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峰
杭州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作家
市聲燈影過老街
文|安峰
杭州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作家
河坊霓光
河坊街&高銀街
河坊街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兒”,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經(jīng)貿(mào)中心,凝聚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商業(yè)文化、市井文化和建筑文化。
↑ 夜色闌珊河坊街(吳璜/攝)
暮色像一罐濃稠的液體,從1928年落成的扇形水泥磚木結(jié)構(gòu)的“萬隆火腿莊”房頂傾倒下來,待流不動的時候,河坊街就入了夜。
而挑動夜色心神不定的,是四拐角香樟樹下一架纖腰瘦身的手鼓,嘭、嘭、嘭……民間藝人用吉他、電子琴、手鼓或架子鼓,為某條街巷的夜晚定下當(dāng)晚律動的頻率,這幾乎是海內(nèi)外通用的慣例吧?而我在上世紀(jì)七十年代聽到的河坊街的心跳,則是從梅花碑開出的8路公交車的引擎轟鳴,車身紅白相間,一晃而過,車輪帶起了一地的梧桐樹葉“嘩嘩”吹散。
在手鼓稍歇的空隙里,響起了黃包車的鈴鐺聲,“三十塊錢游一圈嘍!一圈十五分鐘喔!”黃包車夫扣上了烏氈帽,提起黃包車把手,回頭吩咐踏上踏板,裹緊了綠呢大衣的那位小鳥依人的女士,“坐好呵!走嘞——!”右把手上的黃銅鈴鐺怯生生抖動兩下,那聲音像初春的啄木鳥希望叩開暗褐樹皮下豐美的食物。
“冰糖雪梨,補(bǔ)氣潤肺喔……”深巷的另外一路叫賣,銜住了黃包車鈴鐺的尾音,那聲音娓娓道來,肺氣充盈;而“蝶小酥”點(diǎn)心店門口的男中音,則是旁敲側(cè)擊的友情提醒:“酥餅冷了更脆喔……”蝶小酥——蝴蝶酥,在烤箱里化蝶振翅的面粉香味迫不及待地沖進(jìn)你的鼻翼,而店員早把蝴蝶酥掰成了小塊、小片、小段,放在門口的托盤供君品嘗,而在“蝶小酥”果綠色柱廊的深處,那個倚墻斜身的民國女子圖像,是店主在挽留一個時代的記憶吧?誰說過那句名言呢——昨天,會在明天的某個地方等你!
這時候,胡慶余堂高墻下那些攤位的節(jié)能燈,像一只只自我膨脹的螢火蟲大放光明,點(diǎn)亮了喧鬧嘈雜的全國各地的方言。燈火,也許并不僅僅用來照明,它也點(diǎn)亮了我們腦海中想象的燈芯:比如那家熬制黑糖,出售手工茶點(diǎn)的“佟小曼”,她的店招以稚拙字體書寫于棕黃色的長方形木板上,兩盞高瓦數(shù)方形照明燈對準(zhǔn)木板,久久炙烤,于是那茶點(diǎn)的棕黃色酥皮,仿佛就要從那棕黃木板上熬制出來,脫落、剝離下來。燈火像無形的水泵,開始抽取我們口腔深處的唾液了……
不!不能在不停游動的人流中隨波逐流,無限制地漫游,遐想,于是我在一個投擲“大宗沙包”的攤位前駐足停留了。五六米開外,三排木格上工整地站著三排十幾厘米高的木頭娃娃,十元可投十次沙包。在沙包脫手的一瞬,我們又回到了童年。我掂了掂份量偏輕的花布沙包,第一個沙包飛出去擊中木頭娃娃的臉頰,它騰空墜落了。正得意洋洋擼起袖子準(zhǔn)備大干一場的時候,我看見守攤老頭舔了舔干燥的嘴唇,盯著木娃娃的眼神中透出了一絲憂慮:萬一碰上個“神槍手”,他送出的禮物饋贈也許將抵銷他的收入。我可不愿這么做,我的動作遲緩下來,當(dāng)最后一只沙包呻吟著飛向木娃娃,噢!沙包十中二,得到了扯動后閃爍發(fā)光的橡皮小黃人一個。耶!
