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將“比較”進行到底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有三個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
請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fā),比較上述三個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題意審讀】
在本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中,“任務”集中體現為“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fā),比較上述三個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這自然是沒錯的,但我們往往會忽視綜合思考。就這道題來說,需要哪些綜合性思考呢?
一是語文素養(yǎng)的構成。什么是“素養(yǎng)”?詞典解釋為“平日的修養(yǎng)”。何為“語文素養(yǎng)”?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召集人、修訂組召集人之一的巢宗祺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語文素養(yǎng)”指“學生平時在語文方面的修養(yǎng),包括對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也包括一些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另外還有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等。這些都涵蓋在語文修養(yǎng)的范圍內”。他還著重指出,“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能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yǎng),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作為學生作文(又是限時寫作),可以不作如此專業(yè)性表述,但必須知道什么是“語文”的“素養(yǎng)”,以及語文素養(yǎng)涉及的主要方面。
二是語文素養(yǎng)與提升途徑的關系。兩者表現為結果與路子的關系。語文素養(yǎng)靠日積月累,往往厚積薄發(fā),因此提升素養(yǎng)的快捷途徑是沒有的。在對三個提升途徑的闡釋時,要尊重這一學科規(guī)律。
三是語文素養(yǎng)提升三途徑的“比較”。這是中心“任務”——必須“比較”(具體論述時三條途徑可有詳略之分),如果只寫其中一個,那就違背了最基本的寫作要求?!氨容^”未必就得是比差異、高下、優(yōu)劣,落實這里的“比較”還是可能與可行的:
其一,可比較三個途徑“不同的作用”不妨這樣擬寫分論點:從語文教學的作用來看,課堂有效教學可以培養(yǎng)基本技能,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供方法;從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來看,課外大量閱讀可以實踐課內的方法,還能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打下扎實的基礎;從學習語文的原則來看,課內語文學習要聯(lián)系直接和間接的生活體驗,課外生活實踐也離不開語文,同時更要用好語文。
其二,可就自我語文學習的體驗切入,闡述其中某個途徑更有效,也更有話可說(即“對我來說何者最有效”)。
看似尋常最奇崛
閱讀右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題意審讀】
從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兩個變化,一是分數的變化,二是獎懲的變化,而且后者的變化源于前者。這里的變化即是漫畫的諷刺點,也是立意的方向:
1.分數問題。(1)“考滿分的就被獎勵,考55分的就被懲罰”: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對的。立意①:教育學生(孩子),獎罰不能只看分數。立意②:滿分并不代表完美,分數不及格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不及格。立意③:教育不是只有分數(分數不是衡量教育效果的唯一標準)。(2)“考了滿分就獎勵,退步到98分就被懲罰”: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立意①:對學生(孩子)不要苛求完美。立意②:對于受教育者來說,退步時更需要理解。立意③:教育者不能只關心分數的變化(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分數背后的汗水)。(3)“考了55分就被懲罰,進步到61分就給獎勵”:這樣的做法似乎合理,其實需要細加斟酌。立意①:對于受教育者來說,進步確實需要鼓勵;但聯(lián)系前面的“掌摑”,這里所謂的“欣賞”“鼓勵”實為“唯分數論”的另一種表現。
2.獎罰問題。(1)“獎勵就親吻,懲罰就掌摑”:這樣的做法要慎重乃至規(guī)避。立意①:愛的方式有很多,不能過于簡單化。立意②:懲罰不能簡單粗暴(暴力教育要不得)。立意③:教育者要選擇恰當的教育(獎懲)方式。此外,還可考慮“贊賞子女也要看情況”“學生(孩子)的喜與憂由誰來決定”,等等。
