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尚
莊子說過,蓬間雀一越不過尺來高,大鵬展翅,一下子卻可以飛幾萬里。但它們兩者之間,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它們都玩到了各自的極限,都是逍遙玩一回,都達到了心曠神怡的水平。如果一定要像大鵬飛幾萬里才是時髦,才是爽,那么蓬間雀就是累死也跑不了那么高那么遠。玩收藏的道理也是一樣,聽大鵬說展翅,蓬間雀永遠摔死。
藏在一個快樂收,別信專家
昨日,有一位朋友告知,按照一位文物專家說的特征,買了一件古玩,本來想收藏增值,結果,怎么看怎么是假的。行里的朋友又告訴我說,仿造古玩3個月的,可以讓初涉收藏的人走眼;3年的可以讓半懂不懂的人打眼;5年的連專家看了都蒙。
收藏屬于玩物喪志的事,想增值,是一種志;想把高仿做到以假亂真,也是一種志。玩,大可不必有這些個志。因此,我收藏的秘訣,第一個就是不信專家。不信專家,是說我從不依據(jù)專家的說法,去淘換藏品。有人總愛去聽專家講座之類的東西,聽來聽去,結果還是一腦門子的糨糊。就算有人開了竅,到市場上去一練活兒,照樣還是一個瞎。聽專家的話,還不如自己玩明白。
人們可能要說,時下流行信專家,你為什么不信?原因非常簡單,一是專家講的東西和書本上的東西,沒有什么太大出入,專家頂多是一個文本的傳聲筒。如果出入大了專家都怕露怯,怕飯碗沒了,這也是志呀。所以花錢去聽講座,不如在家看書。
二是專家多數(shù)不是玩家子,就算有玩家子,也是想賺錢才玩。他們東處講,西處講,講來講去,不管市場上怎樣變化,講的都一個樣。手里拿的都是不知早多少年前寫好的講稿。專家的心得在于研究,否則那還算什么專家?玩家的心得只在于一個趣味,在于玩的就是心跳。我在市場上有一個原則,只要我看一眼就喜歡的,拿下;不喜歡的,誰說好也沒用,誰說好,誰拿銀子去換。
第三,專家的看法不論多么專業(yè),差不多都是在靜態(tài)的環(huán)境中,也就是說在研究室里,或在家里弄出來的。很少有專家的東西是花自己的錢在市場上淘來的。比如一個研究西周文物的專家,他講得很有可能都是正確的。如果你信了,把它拿來玩,那么肯定打眼的時候多。西周文物的鑒定,是以西周史為背景的,而西周史不可能是西周人講給專家的。專家的目的在于給歷史研究提供一點佐證和猜想,以便結論上互相之間有個邏輯上的照應。玩家恰恰多不具備西周史方面的背景知識,不論聽專家講什么,聽的人都難以具備像專家那樣的歷史背景知識,所以聽了跟沒聽一樣。因為專家的那套玩意兒,是一定邏輯鏈條上的東西,離開了它,自然越聽越糊涂,不糊涂的最后在市場上也還是糊涂。
玩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玩。你覺得一樣東西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心儀已久,夢寐以求,情人相見,她就是你眼里的西施,擱別人眼里,可能就是東施。只要你自己高興,擺在家里看著舒服。
最后,專家也有報錯率。這倒沒什么,關鍵是在面對市場的時候,專家的報錯率有時候比業(yè)內人士還高。這就應了老北京的那句老話——能人逃不過匠人手。有一次,兩撥人打擂,一溜專家和一溜藏家上擂臺。專家鑒定的真藏品,最后都一一讓藏家揭穿如何制造出來的,在市場上能賣多少錢,賺多少錢。弄得專家很下不來臺。
所以我淘藏品,不信專家,只信自己的眼睛,信自己的感覺。感覺好就是好東西,感覺不好對我來說就不是好東西。專家的意見需要有個共識,它不能以某個專家自己的意見為依據(jù),需要大家在一個相對的層面上達成一致意見。專家看古玩,總有個公認的尺度,其間的差別只涉及個人的理解。而玩家不同,玩家沒有這樣的共識和尺度,沒有必要有個東西。收藏不是研究,只是玩,所以專家的意見,可聽,可參考,但不必信。
沉香雕刻筆筒
藏在一個心悅,別信熱點
關公玉牌
大凡玩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有熱點不熱點的,你覺得什么好你就玩什么,熱點都是有心的商家加上媒體弄出來的。我收藏就不信熱點,藏品本來就沒什么熱點。試想一件你喜歡的好東西,比如晚清青花瓷瓶、清中期紅木太師椅,被你買走了,可對于別人來說,就未必是什么好東西。喜歡的時候,愛不釋手,這就夠了。收藏本就是大同大異,小同小異,在你或一部分人認為是熱點的好東西,在另外一些人的眼里可能就一錢不值。
古玩熱點,有點像股市上的股票,弄出熱點來,目的在于吸引人的眼球和資金。它本質上是一種理財,與收藏或曰玩,根本就是兩回事。我一發(fā)小做買賣掙了點錢,于是想玩收藏。他整天盯著網(wǎng)絡,看哪些藏品是熱點——流行白玉,他玩;流行翡翠,他玩;流行紫檀家具,也玩;流行熏香,還玩……最后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高價收破爛的。藏品跟其他商品一樣,一旦成為熱點,價格就會離譜;熱點過去了,價格就下來。就這一上一下,你手里的銀子立刻縮水。你說還有玩的樂趣嗎?
