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北上時,劉伯承同志曾經在冕寧與當地彝族首領歃血為盟。提起大涼山,神秘、幽遠、荒蠻、貧困等概念便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隨著2017年央視將其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分會場設置于涼山州首府西昌,大涼山才逐漸開始向世人展示出她那獨特的魅力。實際上,大涼山地區(qū)的紡織、服裝、纖維產業(yè)不但是百花齊放、色彩斑斕,而且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別是其中的毛紡產業(yè),以其頗有區(qū)域、民族特色的產業(yè)鏈形式正在向外探索、發(fā)展。
羊毛產量,穩(wěn)中有增
彝族群眾有句俗話說:“穿了加什和瓦拉,天不怕、地不怕,吹風落雨都不怕,樹林瞌睡也不怕?!边@里面的“加什、瓦拉”是彝話,講的是兩種彝族群眾常用的紡織服裝產品?!凹邮病爆F在用漢語講叫“披氈”;“瓦拉”就是大名鼎鼎的彝族“擦爾瓦”。這兩種紡織品根據季節(jié)、環(huán)境、海拔、溫度的不同,當地群眾有時候會一起共同使用,有時候又單獨穿著。一般來說,“披氈”套在“擦爾瓦”里面可以御寒保暖,套在外面則可以防水避雨。晚上在森林里或者山上面露宿的時候,則將“披氈”放在地上當防潮的被墊使用,“擦爾瓦”就可以當成鋪蓋用。
真正的彝族“披氈”和“擦爾瓦”都是利用羊毛為原材料,經過很多道手工藝程序制作而成。因此,在大涼山以及鄰近的小涼山地區(qū)毛紡行業(yè)已經有超過500年的歷史,并且隨著彝族人口的不斷增長其產量、規(guī)模等都呈持續(xù)增長的狀態(tài)。
“房后有山放綿羊,屋前有壩種稻谷”,這是當地一個彝族家庭建房最理想的標準。在大涼山地區(qū),養(yǎng)羊是與彝族群眾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情。特別是綿羊可謂成了他們的寵物,幾乎家家都有。因為在過去,山外的羊毛進不來,彝族家庭成員制作“披氈”和“擦爾瓦”以及其他紡織品所需要的羊毛都是自養(yǎng)自用。
不過綿羊怕熱不怕冷,只適應在高海拔的山上生活。所以,時至今日彝族群眾仍然采取“托養(yǎng)避暑”的辦法來養(yǎng)綿羊。每到夏天,居住在河谷地帶的彝族人就出錢,把綿羊委托給在高山上居住的親戚、朋友代養(yǎng),天氣涼了才把綿羊接回家養(yǎng)。綿羊出門避暑、接綿羊回家或剪收羊毛,彝族家庭都要載歌載舞,殺雞宰豬,大碗喝酒。
所以,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面,羊毛作為紡織原材料在大涼山地區(qū)并沒有真正形成產業(yè)。彝族群眾即便是有需求,也都是親朋之間相互挪借,并無買賣,至多也就是以物換物。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政府相關部門的號召、幫助下才逐漸興起了綿羊養(yǎng)殖專業(yè)戶。
目前,當地標準是按戶出欄羊30只以上就可以算作是規(guī)模養(yǎng)殖戶。美姑縣四普村的羅格伍果和他的兒子都是羊倌,家里養(yǎng)了167只肉毛兩用的半細毛羊,2016年收入可達四五萬元,并且,他家靠養(yǎng)羊富起來的情況,也直接影響到周圍的彝族群眾,加快了在該地形成規(guī)?;内厔荨_^去扶貧年年送錢送糧,送羊羔送豬娃,回頭要么賣掉換酒喝,要么殺掉吃肉。現在一看羅格伍果家聽政府話養(yǎng)綿羊“搞了錢”,大家也就自覺紛紛開始效仿。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差別。
實際上,涼山州所轄的17個縣(市)均屬半農半牧區(qū),全州草地占所轄面積的40%,其草食畜存出欄數量、羊毛產量在四川省均名列第一。僅其下轄的昭覺縣,2015年的羊毛產量就達到122噸。現正在當地推廣養(yǎng)殖的“涼山半細毛羊”,是涼山州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畜禽新品種,填補了我國粗檔半細毛羊品種的空白。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涼山州羊毛產業(yè)鏈確實還存在比較多的問題,面臨比較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這些年以來綿羊的養(yǎng)殖量、存欄量都在不斷上升,羊毛的產量也在不斷上升,但是原毛的商品率卻極低;其二是原毛質量參差不齊,“混等混級”現象非常普遍。
