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平
局外人看來“沒什么”的事情,當事人自身卻可能賦予其非常多的隱私內涵。
一款名為“水滴直播”的網絡平臺中出現全國多地學校的課堂和宿舍直播畫面,引起輿論熱議。有媒體調查發(fā)現,參與視頻直播的學校涉及多個省份,從幼兒園至高中畢業(yè)班均在其中。家長對此態(tài)度不一,有人認為這能讓他們“見證孩子的點滴”,也有家長擔心出現安全隱患。有學生則堅決反對,認為向公眾直播會侵犯他們的隱私。從法律層面講,如果沒有征得同意或者獲得授權,這些學校的直播行為輕則涉嫌民事侵權,重則涉嫌行政違法。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同意或授權”必須是出現在鏡頭中的每個人的有效授權。因為在個人權利保護方面,權威的依據是法律規(guī)定,而非簡單的多數民主決定。只要有一個人不同意直播,鏡頭中就不能出現與他相關的內容。
也就是說,除了學校沒有權力做出“同意或授權”的決定,部分家長也不能代替其他的家長做出“同意或授權”的決定。
往深里說,即便如媒體報道的那樣,部分學校在課堂和宿舍安裝監(jiān)控并進行直播,征得了學生家長的同意,相信很可能并未征得學生本人的同意。須知,在處置包括個人隱私在內的相關人格權利時,家長不必然有權代替孩子做出決定。我國《民法總則》第34條規(guī)定:監(jiān)護人侵害被監(jiān)護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第35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履行監(jiān)護職責,在作出與被監(jiān)護人利益有關的決定時,應當根據被監(jiān)護人的年齡和智力狀況,尊重被監(jiān)護人的真實意愿??梢姡议L作為監(jiān)護人在處置相關權利時如果侵害到了孩子的隱私權,法律上已經設置了相應的救濟程序。
隱私是一個動態(tài)和分層的概念,場景不同、權利人的主觀心態(tài)不同,隱私權的保護程度也會不同。在局外人看來“沒什么”的事情,當事人自身卻可能賦予其非常多的隱私內涵。更何況,隱私權只是人格權的一項內容,并非人格權的全部。
宿舍是一個完全生活化的場所,有時會涉及到身體裸露,直播宿舍毫無疑問會侵犯孩子的隱私、傷害孩子的自尊。課堂相對宿舍雖然更為開放,但仍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不排除課堂上也會包含大量的隱私性信息。更重要的是,就算課堂上沒有任何個人隱私,將課堂內容在互聯網上公開直播也同樣會造成學生強烈的壓抑感和侵襲感,同樣會傷害孩子的獨立和自尊,而這同樣涉及到人格權的侵犯。
其實,從法律層面探討網絡直播學校課堂和宿舍的行為,并未觸及到問題的核心和本質。真正的問題是:不少教育者,包括部分家長在內,天然認為孩子就該被置于看管的鏡頭下,而對于孩子的心靈呵護,則相當漠視。這樣的教育心態(tài)和教育模式之下,如何還能指望這些學生未來會獨立思考并具有健全人格?不夸張地說,網絡直播學校課堂和宿舍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殘和毀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