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 要:技術的革新往往會很大程度上解放人類的雙手,而與時俱進的新聞業(yè)也希望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車,于是“寫作機器人”應運而生。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對勞動力的取代或是行業(yè)的再造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因此機器人進軍新聞業(yè)讓中西方的新聞工作者均產生了恐慌感,也由此衍生出了“記者消失論”。然而技術之所以不斷革新正是在于它的非完美性,而“寫作機器人”亦如此。讓寫作機器人與新聞人各展所長,新聞業(yè)方有更輝煌的明天。
關鍵詞: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記者消失論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044-02
2015年11月7日,是新華社84歲的生日,錦上添花的是在這一天機器人“快筆小新”首次投入新聞寫稿工作,雖然不是全球第一個,但卻開了我國機器人寫稿的先河。機器人“快筆小新”上崗的消息剛一發(fā)布,就引起了網友的極大反響。“機器人要搶記者飯碗啦!”“小編哭暈在廁所”“機器人來了,記者去哪兒”...仿佛機器人的出現就是記者的“世界末日”。然而,機器人真的能夠代替記者的職位嗎?
一、“寫作機器人”的產生及發(fā)展現狀
“寫作機器人”,全稱“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顧名思義,是一種自動化新聞寫作軟件,利用算法程序,從海量的數據庫中收集各類題材的數據,建立數據之間的聯系,以此形成報道內容。雖至今沒有明確的時間界定,但大多數學者們認為寫作機器人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開始 “入職” 美國新聞業(yè),并以其快速的大數據信息搜尋和處理技術的優(yōu)勢,引起新聞工作者的恐慌,并衍生出“記者消失論”。我們可參考近十年內“寫作機器人”的發(fā)展狀況:2006年,美國湯姆森金融公司運用電腦程序自動撰寫了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消息。到了2009年,美國西北大學開發(fā)了一個名為“Stats Monkey”的軟件,利用此軟件可以自動從網頁中抓取大學棒球比賽的數據信息,并在12秒內生成一篇新聞報告[1]。此軟件的商業(yè)前景在2010年被兩名西北大學的教授和一名前網絡公司主管迅速發(fā)掘,以此合作成立了敘述科學公司。隨后該公司開發(fā)了一個名為Quill的系統(tǒng),其最初的客戶是美國一個以體育為核心的十大聯盟。自2010年起,該軟件為“十大聯盟”撰寫了數千項體育賽事新聞,Quill幾乎是在比賽過程中進行實時報道,而其稿件不管是在數量還是時效上都遠超以往的寫作軟件。除此之外,美聯社在2014年7月開始運用機器人撰寫財經類報道,主要是突發(fā)事件短消息和公司業(yè)績報道。
然而最早從1967年美國底特律自由新聞社記者菲利普·梅耶針對該市的騷亂事件,使用大型計算機進行報道分析,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華盛頓郵報》敢于創(chuàng)新,采用機器人記者與傳統(tǒng)記者聯手進行新聞報道,更有美聯社所使用的Wordsmith平臺,使普通大眾體驗人機互動式“半自動”的新聞寫作的體驗等。這些鮮活的案例都印證了“機器人記者”在西方傳媒業(yè)中已大放異彩。
相比較西方,國內媒體用機器人寫稿倒是新鮮事兒,而騰訊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發(fā)布了一篇出自寫作機器人“Dream writer”(夢幻寫手)之手的文章——《8月CPI同比上漲2.0% 創(chuàng)12個月新高》。而在9月3日“大閱兵”,央視采用“天鷹”“飛貓”等智能設備,對閱兵現場的壯觀場面進行拍攝,效果也是讓老百姓贊不絕口;新華社也不甘落后,同年11月7日機器人“快筆小新”正式面世,主要負責財經、體育類報道內容的撰寫。又如今日頭條和北京大學聯合研發(fā)的“小明”(Xiao Ming Bot)在去年里約奧運會上大顯身手,總發(fā)稿量達450多篇[2]。
從機器人嫻熟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我們不禁感嘆,“寫作機器人”的出現無疑對新聞業(yè)具有里程碑式的影響,“5W”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機器人的工作模式下都有了相應的變化,包括新聞信息來源渠道的擴大、新聞生產主體的人機轉變、新聞生產速度的提高、新聞生產流程的簡化以及新聞內容及報道風格的多樣。
當然,機器人可撰寫的新聞不僅包括上述中羅列數據等淺層次類型的報道。在機器人技術發(fā)展的最新階段,“寫作機器人”已可完成些許較深層次的新聞追蹤、撰寫、報道等,而這無疑讓新聞工作者的恐慌感變得情有可原。
二、“寫作機器人”運行機制的冷思考
“寫作機器人”的產生及發(fā)展對新聞業(yè)各方面的革新我們有目共睹。但機器人歸根結底只是機器而不是人,其所依賴的大數據技術有其天生的缺陷,如大數據抽取出的冰冷的數字導致形成的新聞報道只是簡單的數據羅列,而在撰寫深度追蹤報道、人物事跡等需要強烈感情色彩的新聞或通訊中展現出明顯的弱勢。
(一) 模式的“零花樣”
現如今的機器人寫作技術其實并非想象中神秘,只是按照計算機軟件中固定的生成模版,將數據庫中的所需信息抽取出,再填充到模版中。整個流程下來便是一篇新聞報道,而且是無任何花樣可言的流水線、批量生產。這種方法看似“機智”,省卻大量時間,但是讀者閱讀過太多千篇一律的內容便會產生審美疲勞,更何況這些報道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讓人食之無味,相比較新聞工作者豐富、幽默的表達方式來說,機器人生產的新聞略顯單一。