據了解,涼山羊毛商品率極低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傳統(tǒng)習慣影響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眾所周知,大涼山地區(qū)不但條件艱苦并且信息十分閉塞。很多彝族農牧民家庭的經營意識非常淡薄,特別是住在高山寒區(qū)的農牧家庭很多還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他們基本上都把自家所產的羊毛用來做成擦爾瓦、披氈、裙子等紡織服裝產品自用,銷售意識非常淡薄,直接賣毛的積極性很低。
和內地一樣,目前涼山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比較普遍。在家養(yǎng)羊的大多為老人和婦女,其思想觀念比較落后,認知局限性較大,對市場經濟無概念。最嚴重的是他們的文化素質偏低,基本上沒有上過學、讀過書,不認識字,不懂漢語,無法和外界交流。
比如說,曾經有人發(fā)現其幫扶對象家的綿羊養(yǎng)著養(yǎng)著少了一只,了解后得知是被他當結婚賀禮送給親戚了。按照彝族傳統(tǒng)習俗,在婚喪嫁娶或重大節(jié)日通常都要以活羊做人情。這個同志就告訴他說,你可以把你存著的羊毛賣掉一些,買一只肉羊作為賀禮。綿羊養(yǎng)在家里還可以繼續(xù)剪羊毛,持續(xù)發(fā)展。就為了讓其理解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許是因為語言溝通不暢,或許是由于理解力水平差距太大,直到他一年多之后調走,也沒能讓養(yǎng)綿羊的彝族同胞腦殼里面真正轉過這個彎來。
相對而言,導致涼山州羊毛質量參差不齊的因素就更為復雜。
其一,養(yǎng)殖方式落后。時至今日,涼山地區(qū)的農牧民仍然沿襲過去非常傳統(tǒng)的養(yǎng)殖方式飼喂綿羊。夏秋季完全自然放牧,冬春雖然補飼,但補飼草料基本都是本地產農作物,普遍無購買加工飼料的觀念。因為綿羊缺乏營養(yǎng)而導致羊毛質量問題較多。
其二,養(yǎng)殖技術缺乏?;鶎訉I(yè)技術人才欠缺,且嚴重缺乏后續(xù)力量。彝族群眾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接受、掌握科學養(yǎng)殖技術的能力較差。
其三,銷售渠道不正規(guī)。涼山州綿羊養(yǎng)殖戶外賣的羊毛基本上都是銷售給頭道販子,但販子們在收購過程中對羊毛的分級根本沒有要求,都是混合著買賣。而頭道羊毛販子又多為“季節(jié)性”販子,收購之后再賣給大一點的販子。除了小部分大羊毛販子會自己清洗羊毛之外,絕大部分未分級打包的羊毛便直接賣給了加工企業(yè)。
大涼山地區(qū)廣大彝族群眾養(yǎng)殖綿羊,加工羊毛,使用羊毛紡織品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說羊毛已經成為當地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說每年8月份都有傳統(tǒng)的“彝人羊毛節(jié)”。受到各方面客觀條件的制約,大涼山的羊毛產業(yè)發(fā)展目前確實還比較落后。不過,最近在當地彝族群眾中流傳甚廣的這句“念羊經,唱羊戲,當羊倌,發(fā)羊財”,可謂是道出了彝區(qū)干部、群眾的心聲,也給當地羊毛產業(yè)帶來了希望。
羊毛加工,方式靈活
在大涼山彝族傳統(tǒng)社會中毛紡織是非常普遍的家庭副業(yè),用羊毛編織“擦爾瓦”和“沙梳波”(純毛裙)、“提莫”(毛衣)可以說是每一個彝族婦女的專長。同時,涼山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使得彝族人對毛紡織原材料羊毛的特性非常了解。雷波縣的一個專門捻羊毛線出售的彝族婦女就表示,在不同地方、不同季節(jié)剪的羊毛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些差別會對紡織品質量有所影響。比如說,雷波、美姑縣產的細長羊毛制作羊毛被就比較好。冕寧縣產的短羊毛,制作出的披氈質量最好。4月剪下來的羊毛品種相對較好,羊羔毛制作的擦爾瓦最容易上色,且著色效果好。
