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紀
驛站
西北名剎拉卜楞寺
——甘南草原上的“金色宮殿”
楊紀
在人們印象中,所謂的大寺廟,也就是建筑面積巨大的一座單體建筑??蓙淼角宕螒c皇帝御賜金字紅匾的甘南拉卜楞寺,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可以是一座小城鎮(zhèn)般。整個寺院建筑群宏偉壯麗,金碧輝煌,氣勢磅礴。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一千零一夜》中的神秘世界!堪稱世界藏傳佛教文化藝術(shù)寶庫!
來到距離甘肅夏河縣城十多里路的??撇菰?,一下子就強烈感受到了綠色大草原的氣勢,博大、開闊、起伏、連綿。
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拉卜楞寺。它位于夏河縣拉卜楞鎮(zhèn)西面的一個臺地上,坐北朝南,依山臨水。大老遠就能看到,金色的屋頂在太陽照射下顯得金碧輝煌。
經(jīng)考證,拉卜楞地區(qū)早在周代,就是羌人的活動之地,魏晉南北朝時屬吐谷渾、黨項、羌人的游牧區(qū)。隋末唐初,吐蕃勢力向東擴張,該地遂為藏族占據(jù)。這次占據(jù),不僅促進了當?shù)厍甲迮c吐蕃的融合,也密切了吐蕃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滿清時期,今天的拉卜楞寺一帶,系蒙古和碩特部察罕丹津親王的家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一世嘉木樣協(xié)貝多吉大師,應(yīng)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察罕丹津親王的邀請,從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師于當年夏天帶弟子來到這龍鳳呈祥的寶地,看見這里山川靈秀、瑞云繚繞,是個建寺的理想所在。即開始在這里興建拉卜楞寺院。
記得當年看《天下無賊》,劇中劉若英叩拜的寺廟,劉德華走過的轉(zhuǎn)經(jīng)長廊,李冰冰混跡的朝拜人群,還有傻根修繕的藏式建筑,拿起糖果嬉笑著跑開的孩子們,一切的一切都讓我著迷,當時就想,我要去西藏。后來在百度搜索拉卜楞寺的時候才驚奇的發(fā)現(xiàn),原來《天下無賊》的拍攝地不是在西藏,而是在甘南,那個取景地,就叫“拉卜楞寺”。
記得《天下無賊》里,劉若英在俯瞰拉卜楞寺的時候,看到了閃閃的佛光,于是去寺中虔誠的叩拜,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我相信,這里一定有神靈的所在。后來越深入地了解,才越知道這座寺廟的偉大之處,在藏語里“拉卜楞”意為“僧侶的宮殿”,它與拉薩三大寺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后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青海西寧的塔爾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
全寺方圓2.5公里,這座雄踞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廟宇,也是安多藏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1982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拉卜楞寺作為名剎,經(jīng)歷代住持嘉木祥活佛和廣大僧眾300多年間的開發(fā)與完善,其規(guī)模之大,法事之盛,已遠為藏傳佛教其他寺廟所不及,現(xiàn)已成為包括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八大教區(qū)的大型寺院,其影響已遠至甘、青、川、新疆、內(nèi)蒙及東北等遼闊地域,是中國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之一,地位尊榮。朝圣者終年不斷,寺內(nèi)僧眾多達4000余人。
據(jù)導(dǎo)游介紹,占地86萬平米的拉卜楞寺,共有主要殿堂90多座,還有印經(jīng)院、講經(jīng)壇、佛塔等具有藏族特色的眾多建筑。其形制以藏式建筑為主,也兼采中原營造之細節(jié),飛檐麗閣,累棟聯(lián)甍,施朱描綠,氣勢磅礴。所有經(jīng)堂、佛殿的內(nèi)外墻壁,均飾有佛教壁畫,更有鳩工精美的柱套和繡像。
六大學院均由經(jīng)堂(正殿)和后殿組合而成,經(jīng)堂多為二層,寬闊軒敞,可供僧侶集體誦經(jīng);后殿深宏,供有大型佛像。規(guī)模最大的聞思學院占地約5000平米,可供4500名僧人同時跪拜禱頌。
供奉釋教主佛的殿堂,是各位活佛念經(jīng)和僧俗信眾的朝拜之所,高達五、六、七層不等。全寺所有的梵宇名藍,均用當?shù)厥⒛?、土、茴麻為建筑材料。建筑的外壁,多用大小均勻的青灰色石英巖砌成,光滑素潔,穩(wěn)重協(xié)調(diào)。殿內(nèi)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精雕細鏤,四壁繪有不少佛教故事并嵌以像龕、書架。
每座廟堂依其功能和等級不同,分別涂成紅、黃、白等顏色,陽臺、房檐均掛有彩色法帳。大中型建筑的頂部及四角均置有銅質(zhì)鎏金法輪,寶瓶、金頂與獅吼等圣物。部分殿宇還加蓋歇山重檐屋頂,上覆熠熠生輝的銅瓦或琉璃瓦,一經(jīng)陽光照射,整個建筑更是熠熠生輝,極富動感!
