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琳,蔣建華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公利醫(yī)院,上海200135)
皮膚垢著病1例
卜曉琳,蔣建華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公利醫(yī)院,上海200135)
皮膚垢著??;包皮;兒童
患兒男,8歲,學生,因“包皮污垢樣褐色痂皮3個月”,于2016年4月就診?;純喊肽陙砩称鞑课晃凑J真擦洗,3個月前包皮出現(xiàn)淡褐色污垢樣痂皮,無自覺癥狀。皮損面積逐漸增大,洗浴時不能清除,未予治療。起病前包皮局部無炎癥、破損,無特殊物品接觸史。
患兒既往體健。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體格檢查:神情緊張。全身一般情況好,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包皮見片狀淡褐色污垢樣痂皮,表面呈絨毛樣,形狀不規(guī)則,界限清楚,見圖1。輕觸皮損,即稱有明顯觸痛,皮損附著緊密,不易剝離。身體其它部位未見皮疹。實驗室檢查:3大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檢查未見異常。真菌學檢查:取皮屑用10%氫氧化鉀涂片鏡檢,未見菌絲及孢子。
診斷:皮膚垢著病。
治療:金霉素眼膏厚厚地涂于皮損表面。3 d后復診,棉簽可以將痂皮大部分剝離脫落,基底部皮膚呈粉紅色,無出血,無觸痛,見圖2。皮屑真菌鏡檢陰性。繼續(xù)外用金霉素眼膏3 d,痂皮全部剝離干凈。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
皮膚垢著病為1960年由日本坂本邦樹首次報道,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精神性皮膚病,其發(fā)病與精神因素、外傷或長期未擦洗有關[1]。新近有報道認為與糠秕馬拉色菌感染有關。本病好發(fā)于乳頭、乳暈、或頰部和額部,皮損呈疣狀污垢樣色素沉著或油膩的黑褐色痂,表面皸裂呈樹皮狀??捎叙W[2-3]。本例發(fā)于兒童包皮部位比較少見。
圖1 治療前臨床照片
圖2 治療后臨床照片
本例患兒系一年級小學生,近半年來家長鍛煉其獨自洗澡,患兒認為生殖器部位柔軟脆弱,洗澡時不敢擦洗。初診時患兒及其家長較為焦慮,輕觸皮損反應劇烈,稱明顯疼痛。經(jīng)解釋,復診時,患兒十分配合,無疼痛癥狀。治療前后的痂皮鏡檢均未見糠秕馬拉色菌,經(jīng)金霉素眼膏外用痂皮軟化,可以祛除干凈。因此分析認為,該病例的發(fā)生與心理因素導致的長期未擦洗有關。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295-1296.
[2]汪五清,顧軍.手部皮膚垢著病1例[J].中國麻風病學雜志,2009,25(5):372.
[3]樸珉貞,劉久利,楊頂權,等.中西藥結合治療皮膚垢著病1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1):7.
R758.3
B
1672-0709(2017)02-0166-01
2016-05-10)
浦東新區(qū)衛(wèi)生系統(tǒng)優(yōu)秀青年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計劃(PWRq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