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薈
讀書,還是要正兒八經地讀,讀正兒八經的書?,F在那些隨處可見、時髦泛濫的“勵志文”“雞湯文”讀多了并不能給人營養(yǎng),反而是一種綁架、誤導,無異于“飲鴆止渴”。那些文章的作者本就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可談起成功來,一個個口沫橫飛,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他們對于成功的理解與想象也不過盲人摸象,想當然爾,難得其真髓。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一個特例。所有的成功都非簡單粗暴的拷貝模仿即可得來。我們永遠看到的只是成功的大處明處,而那些不為人知的小處細處,各種力量的交織,機緣的巧合,匯集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強大動力起到決定性作用。置身其中者,只有善于審時度勢相機而動,才能順勢而為勇立潮頭,最終成為強者,獨占鰲頭,也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時也命也”。所以,人不應奢望掌控你不可掌控的東西,而要扎實地把握好可把握的部分,不斷修煉、完善自我。讀書要立足自身,植根于自己的人生與生活,修身養(yǎng)性、充實大腦、強健精神。
讀書,還是選擇紙質書為佳。夜闌更深,一燈如豆,躺在床上,用手觸摸著紙張,神思隨文字飛揚,自然使人有踏實感、儀式感。現在時興的網絡閱讀,內容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真假莫辨,使人眼花繚亂,心浮氣躁,只能算作娛樂消遣看熱鬧,算不得真正的讀書。這樣的碎片化閱讀多了會使人變成“標題黨”,凡事只追噱頭,滿足獵奇心,找點談資,或干脆一目十行草草瀏覽,只知大概。久而久之,凝神靜氣、專注投入、認真仔細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被一點點丟掉,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讀書,要讀認真、嚴肅、深入且有趣的書,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迪、教化、幫助的書。但究竟什么才是這樣的書?沒有統一的答案和標準,各投其好,各取所需罷了。對于書的判斷和選擇最能體現讀書者的眼光、學識、品位與審美。人常說,想要認識一個人,看他所讀的書便可知幾分。的確,一個人長期讀什么樣的書,言行舉止間自然流露散發(fā)出這些書的氣息、氣質。一個人與他所讀的書的關系,就如同他長期的飲食與他身體健康的關系,必然而直接。
讀書是慢功夫,要靜下來,沉下來,還要鉆進去。讀書不是簡單的識文斷字,拘泥于表面,還要進入一種狀態(tài)和境界。讀一本書,仿佛推開一扇門,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或進入一個神秘通道,去探索發(fā)掘未見的至寶。
讀書要如魚兒潛入水,鳥兒飛入密林,渾然忘我,悠游自在。讀自己喜歡的書能使你擺脫眼前世俗生活的困擾煩憂,能使你遠離現實人生的平庸乏味,在作者用文字精心構筑的思想、情感、藝術的世界里神游徜徉。凡事須全神貫注,心無旁念,方得真趣,讀書亦如此。
人在平日不知不覺陷入庸?,嵥樯钪校^腦不免像堆滿亂柴火棒一般,思維混亂,糊里糊涂,渾渾噩噩,惶惶度日。而閱讀與思考能使我們的頭腦活起來,動起來,站立起來。就像把頭腦里的材料集合利用起來,搭建起一座思想的房子,看問題時思維活躍,思路清晰,邏輯謹嚴,層次分明,井然而有序。只有閱讀與思考相輔相成,互為作用,讀書才能真正消化吸收,為己所用,不斷獲益和長進。
一個愛讀書的人離開了閱讀便會陷入一種難言的空虛、痛苦之中,有一種抓不住時間的無力感,任時間白白流逝的罪惡感、恐慌感。在閱讀里能使人感到充實、愉悅,人就像一棵樹,需要不斷汲取養(yǎng)分,才能根深葉茂,無懼風雨侵襲。讀書是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最為有效、可靠、長遠且源源不斷的途徑。
有人說“讀書無用”,那是真正的糊涂,在這世上,“無用之用”,乃為大用。若只將讀書當作掌握某種技能技巧賺取眼前實在利益的工具與捷徑,那是器,是術,是小用,而將讀書矢志不渝當作一個人一輩子修身立德、安身立命的根基,那才是本,是道,是大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