過去,基本上每個彝族村子里面都會有幾個制作“披氈”手藝嫻熟的業(yè)余工匠。之所以稱他們?yōu)闃I(yè)余工匠,主要是因為他們平常仍然以農業(yè)生產為主,村子里一旦有人家需要制作“披氈”便會準備好羊毛,再備好豐盛的酒肉,然后就可以邀請他們前來幫助制作,并且,是不需要額外付給他們工錢的。搟氈的工匠把松潔羊毛再次彈松在竹簾上,以弓弦把羊毛一點一點地放在竹簾上,彈平呈長方形。再以嘴巴把大量的涼水或溫熱水噴在已鋪開在竹簾上的方幅羊毛上。再把竹簾和平鋪好的羊毛一并卷起來,用雙手前后往返用力揉滾。
而制作“擦爾瓦”的技藝在彝區(qū)則十分流行,一般情況下彝族小姑娘七八歲便要開始跟著大人學做。彝族的婦女經常會跟小孩說:“不會做‘擦爾瓦的女兒嫁不出去,莫得人要?!币舱怯捎谶@種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過去在農閑或者是晚間都能在彝族村子里看到加工“擦爾瓦”的婦女。她們是把羊毛洗干凈后曬干,再將羊毛扯為毛絨,捻成毛線。捻線工具有紡陀、小籮筐。還有部分家庭條件好的有用紡車捻線的。紡紗織布的過程就較為繁瑣,紡織者會選擇一處較為平整之地為設線處,在此平整的地上豎釘粗細一致、排列有序的幾十個木樁,然后將線往復纏繞在木樁上而成。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tǒng)的彝族毛紡織和搟氈技藝的情況也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以雷波等縣為例來看,實際上現在在彝族鄉(xiāng)村自行加工“披氈”“擦爾瓦”等毛紡織服裝產品的家庭正在逐步減少。彝族傳統(tǒng)的紡織服裝產品,一般都已經在較大的城鎮(zhèn)集中加工生產。
究其原因,主要是現在人工工資上漲很快,一個壯勞力每天打工收入可在兩三百元。而彝族傳統(tǒng)毛紡織工藝中并不使用梳毛機,絕大多數彝族家庭也沒有這種設備,人工彈羊毛十分耗時費力,相對于個人加工來說并不比購買現成的產品劃算。因此,目前在涼山地區(qū)毛紡織產品呈現出產銷兩旺的態(tài)勢。
生產加工彝族傳統(tǒng)毛紡織品目前主要是以個體小工廠、代工和組團經營三種形式為主。一般來說小工廠都擁有梳毛機、軋毛機、成型機等簡單的機械化生產設備,甚至個別個體戶還擁有小染廠,用來給自己生產的毛紡織品染色。代工則是以個人家庭為主,分別將捻線、織布、縫制等工序承包給私人,然后計件付錢統(tǒng)一回收銷售。而組團經營則比較具有涼山特色,特別靈活多變。其中最有名氣的莫過于昭覺縣農業(yè)銀行十幾名家屬成立的類似合作社形式的經營彝族毛紡織品的組織。每天她們都圍坐在家屬區(qū)的院壩里,一邊曬著太陽,一邊聊著天,一邊就在加工產品,并且分工明確,有的捻羊毛線、有的編裝飾用的吊穗,有的則用縫紉機縫制“擦爾瓦”。她們這種生產方式也比較靈活,要想多賺錢就多干活,要是家里有事就可以暫時停下來。隨著從事彝族毛紡織加工的時間越來越久,現在慕名找上門來收購或者是購買她們產品的人也越來越多。有從山外開車來買的,也用通過電話、網絡聯系好之后,通過走郵政物流進行交易的。
目前在涼山州的各個縣城,“披氈”“擦爾瓦”等毛紡織品的主要銷售渠道還是通過遍布于雜貨市場、菜市場里面出售紡織品的攤位進行零售和批發(fā)。零售多賣給本地彝族群眾,偶爾有外面來旅游的游客購買。這類攤位的毛紡織產品的批發(fā)業(yè)務則主要是銷往各鄉(xiāng)鎮(zhèn)等偏遠地方。
彝族群眾自用的民族傳統(tǒng)純羊毛紡織品的加工制作相對來說普遍規(guī)模較小,并且多以簡單的機械加工和手工制作為主,并且實事求是地說,這類家庭作坊式的小毛紡現在的數量也正在不斷萎縮。以涼山州最聚集的傳統(tǒng)毛紡地昭覺縣來看,雖然具體數量無法短時間內調查詳細,但滿打滿算也僅僅只有一二百戶的樣子。而以涼山州府所在地西昌為聚集地的大中型毛紡織企業(yè),則主要以生產近年來熱銷的羊毛被、羊毛面料的羽絨服、羊毛大衣等時尚紡織服裝產品為主。
毛紡市場,蒸蒸日上
