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圭
2017年2月,一則“女子每天花費225元跨省進京上班”的新聞刷爆網絡,但筆者在跟帖中發(fā)現了一個特殊的聲音。來自深圳的伊然說:“成年人跨省進京上班算什么?深圳至少有5萬個‘港寶,最小的只有3歲,每天花費四五個小時,跨境到香港去上學……”“港寶”家庭由此引起廣大網友的注意。
從2001年香港《基本法》規(guī)定:“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內地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到2012年4月,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長官梁振英叫停赴港生子,整整12年,內地夫妻在香港生下的“港寶”人數高達20萬。那么,因為父母費盡心思而獲得“好身份”的孩子,過上了令人向往的生活、享受到香港諸多福利了嗎?
不后悔生,也不害怕養(yǎng)
引發(fā)熱議的跟帖人伊然是一位“港寶”媽媽。她8歲的女兒,已經跨境上學近5年。既然如此辛苦,為什么還要去香港上學?伊然說:“孩子生在香港,是香港人,當然要在香港上學!”
今年29歲的伊然是深圳人,高中畢業(yè)沒多久就結婚了。當初去香港生孩子,是因為身邊很多人都去那邊生,所以她也一窩蜂地趕時髦。除此之外,還因為她的大姑子嫁到了香港。有大姑子夫婦的幫助,伊然省了不少心思和錢。2009年1月,21歲的伊然在香港生下了女兒錦寶。
把孩子生在香港的最大一個好處,是讓孩子從小就可以接受香港的教育。從上幼兒園開始,中英文雙語教學,直到初中畢業(yè),整整12年,香港孩子都能接受免費義務教育。
可是,等到為女兒物色香港的幼兒園時,伊然才明白,“免費”義務教育對“港寶”來說,可望而不可即。住在深圳,去香港上學的“港寶”,每月需要支付1500~2500元的校車費用。如果父母自己接送孩子,那么兩人交通、過關費用,每個月算下來也不下2000元。
其次,香港幼兒園都是個人創(chuàng)辦,學費是其主要經費來源。但之所以說免費,是因為香港政府對6歲以下的兒童實行學券計劃,學券可以直接抵用學費,家庭如實申報個人收入狀況,從而領取一定額度的學券。伊然申請的幼兒園,每月收費4500元,她申請到的學券為2500元,所以她還得支付2000元的費用。加上母女倆每天往返于深圳與香港的交通、過關費用,每月要花費4000元左右。而這些,在深圳可以上一所不錯的市級幼兒園。
為了解決經濟上的緊張,借著送錦寶去香港上幼兒園之便,伊然也開始了香港代購的生活。每天早上8點半左右,把女兒送到幼兒園后,伊然拖著兩只29寸的巨大行李箱,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穿梭。曾有一個朋友陪伊然去逛了一天,逛到下午3點朋友快哭了:“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兒!這錢我賺不了!”
現在,錦寶8歲了。她和媽媽不得不早上5點半就起床,吃完早餐后匆忙跨境去香港上學,下午4點放學后,錦寶會陪媽媽一起購物。餓了,媽媽帶她去快餐店吃飯,順便把當天的家庭作業(yè)也完成了。母女倆拖著沉重的行李箱回到深圳的家里時,常常已是晚上9點多了。吃完晚餐,女兒上床睡覺,伊然和丈夫還要打包當日購買的貨物,直到快遞員取走后才能睡覺。從女兒去香港上學到現在,伊然每天頂多睡5個小時?!芭畠夯久刻毂WC8小時睡眠,其實不太夠,但實在摳不出時間來了?!?/p>
伊然還不到30歲,但她堅決地表示不會再要二胎了。她此生的目標就是和丈夫努力把錦寶培養(yǎng)好,爭取讓她在香港讀完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這樣才不辜負她的“香港身份”。而按現在香港高中平均每年10萬港元學費算,到錦寶上高中時,每年得多少錢,伊然還供得起嗎?加上香港對代購的管理越來越嚴了,如果萬一做不了這一行,靠什么支付女兒將來昂貴的學費?
