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老西門窨子屋博物館》— 穿越千年的對話
Yinziwu Museum at Lao Ximen – A
Dialogue Traversing a Thousand Years
項目位置:湖南常德武陵區(qū)老西門
建筑面積:2400m2(地下800m2,地上木建筑800m2,混凝土建筑800m2)
設計周期:2011年5月-2015年1月
建設周期:2013年5月-2015年6月
建筑高度:13米
設計總負責:曲雷、何勍、王強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中旭公司理想空間工作室
木匠:李超明,莫吉先師傅等
木雕:胡先民等
做舊:沈益坤等
結構及設備設計:中旭建筑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空調設計:東洲際 石川星明
建筑照明設計:棟梁國際:許東亮
Location: Lao Ximen, Changde City, Hunan Province
Building Areas: 2 400m2(Underground 800m2, On Ground: Wooden Building 800m2, Concrete Building 800m2)
Design Date: May 2011 — January 2015
Construction Date: May 2013 — June 2015
Building Height: 13 m
Design General:Qu Lei、He Qing、Wang Qiang (Zhongxu Planning & Architecture Design
CO.,LTD.Copyrught ZPAD Ideal Space Studio)
Leading Official:Fang ji san Chen gang
Carpenter:Li mingchao .Master Mo jixian etc
Wood Carver:Hu xianmin etc
Distress:Shen yikun etc
Structure and Equipment Design: Zhongxu Planning & Architecture Design CO.,LTD.
Copyrught ZPAD
Air Conditioning Design:Beijing Dongzhouji Technical Consultation Co.,Ltd Ishikawa Hoshiaki
Architectural Lighting Design:TORYO international lighting design center Xu dongliang
常德古稱武陵,歷經戰(zhàn)火劫難時代變遷,傳統(tǒng)窨子屋已消失殆盡。老西門項目占清常德老城1/3用地,護城河排污渠上的“棚戶區(qū)”里居住著被城市開發(fā)遺忘的普通人。在污穢飄搖之中,塵封著矮城墻遺址及消失了的歷史。如何打造新型城市綜合體,在現代居住,商業(yè),文化諸多功能之上創(chuàng)造具有社會學及建筑學意義的設計語言,延續(xù)常德的歷史文脈基因,還“原住民”予應得的尊嚴。
“老西門窨子屋”,承載著常德人情感中難以盡述的滄桑,迷失與希望。2000平方米的“窨子屋博物館”是“老西門”項目的精神標簽??啼浿晟罘绞脚c建造技藝,是博物館也是紀念館。
“老西門窨子屋”不是對歷史的簡單復制,而是傳統(tǒng)與現代的對話,是座對常德具有特殊意義的人類歷史紀念性博物館,是用今人的筆法探尋古代湘西北人們建造及生活的技藝。它是被今人實際使用和感受的建筑物。
我們希望留住窨子屋四水歸一的廳堂,疏影橫斜的庭院,然而,我們也要它穩(wěn)固舒適,密閉防水,隔熱隔音,樓梯符合應有的規(guī)范坡度。我們不僅在明代的磚墻里面預埋了鋼筋鐵網,更暗藏了照明的管線與豎向的風井水管;我們不僅在吱呀的樓板間填充了巖棉,更暗藏了地板空腔的送風。被古代窗花隔斷遮掩的空調回風口,消防箱,讓人們感嘆窨子屋的原汁原味時,幾乎察覺不到“窨子屋”無所不在的專業(yè)建筑物理及現代建造技術,隱藏在視覺之外的細節(jié)與苦心積慮。
為了建造全榫卯的木建筑,我們從江西找到了直徑40cm以上的彬木,在常德鄉(xiāng)下桃源找到了做過傳統(tǒng)木屋的能讀懂我們圖紙的木匠。從浙江東陽我們請來了木雕大師,與我們一起研究重點雕刻部位的主題與雕刻方式。我們從北京請到有多年古建經驗的老師傅,以完成整棟木建筑如歷百年的表面做舊工藝。從鄉(xiāng)間找來的帶著明代白灰漿與青苔的磚瓦與青石,按照“新灌斗墻”的做法重新砌筑。
