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華
皮膚瘙癢癥
疾病概述
皮膚瘙癢癥,臨床上一般分廣泛性和局限性兩種,是一種無原發(fā)皮損的瘙癢性皮膚病。多因濕熱蘊于肌膚,復感風邪,不得疏泄所致,或因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yǎng)所致。前者以青壯年人所患為多;后者以老年人為多見。
臨床癥狀為皮膚陣發(fā)性瘙癢,以晚間為甚,難以遏制,每次持續(xù)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癢可一處或多處,甚至遍及全身,搔之不休。皮膚可見抓痕,表皮剝落,甚至皮破血流,并伴有疼痛、皸裂、潮紅、濕潤、血痂,甚則皮膚增厚呈現(xiàn)色素沉著、濕疹化或苔蘚化樣變等。常常伴有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等癥。
刮痧療法
有效方一:分2組
(1)風池、膈俞;
(2)風市、太沖、行間。并隨證配穴:濕熱郁滯配曲池、支溝、血海;血熱化燥配肝俞、血海、三陰交、太溪。
操作手法:先刮第1組穴,再刮第2組穴。均刮至出現(xiàn)痧痕為止。每日1次。然后隨證加刮配穴。手法力度前者較重,后者中等,操作范圍均較廣泛。
有效方二:脊柱兩側,異常反應區(qū),病變局部(瘙癢明顯處),肘彎區(qū)或膝彎區(qū)。
操作手法:用刮痧、叩刺法。先在脊柱兩側(從大椎至尾椎)輕刮3行,至出現(xiàn)潮紅為度,并重點刮異常反應區(qū),至出現(xiàn)痧痕為止,再刮肘彎區(qū)或膝彎區(qū)。然后用梅花針叩刺病變局部。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有效方三:腎俞、關元、曲池、合谷、陰廉、陰包、血海、足三里。
操作手法:先刮背部腎俞、腹部關元,再刮上肢部曲池、合谷,然后刮下肢部陰廉、陰包、血海、足三里。用瀉法,刮至出現(xiàn)痧痕為度。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