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 鴻
退休后的精彩
○ 文/周 鴻
天津石化原滌綸廠車隊大客司機張今銘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大賽,成績斐然。
●張今銘在他親手裝修的自家門廳前搖扇乘涼。 攝影/周 鴻
退休17年,天津石化原滌綸廠車隊大客司機張今銘成績斐然,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大賽,獲得的金獎銀獎銅獎杯、證書像他家陽臺上堆放的他親手種出的土豆一樣多;他退而不休,堅持長期義務(wù)為社區(qū)服務(wù),因此獲得了天津市優(yōu)秀市民榮譽稱號;71歲二次退休,他與老伴回歸田園,過上耕讀之家福樂多的幸福生活。對于城里慕名而來蹭農(nóng)家飯的老伙伴們,他好吃好喝好招待,還一言不合就發(fā)一袋自己親手種出的土豆。他說:過去人活七十古來稀,如今人活百歲不稀奇。咱普通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更得保持良好心態(tài),忘記年齡,快樂地生活,希望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的老伙伴們都能健康快樂長命百歲。
出身農(nóng)家的張今銘覺得自己晚年最正確的決策之一,就是帶著老伴兒從生活了幾十年的天津石化生活區(qū)回到故鄉(xiāng),用在城里只能買個蝸居的錢買了套130余平米的大房子,擁有了寬敞明亮的書房。想靜的時候就讀書、寫字、繪畫、做詩,揮毫潑墨寫春秋;想動的時候就鋤鋤草、間間苗兒、擷豆摘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終于過上了夢想中農(nóng)夫清泉有點田的幸福晚年生活。
張今銘撿了塊當?shù)剞r(nóng)民棄耕的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勤地豐,收獲的土豆裝在麻袋里,堆滿了一個大陽臺。城里老年藝術(shù)團、社區(qū)志愿者之家的老伙伴們常常十幾、二十多個地組團兒到他家蹭農(nóng)家飯。他每次都來者不拒,舉雙手歡迎。放下電話就興高采烈地到養(yǎng)魚池買來最鮮最肥的魚,摘下自家菜地里最嫩的茄子豆角,還一大清早兒跑到葦塘邊挖又肥又嫩的野菜,再拿出自己親手腌制的咸鴨蛋、小咸菜,在自家寬敞的廚房里施展當年在部隊上練出的十八般廚藝,包餃子、烙大餅,煎炒烹炸,歡天喜地的招待并肩“戰(zhàn)斗”多年的老伙伴們。吃美了,喝足了,別人任性是一言不合就發(fā)微信紅包,張今銘則一言不合就發(fā)土豆:“拿家去吃吧,都是我自己種的,長得不如超市里賣的好看,可咱不上化肥不打藥,保證您吃得放心?!币驗槭突ご髸?zhàn)而從祖國的東南西北不同省市走到一起、共同奮斗了幾十年的老伙伴兒們在天津工作了幾十年,相聲聽多了,說話也變得很幽默,樂著打趣道:“土豆哪里去挖,土豆地里去挖,挖了多少?一麻袋一麻袋,你們老兩口兒是不是在家天天學日語啊?!?/p>
老朋友們參觀張今銘的書房時,羨慕地發(fā)現(xiàn)書柜里擺滿了獎杯和獎牌。筆耕多年,不但收獲了一箱子獲獎證書,張今銘還被聘為洛陽市顏真卿書畫院名譽院長、北京華夏國藝書畫院高級書畫師,大港區(qū)老年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副主席。直到2015年,大港老年書協(xié)換屆,已經(jīng)71周歲的張今銘才光榮退休。面對所取得的成就,72歲的張今銘淡然一笑:“寫字跟種地一樣,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功夫下到了,就能收獲累累碩果?!?/p>