熱點就是為了套人的,沒有熱點,有些東西就不好賣出個好價錢。業(yè)內有朋友告訴我說,弄成熱點,你怎么要價都有道理。什么東西都是熱一陣,不趁熱賣個好價錢,過去就完了。收藏本來就不該有什么熱點的,有熱點,倒是怪事。你想,既然是熱門貨,你賣它干什么?留著升值吧??墒袌錾掀婀值氖牵灰菬衢T東西,都趕快賣出去。收藏界的熱點,很有點像流行時尚之類的玩意兒,又有點像股市上的股票,有莊家炒作就是熱點,沒莊家炒作就是垃圾。這已經(jīng)遠遠地背離了收藏的本意。
眼下收藏市場,越是熱點的東西,仿品就越多,因為市場的盈利空間已經(jīng)被炒作拉升出來,可它又很容易轉瞬即逝。但真東西又總是很有限的,業(yè)內人士總有這么一個口頭禪“這東西多好,不好找”。原來熱的是一件件的東西,現(xiàn)在熱的差不多都是一類東西,不如此,好像就不能把場外處于觀望狀態(tài)的資金吸引進來。甚至為取得更好的吸金效果,總會有這樣的消息傳出來:某件東西一年前多少錢買的,現(xiàn)在多少錢賣出,凈賺多少倍。好像熱點的東西都能夠像下蛋的老母雞一樣,喂一點東西,就咔喳咔碴地猛下蛋。據(jù)說有的人就因為跟熱點,花了上千萬的銀子買了一大堆瞎貨。
藏在眼力,別信故事
在收藏市場最容易讓人們上當?shù)木褪枪适?,有時候人們就是因為聽信了一些動人的故事,才吃虧上當?shù)?。其實關于古玩的故事,是早已有之的。古代收藏古玩的人都是些文人,文人沒有什么別的本事,就喜歡寫寫畫畫。有閑心的時候,把自己收藏來的古玩拿出來玩玩,把它的來源和流傳過程作作考證,于是形成了一些小故事,當時叫掌故。時間久了,古玩故事就成了人們玩古玩的時候不可缺少的東西。古玩如果單純就是一件東西,沒有什么和它相聯(lián)系的東西,那么玩起來就沒有了味道。
商業(yè)時代的古玩借鑒了這種古代的形式,但是賦予了它新的內容。故事已經(jīng)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那種與古玩相聯(lián)系的掌故,也不是為了向同好傳遞的某種信息,而是一種商業(yè)包裝,一種市場上的噱頭和自賣自夸的廣告。至于故事本身的內容真假根本無從考證。敢為古玩編故事的人,起碼他自己是不相信這件東西。
聽說過一個河北來的哥們兒遇上一個古玩販子,跟他講自己家里的故事。祖上清朝是狀元,在外省當大官,家里藏的古玩不計其數(shù),“文革”期間全部埋了起來,一直到改革開放,家里人才敢挖出來??墒菦]有清朝時候那么大的院子,古玩沒地方擺放,只好賣掉一部分來買房子。開始河北的哥們兒信以為真,買了幾件。第一件據(jù)說價格合情合理,一只壓手杯一萬二。這哥們兒以為撿了漏,于是主動聯(lián)系賣方,一路下來買了十幾件。眼看著手里的銀子快光了,才想起來一個清朝狀元怎么有這么多古玩。于是就問對方,祖上姓氏名誰。那人告訴他一個名字。河北哥們兒這回動了心眼兒,找了一個研究清史的老師查了一下史冊,沒有這個人。到此他才知道上當。全是故事惹的禍呀!
明正統(tǒng)青花人物罐
在市場上給古玩編故事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東西是假的,賣不出個好價錢,于是編個故事騙倆錢花花。第二種東西是真的,但想賣出個天價,怎么辦?編故事,故事編得越邪乎越好。
故事有幾種類型,一種是流傳有序的故事,眼下這類故事大多都是些死無對證型的,借已經(jīng)死去的名人說故事;一種是得自“文革”,達官貴人家庭沒落,留下來的東西傳了出來,偶然收下;還有一種是新近造來的,因為要買大房子,手里錢緊,于是忍痛割愛。大凡這些故事,對于初入此道的人和急著想通過此道理財?shù)娜俗罹邭?,直接吸你手里的銀子沒商量。
看好自己兜里的錢,玩好自己的品味,守住自己的快樂。我的收藏主張很簡單,信緣信樂信藏福,不信亂七八糟的營銷。
(編輯·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