不同于常規(guī)的建筑設計,木建筑雖有規(guī)范,但中式木作的木榫卯結構相互勾搭,材料強度及力學性能難以量化,無法做精準的結構受力分析,因此最終采用了在民間逐代累積而形成的“經驗式”結構系統(tǒng)。柱梁檁條屋架相互勾搭形成整棟建筑的整體受力,穩(wěn)定性及柔性魅力使我們感到驚訝。深感古人木建筑的經驗是何等的獨秀東方。
老西門窨子屋自東向西,分為三個并列的軸線,東廂為以圍繞水庭院若干小天井構成的現代窨子屋部分,西廂從南至北,以三個庭院將老窨子屋串聯(lián)在一起,中央軸線以南北庭院中央雙層通高大廳的方式,將傳統(tǒng)與現代,黑色鏡面不銹鋼和純白的墻面,對照明代的磚石,陽光從天頂射下,純無一物的白色水磨石地面如畫紙,任光影揮灑。八個天窗,取謝靈運贊曹植“八斗之才”之意,寓意常德湘楚之地人杰地靈,同時再一次將窨子屋的主題濃重再現,仿佛無數的窨子屋集結,抽象成為以空中第五立面為符號的傳統(tǒng)聚落意向。
回遷樓看博物館
窨子屋夜色
窨子屋博物館南入口
雨中北入口
位置圖 location plan
總平面 site plan
八斗廳中間,一座不銹鋼橋,連接古今,是功能性的通道,也是暗藏空調的管道,來自太湖石的意向將舊磚墻與現代黑色鏡鋼墻面揉碎在光影虛實相間的凹陷里....。
常德盛產的蓮子意向,被景德鎮(zhèn)的手工陶瓷作坊定制而來,成為了分隔走廊的透光隔墻和紫銅包陶瓷的門把手。清代的城防圖被放大數倍,配以山水潑墨的銅綠,掛在老窨子屋的軸線底景。
高聳的凍刺樹,從地下室的天井一直穿越到不銹鋼橋的背后,綠色的生機映襯著古老的墻體和鏡面不銹鋼的冷峻。
新與舊,傳統(tǒng)與現代就這樣糾纏穿梭于建筑與自然的每一個角落,方寸之地,步移景異。新石與舊瓦,花窗與幕墻,銅板與涂料,光影與建筑…,共同演繹出無限豐富的對話與力量。
現代窨子水庭院
修建木結構的師傅最小的50多歲,最大的70多歲了,能干這些活的木匠在民間少之又少,已臨斷代。手工石雕工人,泥瓦工更難找到。曾因修建故宮聞名的桃源木工在常德桃源,我們僅尋得一對張姓夫妻,師兄妹二人也只是雕些桃木劍之類聊以為生。我們擯棄了“升官發(fā)財”,“福祿壽喜”等傳統(tǒng)主題,最終確定了入口門楣“桃花源記”,二進院“愚公移山”,三進院“竹林七賢”三大主題。寓意常德的實干精神和人文情懷。
”老西門窨子屋“,始于復建,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重寫,它是傳統(tǒng)在今天的延續(xù),它是我們對于未來的期許。人世變遷,滄海桑田。傳統(tǒng),于我們是永遠揮之不去的隱痛和鄉(xiāng)愁?,F代商業(yè)文明滾滾而來,“常德老西門窨子屋”不過是城市變遷中一個微弱的音符,過去與現代,在“常德老西門窨子屋”如榫卯相扣。
“八斗廳”
博物館中庭“八斗廳”
窨子屋二進院
樓梯間
窨子屋正廳
二進院
“窨子”
石吐水
老西門窨子屋博物館建造主要時間表:
2012年11月19日 懷化八角垴 尋找窨子屋第一站
2012年12月03日 福建泉州秀嶼開發(fā)區(qū)尋找木材
2013年2月1日 桃源縣尋找木雕師傅
2013年5月28日 窨子屋放線開工
2013年6月1日 窨子屋設計出圖
2014年11月16日 再次浦市考察
2013年7月14日 與常德木工莫師傅李超明師傅設計交底及木作研究2013年8月26日 東陽尋找木雕師傅,考察木雕
2013年8月30日 定義窨子屋八斗廳
2013年9月1日 窨子屋木工開工
2013年9月12日 浦市及辰溪劉家垴考察 尋找舊磚瓦
2013年10月16日 窨子屋第一次二分之一燙樣
窨子屋側廊
2013年11月17日 窨子屋第二次燙樣
2014年3月15日 60個舊賞墩定位
2014年3月26日 窨子屋起第一品木屋架
2014年4月28日 窨子屋上梁儀式
2014年11月1日 窨子屋墻體竣工
2014年11月16日 再次浦市考察
2014年12月30日 窨子屋拆除腳手架亮相
2015年1月8日 北京沈益坤老師木表面特種處理開工
2015年2月28日 窨子屋木屋裝修完成
2015年6月24日 常德窨子屋項目竣工
2016年2月 18日 窨子屋內舉辦《常德老西門設計展》
2016年3月8日 第二屆文化部“中國設計大展”,題目:《老西門的重生@窨子屋》2016年4月28日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老西門窨子屋專題展-穿越千年的對話》
2016年6月22日 窨子屋內舉辦《常德老西門設計品談會》
2016年9月30日 常德窨子屋博物館獲--2016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獎-金獎
中庭剖面 atrium section
剖面 section
二層平面 2nd foor
一層平面 1st foor
原木開刨
雕花牛腿
地下多功能廳
西廂 west wing
中庭 atrium
東廂 east wing
西北角戧脊及排煙道
24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