去;第二種情況是,外校人跟著本校朋友一塊兒混進了宿舍,以此說明禽流感病毒能與人流感病毒合體,再入侵人體;第三種情況是,外校人趁宿管大媽走神,偷溜了進去——人體免疫力低的時候,細胞也會開小差,讓病毒有機可乘。
就這樣,混子曰的漫畫將嚴謹和搞笑融為一體。帶著股“混”勁兒,穿梭于古今中外、文理史哲各個領域,形成了《Stone歷史劇》《Stone小知識》《Stone有道理》等系列品牌。
給知識穿上糖衣
陳磊是江西人,大學跑到西安念書。當年看電視劇,他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葛優(yōu)飾演的混子紀春生。于是,他隨手將“二混子”拿來做QQ網(wǎng)名,沿用至今。
在陳磊眼中,“混子”這類人很可愛:看起來玩世不恭、吊兒郎當,但透著一股小機智、小幽默,能把人逗樂。他覺得,“二混子”這個外號,就是自己喜歡的“小人物本色”,“賤賤的、痞痞的、既樂觀又豁達”。
陳磊最初創(chuàng)作的系列漫畫叫做《一般不扯淡》,發(fā)布在“二混子Stone”個人微博上,吸引了第一批粉絲。主人公是一個渾渾噩噩的上班族小白領,有點窮,有點好色,有點愛發(fā)牢騷。獨特的視角和幽默搞笑的語言,引發(fā)了很多讀者的共鳴。
而混子曰中的二混子,顯然已不僅僅是個小白領的代言人了。陳磊對這個人物形象做了如此設定:瞇縫眼、黑皮膚、雞窩頭,以“喧鬧的世界里,低調和冷靜才是最酷”為座右銘,只圍繞高大上的冷知識發(fā)表觀點,精通各類犀利搞笑的網(wǎng)絡語言?!拔也幌矚g那些唯美的、萌萌噠的東西。可能扮丑自黑的形象,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一系列漫畫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一方面講的是高冷的知識,另一方面,它們又無一例外都穿上了一層“搞笑幽默”的外衣。原本枯燥、生澀的知識由此變得生動,也更彰顯了傳播的力量?;熳釉还娞栂碌牧粞詤^(qū),就常有如此情景,粉絲邊學邊樂,高呼二混子為“永遠的愛豆(偶像)”。
問他:“每一集‘腦洞都那么密集,是怎么做到的?”
他回答說:“為了讓漫畫看起來更‘混,更有意思,辦法之一,就是給人物設計臺詞,給知識點編段子?!?/p>
在《核輻射怎么這么坑人?》那篇里,中子、質子這些物理學中的模糊概念,都被陳磊擬人化了。相斥的兩種元素,被畫成了兩個吵架的小人,一個說“起開”,另一個回“滾蛋”;距離近的兩種元素,則成了手挽手,念叨著“相見恨晚”的一對好友;跟質子配對的電子,陳磊覺得它更像小人身邊的一條寵物狗?!斑@樣的擬人,讀者想忘都忘不掉。”
能編出這么多段子,也和陳磊自己的性格有關。他笑著說:“我就是一個思維極其發(fā)散的人,從小學就喜歡胡謅,老師在臺上講課,我就在下面畫英雄救美、打怪獸升級的連環(huán)畫?,F(xiàn)在,看到馬路上戴口罩的人,我不自覺就想到忍者、擎天柱。讀歷史書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各種各樣活蹦亂跳的人物?!?/p>
但一個笑話憋一天也是常有的事?;熳釉簧嫌幸黄鸾讨R漫畫,在正式發(fā)表前,他做了個短篇預熱。講的是“禪宗的前世”——達摩祖師盤腿坐在少林寺的山洞里,面壁九年,終于悟出了“禪”。陳磊想圍繞這個故事,編出一個段子來。那天下午,他在自家陽臺轉了3個小時,把達摩、少林寺、山洞、面壁和禪這幾個關鍵詞,都寫在黑板上,各種連線發(fā)散。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漫畫是,面壁九年的達摩餓了,悟出來了一個“饞(禪)”字。讀者分分鐘就懂了,一看就樂。
雖說經(jīng)常搞出點“無厘頭”的鬧劇,但混子曰的吸引力毋庸置疑,甚至有中學老師,直接把公眾號的二維碼貼到了班級群里,鼓勵學生們參考學習。陳磊對此很得意:“當你深入學習時便會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知識要么被過于嚴肅化,要么被過于妖魔化了,這根本就是反人類的學習。為什么不能讓知識更有趣呢?”
死磕到底的“二混子”
向往“隨性扯淡”的生活節(jié)奏,推崇“娛樂致死”的學習方式。陳磊想要活成“二混子”的模樣,但他真正憑借的,卻是死磕到底的認真。
他的合伙人羅潤洲“大吐苦水”:漫畫是有趣,但畫漫畫時的陳磊卻是個極其苛刻、嚴肅、沒完沒了挑毛病的人。
專職做公眾號前,陳磊做著與漫畫師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本科學的是機械,研究生學的是工業(yè)設計,干的工作是汽車設計師。
踏入一個完全沒有涉足過的領域,最痛苦的過程是學習。而他對自己的要求,恰恰是做一個全能型的學習者。2016年農歷大年初二,他和家人在云南自駕旅游。那天上午,陳磊的手機被“成功探測引力波信號”的新聞刷了屏,“這么有意思的話題一定得做。我先是趕熱度做了個簡約版的,那天晚上等所有人都睡下,我就拉著微信群里的一幫好友,討論梳理,定了文案。第二天早上岳父開車,我坐在汽車后座,拿起圓珠筆和記事本就畫,然后拍照上傳?!?/p>
不過,“工科男”身份也是他的“先天優(yōu)勢”。因為漫畫形式的束縛,再恢弘的歷史故事,表現(xiàn)出來的都只能是主脈絡。陳磊要做的,就是花大把的時間,讀完幾大本厚厚的歷史書,再砍掉旁枝,理出主線?!皩憱|晉的歷史,16個國家,心里要有個大場景,要摸到時間的規(guī)律,還要從紛繁復雜的各個點之間,找出線索人物,將故事有序地串起來。”投資人張泉靈說,初看混子曰的漫畫就像追劇,再細看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蘊含了濃郁的“工科思維”——拋出問題,理性地解決,再刨根究底。
工科生的嚴謹也被陳磊帶入了漫畫。每條原理、每個細節(jié),他都務求準確真實?;熳釉挥袑iT的“顧問智囊團”,其中有醫(yī)學專家、物理科學家、生物學博士、氣象學博士、歷史學家,所有的文案都要交給這些業(yè)內專家一一糾錯,直到挑不出一絲硬傷,才能發(fā)表。
如果說現(xiàn)在工作中的陳磊還有一點“混”氣,那應該就是“隨機更新”。不過即便如此,粉絲依舊熱情不減,抱著手機苦苦守候——因為,硬知識是剛需。
(孟函薦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