特別是主體建筑中的壽禧寺、壽安寺、釋加牟尼殿及藏經(jīng)樓等,均為重檐廡殿設(shè)計,上裝寶瓶、法輪、祥麟和獬豸,金光燦爛,色彩斑斕。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一千零一夜》中的神秘世界,首先便感到一種金鼓玉磬的莊嚴。
整個拉卜楞寺在整體設(shè)計、建筑工藝、藝術(shù)風格諸方面,都表現(xiàn)出極高的水平。同時,這里還擁有世界最長的轉(zhuǎn)經(jīng)長廊,有1700多個轉(zhuǎn)經(jīng)筒,長達數(shù)里。
更有趣的是,細心的人會在這個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里發(fā)現(xiàn),在中軸線上的最高位置,有座大佛殿的樣式和風格卻非常別樣,卓而不群。不錯,這座叫大金瓦寺的佛殿的確來歷不凡,自它誕生以來,就一直謎霧重重,少有人知其身世和內(nèi)中的諸多奧秘。
大金瓦寺是通俗的叫法,因殿頂覆有巨大的金瓦而名,它又叫彌勒佛殿、壽僖寺。稱彌勒佛殿,是因為里面供奉著一尊巨大的彌勒金佛;壽禧寺,是清代嘉慶皇帝御賜給這座佛堂的名稱,現(xiàn)在大殿的正中門楣上,仍懸掛著用漢、藏、滿、蒙4種文字書寫的“壽僖寺”金字紅匾,字跡端莊大方,雍容華貴。大金瓦寺建在拉卜楞寺聞思學院西北不遠處,在拉卜楞寺所有的建筑中它所居的位置最高,而且在全寺的中軸線上,比較顯眼和特殊。
大金瓦寺坐北向南,殿高近30米,外觀為5層加頂?shù)顦怯钍浇ㄖ?,暗棕色“便瑪”墻帶和絳紅色主殿墻,使大佛殿顯得十分莊嚴雄偉。5層以上加建有宮殿式方亭,四角飛檐雕棟,頂部用金筒瓦覆頂,金光燦燦。屋脊上所裝飾的那些銅獅、銅龍、銅寶瓶、銅如意和銅法輪等裝飾法器,也全是鎏金的!
舉目上望,在晴空朗日的高原陽光照射下的佛殿,熠熠生輝,氣象非凡。據(jù)拉卜楞寺72歲的才讓高僧介紹,大金瓦寺兼有尼泊爾佛殿風格,在整個拉卜楞寺的所有建筑中獨具一格。而殿頂?shù)倪@些金瓦每塊的價值相當于60頭肥羊!