我們應注意,作文要求中有這么一句——“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什么是“寓意”?就是寄托或蘊含的意旨,那么,離開教育話題談其他社會現象,只要符合“寓意”,也是合乎文題要求的。立意①:漫畫中人物的分數變化耐人尋味,與自己比有退步,但與別人比仍是優(yōu)秀的;與自己比有進步,但與別人比仍有明顯差距。這種進步與退步的相對關系,可以超越具體的生活、社會情境,升華到諸如要全面看問題、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等高度;同時,又暗含傳統(tǒng)文化中“盈極必虧”的道理。立意②:由“都是比較惹的禍”,可引申出評價中存在的“簡單化思維”的問題,進而批判現實中的“唯GDP論”,突出評價體系多元化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比如可論及工作考量有一個標準把握的問題,對待復雜的問題,必須謹慎等。對于同一個考評對象,可縱比,看到進步,但也不能作夸大性獎勵,因為兩次考量的內容、標準或有不同,難度系數值或許不對等。立意③:現實生活中的優(yōu)秀者,對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夠盡善盡美;只求合格者,對自己的要求不高,但是依舊希望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鮮明地指向精神領域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①《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記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老腔”已超越其藝術形式本身,成為了一種象征。
請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從老腔的魅力說開去,不要局限于陳忠實散文的內容,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②書簽,與書相伴,形式多樣。設想你有這樣一枚神奇的書簽:它能與你交流,還能助你實現讀書的愿望……你與它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
請展開想象,以“神奇的書簽”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表現愛讀書、讀好書的主題;有細節(jié),有描寫。
【題意審讀】
兩道大作文均為命題作文,前一題“‘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規(guī)定寫議論文,其指向明確,要求由果推因(“何以”是題眼),探求像“老腔”這樣的民間藝術、文化遺產令人震撼的緣由。這道題最大的難點在于確定觀點——它要求學生對像“老腔”這樣的民間藝術有所了解,還要有自己的感悟與思考。可以確定如下觀點:“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淀讓民間藝術絕美絕佳”“土氣的外表下面往往是扎根大地的深厚神韻”“歷經歷史的淘洗,跨越時空,古老的民間藝術留下的是精粹”“越是自然、越是純凈的原生態(tài)藝術,越是動人心魂”“藝術的內涵往往重于形式”“民族文化里,埋藏著我們精神的深度眷戀”。
后一題“神奇的書簽”限定寫記敘文,必須“表現愛讀書、讀好書的主題”,而且要“有細節(jié),有描寫”——主題與手法都規(guī)定好了。不過本文題依然有較大的開放空間——最緊要的自然在凸顯“神奇”二字;要寫出“神奇”,聯(lián)想與想象不可或缺。理想的構思是讓書簽“活”起來、“動”起來、“神”起來,讓它牽引著“書癡”從今越古,漂洋過海,甄別優(yōu)劣,與東方圣賢對話,與西方巨擘悟面,從交談、感受與領悟中體會書本世界的美好。具體可考慮談“神奇的書簽”幫助我們一目十行,幫助我們更內在地登上書中的精神高地,幫助我們改變書中重要的情節(jié),幫助我們與遙遠的作者展開豐富的對話,幫助我們續(xù)寫那些未竟的名著,等等。
秀出e時代的“青春閱讀”
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60分)
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寬廣無垠的網絡空間中汲取知識;你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悅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繼續(xù)手捧傳統(tǒng)的紙質書本,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圣今賢對話的樂趣……
當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開闊,個性鮮明,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題意審讀】
“閱讀”這一話題對高中生來說并不陌生,前些年高考作文也多有涉及(如2006年全國乙卷、2010年全國乙卷分別考查了“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xù)走低與網上閱讀率迅速增長”“淺閱讀與深閱讀”),但今年天津卷圍繞“閱讀方式”設題,引導學生反觀自身的閱讀行為,頗具匠心。綜合來看,這道文題可概括為“一個核心”“兩層限制”。
“一個核心”,就是必須寫有關“閱讀方式”的“體驗和思考”。就這方面,作文材料提及三種方式:手機、電腦閱讀;多媒體閱讀;紙質閱讀。省略號表明還有其他閱讀方式(例如碎片化閱讀)。這眾多閱讀方式,概括起來不外兩種,一是傳統(tǒng)紙質閱讀,二是現代新媒體閱讀(或稱數字閱讀)。兩種閱讀各自適合不同的內容,其區(qū)別主要在于:紙質閱讀是敘述性的,新媒體閱讀是讀者尋找所需答案;紙質讀物有一種親切感,更易于反復讀甚至可以做批注,閱讀時很少受到干擾,讀者更易進入內容深處,與作者展開精神對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書香”),而數字讀物儲存量大,占用空間少,可以把大量資料聚合在一起,瀏覽非常便捷,且有音頻和視頻助力閱讀;紙質讀物更能提高個人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對文化的傳承,數字讀物則更環(huán)保,內容更新速度和傳播速度也更快。
“兩層限定”:一是“青春”閱讀,一是“我的閱讀”?!扒啻洪喿x”,這是在閱讀方式的體驗上增添了思想性要求:“青春閱讀”顯然指蓬勃向上的閱讀,要求我們“好讀書、讀好書”,積淀語文素養(yǎng),打好精神文化基礎,提升思想境界;“青春閱讀”又必然是充滿時代色彩與活力的閱讀,有著青年人的朝氣與夢想,有著青年人的創(chuàng)造與個性。再就“我”而言,這是對“青春閱讀”又一限定,一方面要求我們不是泛泛而談,另一方面要求考生“以手寫我心”;前者要求具體,后者要求真切——“我的青春閱讀”,意味著相關“體驗”是鮮活而靈動的,相關“思考”是獨到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