(二)機器的“零敏感”
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是一個新聞記者必備的基本素質。而機器人歸根到底就是由程序軟件所控制的機器,并不具有人類的感覺器官,因此不具備新聞敏感。盡管美聯社曾表示現如今機器人在寫作時轉化單一的冰冷語氣[3],但這并不代表機器人從此取代新聞工作者的職位,因為至少在判斷某個發(fā)生的事實是否屬于新聞事件這一基本能力上,機器人技術仍需較大的提升。
(三)數據的“零溫度”
新聞源于生活,最終又歸于生活,而生活是有溫度的,新聞亦如此。而新聞報道中所蘊含的溫暖來自新聞工作者對普通受眾的感情積累,是真正反映民眾內心的聲音和呼喚,也讓受眾感受到被重視、被關切,實現與受眾在感情上的交流。而機器人寫手只是從數據庫中挑選出冰冷的數據和形容詞,拼湊在一起,因此在判斷人類感情方面尚需改進。
(四)隱私的“零保護”[1]
從某種程度上講,每一次傳播技術的進步都加大了隱私被侵犯的風險,這也是人們的擔憂所在?!皩懽鳈C器人”是基于互聯網和物聯網數據收集生產的新聞,其對隱私當然有一定的隱患。再者,當前網絡監(jiān)管并不十分到位,“寫作機器人”在采集和使用數據時不免會涉及到個人隱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寫作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于財經、體育賽事等對數據準確性要求較高的報道中是情有可原的。大數據技術運行的流程單一且枯燥,要對龐大的數據進行搜集和抽取,新聞工作者未免顯得有些無助。相反,這恰恰是計算機所具備的基本技能?!奥劦烙邢群螅g業(yè)有專攻”,正如美聯社所認為,記者應將精力放在擅長的領域,而不是在數據處理方面和機器人較真[4]。
三、“寫作機器人”的未來
“寫作機器人”如今在傳媒業(yè)已悄然“走紅”,且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不難看出,這種傳媒內容的生產形式將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逐漸深入傳媒業(yè),甚至深入我們的生活。為了使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日常生活,我們不妨對未來“寫作機器人”的發(fā)展進行一下展望:
(一)“小眾服務”的特色化信息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受眾有條件追求自己想獲取的信息,因此新聞的小眾化、個性化市場愈發(fā)興起。根據“長尾理論”,即使是小眾化的愛好也可以占據很大的市場分量,因此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今后那些可能會越來越引起受眾注意的寫作或傳播方式,以何種風格的寫作及報道可使新聞在最大程度上被讀者所接受,能辨別出哪類人對哪類新聞感興趣,以此進行“一對一”的特色化寫作?!皩懽鳈C器人”化身“信息小灶”,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興趣。
(二)“優(yōu)勢互補”的靈動式合作
機器人與新聞工作者,二者的關鍵問題不在于誰要取代誰的,而是誰能更好的配合誰。如前所述,“寫作機器人”在財經、金融、體育等方面數據的檢索和收集整理速度可謂無人能敵。然而新聞工作者相比較機器人,在對數據進行人性化的分析解釋,挖掘數據背后的深層次含義,及后續(xù)的深度追蹤報道等方面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二者應優(yōu)勢互補、強強聯手,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升“寫作機器人”的工作性能和效率,改進智能軟件的工作模式,在讓其成為自己助手的同時,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將新聞做到實處。
(三)“學有所?!钡漠a業(yè)化開發(fā)
如前文所述,“寫作機器人”現如今主要應用于體育賽事、財經金融等對數據的準確性要求較高且報道生成迅速的領域,但這并非意味著機器人的領域僅限定在一些財經或體育報道上,未來它將會朝向愈加產業(yè)化、智能化方向前進[5],大數據會不斷革新進步,助力機器人更加注重對產業(yè)或產品進行分析和開發(fā),對行業(yè)行情作出預測,而這些均是目前新聞工作者未曾關注但卻是具有巨大新聞價值和市場潛力的領域。
信息技術發(fā)展到今日的成果是我們從未想象和不敢想象的。對于技術,從最開始的崇拜,到征服,再到今天的靈活使用,我們需要謹慎并抱有懷疑態(tài)度,無論其多么便捷了我們的生活,侵犯隱私權等弊端我們絕不能視而不見。機器人看似比人類聰明,以至于其進軍新聞業(yè)引起了“記者消亡論”等消極言論,但我們要謹記,機器人不是人,它只是冷冰冰的機器,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人類賦予了它技能,然而它并不具備新聞工作者的血和肉。技術的進步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人,因此“寫作機器人”的不斷發(fā)展應是為了更好地為新聞工作者服務,成為其優(yōu)秀的助手,共同為新聞業(yè)的明天創(chuàng)造出一片輝煌。
參考文獻:
[1] 張鋆.“機器人寫手新聞”對傳統(tǒng)新聞生產的影響[J].新媒體與社會,2014(12).
[2] 管瓊.“機器人記者”新聞生產的現狀與趨勢[J].傳媒,2017(2).
[3] 孫瑛.機器人新聞:一種基于大數據的新聞生產模式[J].編輯之友,2016(3).
[4] 劉峣.機器人要搶媒體人飯碗[J].學術雜潭,2015(21).
[5] 孫振虎.機器人新聞的發(fā)展與反思[J].電視研究,2016(6).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