河坊街與高銀街之間,連接著毛細(xì)血管般窄窄的短巷,無數(shù)雨絲飛呀飛,被燦爛的霓光漂染得閃閃爍爍。街巷是一襲華美的袍,夜的霓虹則是她精致的盤扣吧!老江南、瑞馨樓、張胡李……西頭的“西興樓”索性在廳堂里掛了諸多暗紅色的宮燈,以彰顯貴氣。今晚我從東走到西,又從西走到東,高銀街上兩趟走下來,窺出了此街霓光燈影的門道:
↑ 俞小玲/攝
看吧,燈火通明之店家,大多為新杭州人經(jīng)營,有的立一塊菜肴價目表在門廳,有的在門口放一只不銹鋼水桶,貼的是“特色鮮肉餛飩15元一碗”的紙條,打消你欲進(jìn)又止的顧慮。店堂里,敞敞亮亮,暖暖和和,一派“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的氣象。
而一類“杭州土著”經(jīng)營的“皇飯兒”、知味觀“味宅”等餐館,燈光明顯偏暗,也許是刻意調(diào)暗,是王安石的“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的節(jié)奏,是去留隨意,水到渠成,波瀾不興,順其自然。
驀一抬頭,一塊“老傅私房菜”的霓虹牌匾赫然在目,仔細(xì)端詳,僅黑白素簡二色。燈光黯弱的門廊,搭著曲尺形的案桌,一只斬得只剩半個身子的醬黑色鹵鴨,側(cè)躺在一只白色搪瓷盤里,即便一息無存,也要昂起它堅硬的扁嘴,昭示著“煮熟的鴨子嘴巴硬”的真理。通向玻璃門的過道上,一列黃泥封頂?shù)募拍茐忧娜欢?。我走上門廊,仿佛是少年時走上老街坊清寂的庭院臺階,將要去和一位老翁同飲飯后一盅茶。這店的生意,還好么?我踟躕著,回過頭去,那扁嘴鴨子仿佛睜開了它的綠豆眼,似發(fā)出喃喃低語:“怎么?你不進(jìn)去坐坐么?”
“兄弟!進(jìn)來坐坐嘛!”我的身后響起了一個中年男子的聲音,他輕輕在我背上拍了拍,“都是老杭州,不吃飯也歡迎你來吃杯茶!我們老板在里面拉胡琴呢!”
——呵,透過玻璃窗,我看見一個高大的男子在廳堂里站立起來,彎腰在凳腳邊放下手中的胡琴,弓子,迎上來招呼我。我說:“你是老傅吧?”我看看另一個中年女子,坐在一臺揚(yáng)琴旁邊,笑著說,“你們在開音樂會吶?”
老傅朗聲道:“這就是本店特色!來此用餐,免費(fèi)為你吹拉彈唱!”請我進(jìn)門的老李接上話茬:“上次來了一桌內(nèi)蒙古客人,哈哈,聽我們的曲子聽得開心,就放聲歌唱起來,啊啊一唱酒門大開,他們又要了兩瓶……”老李伸出兩個手指頭,搖了一搖,不待我問清那兩瓶酒是白的是紅的,老傅已經(jīng)手腳麻利地從樓梯下的犄角旮旯里抽出一個鋼精盆子,自豪地說:“你看看!這是我自己親手燒的,白鲞燒肉!如果你想吃老派的素?zé)Z,呶……”他嘴巴一努,指向剛才坐在揚(yáng)琴邊的中年女子,“那是我妹妹,她做的素?zé)Z,可以下酒,可以下飯……”
在我踩上吱嘎作響的樓梯,走上二樓的時候,我恍惚又回到了四十年前,我住過的木結(jié)構(gòu)老房子??看暗拇髨A桌,鋪著暗紅色桌布,窗外潮潤的空氣已漸漸涼爽起來。初春夜晚,輕雨稍歇,對春風(fēng)微漾的迷醉,壓下了我空蕩腸胃發(fā)出的召喚。老傅喚人送上一杯熱騰騰的綠茶,送到我手上,讓我坐下來,他說:“想吃點(diǎn)啥?素?zé)Z、鹵鴨,還是白鲞捂肉、腌篤鮮、臭豆腐煎毛豆子,或者,鯽魚燉筍殼魚?把幾條小鯽魚放在湯鍋里熬呀熬,熬出濃汁鮮湯,把煮爛的鯽魚撈掉,專吃筍殼魚,喝鮮湯……”我望著老傅依次扳動的一根根報菜名的手指,我擺擺手,笑瞇瞇說:“現(xiàn)在我不餓了,我想喝杯茶,聽你拉一拉二胡……”老傅怔了一下,報菜名的手指僵在半空,但馬上“呵呵”地笑起來了。
這天晚上,如果你走過高銀街中段,像春夜的初啼,像霜葉上小鹿的新鮮偶蹄,像自在的飛花,像無邊的絲雨,伴著“嗞嗞啦啦”煎帶魚的濃香,一支委委婉婉的二胡曲將追逐著你的屐痕,輕盈地飄墜在濕漉漉的街面上……
① 山光水影/攝
② 品味杭州文化(丁導(dǎo)琴/攝)
③ 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