伊然沉默片刻后說,做代購這么多年,為顧客買過無數奢侈品,但她從來沒舍得給自己買過一支超過50元的口紅。但這樣節(jié)省的好處是,她已經攢夠了女兒讀完初中的錢。至于以后,她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
“要是到時供不起,孩子就回深圳讀書唄!”伊然只是隨口一說。但對很多“港寶”家庭來說,讓孩子能返回深圳上學,卻是當下最迫切的愿望。
有錢生、沒錢養(yǎng)的愧疚與尷尬
“都怪我沒本事?!痹诒粏柕綖楹尾辉僮寖鹤訉帉幚^續(xù)在香港上學,洪智誠搖頭嘆息。
寧寧是洪智誠的第二個孩子,2007年在香港出生。當時去香港生孩子,從聯系中介到選擇生產醫(yī)院、生產前后租房住宿,加起來11萬元。決定把老二生在香港時,服裝廠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洪智誠不缺錢?!凹热徊蝗卞X,那就要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老婆當時39歲了,覺得去香港生更安全。”洪智誠說。兒子出生時,大女兒已經18歲了。
洪智誠讓兒子在深圳上完了3年私立幼兒園后,才正式去香港上小學。因為經濟條件允許,洪智誠的妻子去香港租房陪讀。在深圳福田區(qū)某高檔小區(qū),洪智誠擁有一套170多平方米的房子。但在香港,他們每月花費8500元,卻只能租到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單間。“放一張高低床和一個課桌,就擺不下其他東西了,衛(wèi)生間是5家人共用的。”洪智誠的妻子說,比起其他租住鐵皮屋的家庭,他們算好的了。
兒子每個月學費2500元,興趣班3000元,加上房租、生活開支,洪智誠每個月要給香港貢獻2.5萬港元。與此同時,在澳洲留學的女兒,每年至少要20萬元人民幣。
洪智誠一度覺得游刃有余。但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服裝廠開始走下坡路,到2015年下半年徹底倒閉了。好在當時在澳洲留學的女兒已經完成學業(yè),找到了工作。
不論如何,洪智誠不想讓兒子錯失香港的上學機會。節(jié)省開支的第一步,就是讓妻子回到深圳,而寧寧則開始每天早出晚歸跨境上學。早上5點半就要起床,晚上6點才能到家,一直住在香港的兒子哪里吃得消?一開始又哭又鬧不去上學,到后來不哭了,老師卻反映寧寧老是逃課。這樣下去如何是好?思前想后,洪智誠決定把寧寧接回深圳讀書。
但是回到深圳讀書,比登天還難。深圳大多數公立小學不招收香港籍學生,“勉強愿意收的,我又看不上。深圳最好的公立小學也和香港的沒法比?!痹趺崔k?洪智誠一度想讓孩子放棄香港身份。但香港身份一旦獲得就是永久性的,根本無法放棄。擺脫不了香港身份,就無法在深圳上戶口。
好在2017年1月底,洪智誠和妻子達成一致,先把寧寧送到深圳某私塾學校上學,包吃包住,每月4000元。但是,私塾和香港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完全不一樣,轉眼開學20天了,寧寧天天哭著要去香港上學。洪智誠覺得很對不起兒子,他后悔當初倚仗“財大氣粗”把他生在香港,到后來卻捉襟見肘把他帶回深圳。很多時候,他覺得自己把兒子給毀了。
一個生在深圳,一個生在香港
39歲的安聹是某名牌大學教育學碩士,比她大兩歲的丈夫是深圳某外企中層領導。今年是夫妻倆來到深圳的第10個年頭,他們有一對可愛的兒子。大兒子7歲,就讀于深圳某公立小學,5歲半的小兒子,就讀于香港粉嶺某幼兒園。
當初小兒子出生在香港一家私立醫(yī)院,前后花費近5萬元,兒子出生后有黃疸,如果在生產的醫(yī)院治療,至少要花費上萬元。熱心的主治醫(yī)生主動為安聹介紹了一家公立醫(yī)院,還為安聹寫了醫(yī)生信。安聹拿著這封信去醫(yī)院掛急診,沒花一分錢就治好了孩子的黃疸。“香港醫(yī)院的急診科模式就像美劇里的一樣,非常有秩序和專業(yè)。這讓我覺得當初把孩子生在香港是明智的?!卑猜溦f。
