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丹
陸晶,著名青年古箏演奏家,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y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天籟箏樂團團長。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古箏學會理事,四川民族音樂發(fā)展促進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四川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
七歲開始學藝,至今已二十余年。陸晶彈過許多曲子,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這些閱歷融進了她的指間,化作了她箏弦靈動的音符。
學藝的心態(tài),今時與昨日
一點輕微的潔癖,精心的穿著,如果她沒有從小學古箏的話,她可能愿意去做一個服裝設計師。GRACE采訪陸晶的時候,她說從學琴開始,就專一如此,沒有動過其他念想。
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本科畢業(yè)留校工作的時候,有些學生看起來都比她還大,被人誤將她當作學生。從2004年開始工作到現在,陸晶從學生成長為老師,再從老師變成學生的朋友,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古箏演奏者,也見證了社會發(fā)展對學藝的影響。她認為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拓寬了人們對各類藝術的了解,也同樣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學習和傳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學生每天接觸到非常多的藝術信息,表面上看似對學藝有所幫助,實際上紛雜的觀念、浮躁的快餐文化已經侵蝕了她們本該寧靜的心,各種教學和演奏的音頻視頻比比皆是,網絡給他們帶了更多“快樂”和偷懶分心的瑣事。
“我會引導學生去挑選值得接受的東西,去欣賞或學習某位演奏家的表演。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多聽外面的東西,合理地把握與外界的分寸就好?!?/p>
藝術的成就,大師的鑄造
很多人信奉一個神話,認為各行各業(yè)真正的高手都在民間,而專業(yè)院團不過是俗中佼佼,能培養(yǎng)出不少獲獎無數的演奏高手,但能否產生真正的大師,一直是藝術界存疑的地方。陸晶有認為將來絕大多數的大師,不再植根于民間,而是通過專業(yè)院校來產生。因為古箏近十余年飛速發(fā)展,現在學生的演奏水平起點高,尤其在演奏技術方面發(fā)展得非???,而技術和藝術是同步提高的。之所以有“高手在民間”的說法,是因為古箏按照風格和地域劃分,有很多流派,各個流派各有特色。陸晶到各地去采風學習,也見識過不少演奏水平很高的民間音樂家。但是從綜合能力來講,學院派的訓練體系和教學方法更加全面。對于演奏者風格的塑造,不再局限于地域。一個人的演奏風格,其實是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身性格等等因素的綜合成果。陸晶認為,一般來講,塑造出個人風格應該是在研究生期間或者工作之后,而之前的階段,更多的應該算是模仿。在保留個人性格特征的基礎上,多聽多看,假以時日,待把演奏的技術熟練運用之后,再去慢慢塑造自己的風格。“成為藝術家,得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如果只是把它當作一樣興趣或者工作,那可能很難登峰造極?!?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6/07/yoya201706yoya20170615-1-l.jpg" style="">
名次,無可避免的話題
有人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成為了理想的自己。起初,陸晶想做的就是古箏演奏的一流人才,然后在演奏上達到巔峰。但現在為人師表,古箏的藝術就不再只是一個人獨奏那么簡單,教學與科研成為衡量老師成就的標準。一位好的演奏家未必是一名好老師,時間和精力常常不得不讓她在演奏與教學之間進行取舍。她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包括練琴時間、練琴效果、習慣的養(yǎng)成等,希望他們每次在考試及比賽中拔得頭籌。處處追求完美與極致,陸晶要求學生盡其所能做到最好。
古箏是否只彈古曲
前些日子,陸晶邀請一位老師來聽古箏專場音樂會,那位老師說自己最近聽了兩三場古箏音樂會了,但都沒有演奏經典曲目很不解。陸晶解釋說,并不是因為經典曲目不再經典,而是因為這幾場演出是青年演奏家專場,可能大家都熱衷于選擇一些有技術難度、有新意、有特色的作品,以體現自己的高水平。
古箏仿佛翻來覆去就只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曲目,似乎一些演奏者會彈的就只有這些。實際上并非如此,近年來古箏新創(chuàng)作的曲目量非常大,有些可能比較追求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但演奏出來卻并不一定能被大眾接受,純屬實驗和探索性的,所以流傳性相對窄,給普通觀眾造成了“古箏無新作”的誤區(qū)。
商業(yè)化對傳統(tǒng)藝術的沖擊
商業(yè)化是無可避免的洪流,任何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yè)都無可避免,“被快餐化”是很多傳統(tǒng)藝術從業(yè)者對自己藝術門類的擔憂,被要求最快變現,便難以產生持之以恒靜心修習的藝術態(tài)度,藝術的發(fā)展成為一紙空談,甚至不斷下滑直至藝術水準淪為市井之娛,變相地造成古箏行業(yè)的虛假繁榮。對此,陸晶非常擔憂,因為她從一些考級的現象中看到了標準的放寬,對音樂本質表現的要求降低。
“藝術本質上來講是上層建筑,對于專業(yè)的演奏者來說,我們需要接觸的是更頂尖更學術化的知識;而對于普通的大眾和愛好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興致與了解。比如,出了一個很火的電影里面有一段經典的古箏曲演奏,大家可能會爭相去學習彈奏。這是我們民族自己的樂器 ,商業(yè)化的洗禮帶來好的一面是,傳統(tǒng)藝術得以普及和發(fā)展,可弊病也非常明顯。作為一個老師,我有責任去引導學生找到自己正確的藝術態(tài)度,讓中國這樣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樂器,在未來的時空中,煥發(fā)出自己獨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