17年前剛退休時,張今銘可沒這么樂呵。那時候,勤勤懇懇工作了一輩子的張今銘突然退下來,很不適應(yīng),雖然嘴上啥也不說,但心里覺得特別不是滋味。早晨老早就起來,一個人跑到大馬路上,看來來往往的大汽車。張今銘笑著說:“上班的時候,我是班車司機,每天比別人上班早、下班晚,勤快慣了。剛退下來時,每天早晨不由自主地早早站在生活區(qū)馬路邊上,眼巴巴地望著廠區(qū),看著那些涌向廠區(qū)上班的人流,心里嘀咕著,我老啦。
有一天,張今銘突然又聽到了那支唱了幾十年的老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永遠挺立在山頂……張今銘想:我是聽著、唱著這首歌走過來的,退了休,怎么能就說是老了呢?慢慢靜下心來,他開始琢磨:要振作起來,發(fā)揮特長,干點兒對別人有用的事。
退休前,張今銘經(jīng)常幫助工會寫標語、編黑板報,還時常得獎。他鼓起勇氣,找到他家所在的居委會,主動要求把小區(qū)墻報的編寫工作承擔起來。當上了免費的“墻報主編”,張今銘非常高興,覺得自己有用處了。他抓住小小的墻報這一宣傳陣地:把黨和方針、政策以及計劃生育、優(yōu)生優(yōu)育、治安防范、消防滅火等內(nèi)容文圖并茂地編排起來,夏天不怕熱、冬天不畏寒,把小區(qū)的四塊墻報精耕細作,辦得有聲有色。不少居民走過路過時停下腳步,駐足觀看,越看看喜歡。群眾反映好,他干得也更帶勁。他“承包”的興華里四塊墻報定期更換,為了增強墻報的可讀性,他還以生活小常識為主題畫了幾組漫畫給大家看。
墻報辦得精彩,在社區(qū)影響越來越大,別的居委會也找上門,說:張叔兒,您編的墻報特別受歡迎,能不能麻煩您幫我們居委會也弄一下吧。張今銘非常高興地無條件答應(yīng)了。從此,兩個小區(qū)的墻報他都“承包”了,為了進一步增加可讀性,他還加進了科學養(yǎng)生和健身運動知識。
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制作墻報,張今銘在家更加刻苦地練習書法。還開始參加全國各省市組織的書畫大賽。2005年5月,得知河南省洛陽市顏真卿書畫院為紀念顏真卿逝世1220周年舉辦全國書畫剪紙大賽的消息后,作為顏真卿的鐵桿兒粉絲,他試著第一次寄出自己從幾十幅習作之中挑出的作品,沒想到當頭一炮就得了個金獎,還榮幸地被聘為該院名譽院長。同年12月,他又參加了北京華夏國藝書畫院組織的書法大賽,不但得了獎,而且被聘為該院高級書畫師。他非常高興,從此開啟了參賽之路,收獲了一箱子獲獎證書。
有一天,從大港區(qū)老年書畫研究會與同行切磋完技藝回家,路過世紀廣場,張今銘看到一群老人敲鑼打鼓地扭著大秧歌兒。他一打聽,原來是老年秧歌隊正在排練,正月十五他們將在元宵為社區(qū)群眾義務(wù)表演。自幼就愛拉曲兒哼歌兒的張今銘立刻加入了秧歌隊,跟著鑼鼓一伸手一抬腳就找到了感覺,舞得一個歡實。
腰鼓隊負責人也到世紀廣場“招兵買馬”,一下子就相中了樂感極好的張今銘,于是他又加入了腰鼓隊。張今銘笑著說:“當年在部隊當兵時,我就是個能歌能舞的活躍分子,現(xiàn)在加入秧歌隊和腰鼓隊,不但能義務(wù)為社區(qū)群眾演出,還能順便鍛煉鍛煉身體,這樣的好事我愿意干。”張今銘和他的老伙伴兒們敲鑼打鼓扭秧歌,還真搞出了名堂,他們多次代表大港區(qū)赴天津市參加比賽,與其他區(qū)縣的對手同臺打擂,捧回了一只又一只獎杯。
玩得盡興、舞得開心,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張今銘又一鼓作氣加入了天津石化退休職工組成的秋夢藝術(shù)團,按時排練,經(jīng)常演出。為了配合社區(qū)需求,他還編寫快板、雙簧等小節(jié)目,宣傳治安防范,編排合唱、舞蹈等節(jié)目,進社區(qū)、去部隊甚至到監(jiān)獄演出百余次,榮獲天津市優(yōu)秀市民榮譽稱號。去年,大港老年書協(xié)換屆,71歲的張今銘愉快地第二次光榮退休,與老伴攜手回歸田園生活,過起桃花源般的耕讀生活。
責任編輯:陳爾東
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