孩子在香港出生,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可以享受公立醫(yī)院優(yōu)質的免費醫(yī)療。但后來她才了解到香港的醫(yī)院采用預約制,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如果孩子生活在深圳,感冒發(fā)燒或其他急性病,預約香港的醫(yī)院,再過海關去治療,時間上根本來不及。但因為是香港身份,安聹又無法為小兒子在深圳申請醫(yī)保。所以對生活在深圳的“港寶”來說,深圳和香港兩地的醫(yī)療福利都享受不到。
小兒子在深圳上了一年幼兒園后,開始了跨境上學。安聹給孩子選擇的是坐直達校車。每天早上5:55起床,6:25在小區(qū)門口坐上校車,香港的時間觀念很強,遲到10秒鐘都不行,你也不能因為自己有事,托鄰居或朋友幫忙接送孩子。而在深圳上學的大兒子,可以比弟弟晚起一個多小時,放學后,他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和小朋友玩耍。
一個家庭兩個孩子,生物鐘卻完全不同?!暗呛透绺缦啾?,弟弟更有時間概念,盡管只有5歲多,但他能自己吃飯、穿衣,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卑猜溦f,在香港上了一年幼兒園,小兒子性格明顯開朗大方了很多。
現在安聹還是覺得把孩子生在香港更好。“早知道就把老大也生在香港了。”這樣她就會選擇去香港陪讀。租房子也好,像朋友一樣考香港大學的研究生也罷,總會有辦法。在內心深處,安聹還是覺得虧欠大兒子。但是,給了小兒子香港身份卻讓他辛苦奔波,把大兒子生在深圳卻有更多時間陪他。對兩個孩子而言,他們更喜歡怎樣的方式呢?安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和很多“港寶”家長一樣,安聹希望能看到更為靈活的政策,讓她能自由選擇孩子在深圳還是香港上學。她說,深圳的公立幼兒園、小學招收臺灣甚至美國籍的孩子,但就是不招收香港籍的孩子。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回到深圳上學,上訪甚至打官司。“我不希望孩子因為‘港寶身份而受到任何歧視和差別對待。”
對于“港寶”群體的認同問題,反對的聲音從未停息過。安聹有一次送孩子去香港上學時,就曾被幾個戴口罩的年輕人尾隨喊口號。她還知道,兒子所在的班級全部是“港寶”,將近40人,而香港土生土長的孩子的班級,不到20人。
記者就此采訪了曾在2016年深圳兩會上,提交《將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的提案》的深圳市政協委員陳昳茹,她認為:“港寶”上學難和身份認同是兩個最突出的問題,而孩子的教育問題會在家庭和社會上引發(fā)負面情緒,最終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但她也相信相關政策會盡快出臺。
一些慈善組織也在為幫助雙非兒童做著努力。2010年,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及深圳市羅湖區(qū)婦女委員會合作成立了“羅湖區(qū)跨境學童服務中心”,幫助深圳跨境學童和其家庭學習英語、粵語、繁體字,幫助他們了解香港社會。中心負責人王艷冰說:“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沒有人放棄他們,他們是天使,不是‘夾心餅干。”
是的,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都值得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看起來更為“顯赫”的身份認證,還是極其普通卻足夠歡樂的成長空間?是為了成為“人中之龍鳳”,還是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在熟悉的環(huán)境和父母身邊,無憂無慮地長大?看完上面的幾個故事,那些如今還在鉆天打洞去香港甚至國外生孩子的父母,或許都應該好好想一想……
(文中除陳昳茹、王艷冰外,其他人物皆為化名。)
摘自《婚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