涼山州毛紡織產品的市場規(guī)模有多大是一個沒有準確統(tǒng)計數字的問題。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側面入手來估算出比較接近真實情況的量來。首先,2014年的數據顯示是涼山州僅彝族人口就有200多萬。雖然彝族群眾現在也多只在節(jié)假日和冬季(每年10月到次年1月)寒冷時節(jié)穿著“披氈”和“擦爾瓦”等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其余時間一般都穿現代服裝,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基本上還是每人都擁有一套或者數套傳統(tǒng)的羊毛紡織服裝產品。尤其是“披氈”,應該說是彝族群眾每人最少必有一件,因為當地的風俗是在去世之后必須用其蓋或者裹在尸體上一起燒掉。同時,四川大涼山生產的羊毛紡織服裝產品,特別是傳統(tǒng)的民族手工毛紡織品還輻射銷售到云南省的小涼山地區(qū),以及周邊的馬邊、屏山等彝族聚居區(qū)。
另外,從大涼山地區(qū)每年綿羊毛的消費總量上也能夠大致判斷出其毛紡織產品的市場規(guī)模來。涼山州每年綿羊毛產量在5000噸左右,山羊毛產量也在100噸以上。但目前每年仍然有大量外地羊毛,作為上規(guī)模毛紡企業(yè)的原材料進入到涼山毛紡行業(yè)之中。由此可見,大涼山地區(qū)的毛紡織規(guī)模實際上并不算小。只是由于彝族群眾所生產的羊毛多為自產自用,以及通過私人渠道進入了小作坊、小工廠而被我們長期忽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彝族手工藝毛紡織服裝產品占整個大涼山毛紡產品總量的比例正在縮小。2017年3月份,在雷波縣馬湖鄉(xiāng)就發(fā)現,即便是趕集天穿著傳統(tǒng)彝族“披氈”和“擦爾瓦”的群眾也就偶爾看到寥寥數人。詢問幾個當地人后得知,馬湖鄉(xiāng)因靠近馬湖風景旅游區(qū),受外來文化、潮流影響較大,他們說一般都是穿現代服裝以方便接待游客。而與此同時,充滿了彝族特色的羊毛被、羊毛掛毯、純毛百褶裙等毛紡產品卻能夠在當地游客集中的區(qū)域看到多家商店在銷售。
隨著這些年大涼山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特別是在西昌邛海濕地等比較出名的風景區(qū),各種彝族特色的羊毛紡織服裝產品可謂琳瑯滿目、比比皆是。成都姑娘張雯以前是一名比較狂熱的背包客,不但把川西藏區(qū)走了個遍,甚至還騎自行車去過拉薩。直到有一天,她來到西昌邛海之后便被這里的湖光山色所吸引,索性就在海子邊開了一家囊括了酒吧、餐廳、客棧等一干接待背包客業(yè)務的小店留了下來。
隨著天長日久受到彝族文化的耳濡目染,她漸漸地也對彝族文化癡迷起來。就包括她自己的日常穿著打扮,也是全部按照彝族姑娘的規(guī)矩來。乍一看去,除了皮膚稍微白一點之外,跟真正的彝族姑娘沒有多少區(qū)別。尤其是她穿的那一襲羊毛百褶裙,顯得身材特別好,一舉手一投足之間濃濃的彝族風情撲面而來。外地來的游客對張雯的彝族打扮都是贊不絕口,慢慢就有女顧客提出也想買一條同樣的百褶裙回去。開始她就是給游客介紹到某處購買,后來便自己也在餐廳里弄了個角落銷售彝族特色紡織服裝產品。
據了解,2017年春節(jié)旅游旺季短短10天左右,張雯僅羊毛百褶裙就賣出去了50多條,純羊毛被賣出了10多床。管中窺豹,我們不難想象僅一個長假期間,整個大涼山地區(qū)以游客為消費主體而購買走的毛紡織品的量有多大。另外,低端的以化纖和羊毛混紡而成的彝族特色毛紡織品,因為價格便宜也頗受山外消費者們的歡迎。這類消費者多是因為表演節(jié)目、攝影服裝等方面的原因購買。
羊毛紡織業(yè)的整個產業(yè)鏈已經成為高山、二半山區(qū)少數民族群眾現金收入的支柱產業(yè)之一。比如說,過去彝族群眾多喜歡喂山羊,遇到婚喪嫁娶就殺幾只吃吃,大半年的辛苦就這么吃掉、喝光?,F在政府鼓勵養(yǎng)殖“涼山半細毛羊”這種肉綿羊,既能產羊毛賣現錢,淘汰之后還能賣肉羊錢。給私人代工的彝族群眾,每加工一件“披氈”手工費就能賺到百把塊錢。毛紡企業(yè)、商業(yè)也帶動了大量彝族群眾就業(yè),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在穩(wěn)定羊群數量,提高羊毛質量,爭取為加工企業(yè)提供更多優(yōu)質原材料基礎上,大力發(fā)展大涼山地區(qū)的毛紡產業(yè),對于增加群眾收入,特別是在高山地區(qū)居住的彝族群眾收入,保證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