進入大金瓦寺院內(nèi),有石砌甬道通向佛殿前廊。進入大殿,可見內(nèi)部兩側(cè)縱深各5間,正中大殿堂內(nèi)供奉著高達8米的大彌勒金佛。大佛通體鎏金,造型端莊,氣度嫻雅,寬額高鼻,濃眉薄唇,顯得堅定而有智慧。這座彌勒大佛,在藏區(qū)寺院的多座彌勒大佛中獨具特色,據(jù)稱富有尼泊爾異域風格,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彌勒佛兩側(cè)供著高達5米的銅質(zhì)鎏金八大菩薩像。殿內(nèi)還藏有用純金汁寫成的《甘珠爾》大藏經(jīng)?!陡手闋枴肥窍∈勒鋵?,共220卷,數(shù)百萬字,記錄了古中亞各地天文、文學、工藝、佛學等珍貴資料,慕名而來膜拜的香客常年絡(luò)繹不絕,神圣之至。
是誰創(chuàng)造了大金瓦寺建筑奇跡,還有那8米高彌勒大金佛的塑造?據(jù)專家們調(diào)查,它們出自嘉木樣二世從尼泊爾邀請來的3位工匠之手。他們來到拉卜楞寺之后,把工場設(shè)在寺東南大夏河畔。大殿奠基開工,煉銅鑄件工藝也同時點火開爐。工匠們按照帶來的圖紙一邊建殿,一邊做模、化銅,一塊一塊地澆鑄佛體的分解銅板,以及殿頂?shù)你~質(zhì)獅、龍、寶瓶、如意、法輪和銅瓦,歷時兩年。
鑄造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關(guān)鍵的鎏金。他們把金子溶解在水銀里,再涂刷在銅件的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然后再用瑪瑙精心軋光。如此重復(fù)三四遍,又用了一年時間,終于全部完成。在同時開工3年建成的彌勒佛殿里,他們同時如期出色地組裝完成了8米高的大彌勒佛塑像和殿頂所有鎏金瓦和裝飾物。
彌勒佛殿的修建和彌勒佛像的鑄造,總共耗資達5萬兩白銀。大彌勒佛以跏跌式鎏金銅像塑成,和佛殿一樣具有濃郁的尼泊爾風格。整個建筑完成后轟動一時,3位尼泊爾工匠高超的技藝備受稱贊。這是拉卜楞寺第一座由外國人負責施工并鑄造佛像的大佛殿,且位于拉卜楞寺的中區(qū)和最高處,海拔3100米,在眾多佛殿中卓然而立,地位顯赫。自建成以來220年,這座大佛殿香火鼎盛,也成為中尼兩國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的象征。
佛殿和彌勒佛像建成后,3位尼泊爾工匠收拾行囊準備回國去,嘉木樣二世及寺院的僧眾們卻熱情挽留,希望他們永遠留在拉卜楞生活。3位尼泊爾工匠終于答應(yīng)了嘉木樣的挽留,定居下來。之后,他們在當?shù)厝⑵奚臃毖芎蟠?,在拉卜楞留下了一個尼泊爾人部落,當?shù)厝朔Q其為“瓦吾倉”。
同時,他們繼續(xù)為拉卜楞寺服務(wù),建殿鑄佛,奉獻技藝。據(jù)《貢唐寶塔志》記載,公元1802年(清嘉慶7年),拉卜楞寺在建那座著名的貢唐寶塔時,這3位尼泊爾金匠又鑄造了阿彌陀佛等不可悉數(shù)的鎏金佛塑,沒有再收分文報酬。而且,尼泊爾王國還專為這座寶塔的開光,贈送了一對稀世珍寶制作的門環(huán)作為禮品,成為中尼友好的象征。
拉卜楞寺的什襲珍藏,以數(shù)量之多和品位之高聞名于世。聽導(dǎo)游講,全寺僅8~12米高的巨型佛像就有16尊,2~8米的佛像有260余尊,而小于兩米的佛像則多達29000余尊,最矮的高僅一寸,且多為銅質(zhì)鎏金或檀香木所雕。這眾多的造像和工藝品,分別來自西藏、內(nèi)蒙及印度、尼泊爾等國。有的佛像還是由印度、伊朗、孟加拉等國的能工巧匠專程到拉卜楞寺建造的。
如那尊出自尼泊爾工匠之手的鎏金彌勒大佛,雖已逾200年,仍金光閃閃,雖舊猶新;特別是供奉在聞思學院靈塔殿內(nèi),那尊被稱為“智哇當那哇”的干化遺體,據(jù)說在被人請出時,仍自然安祥,趺座不倒。該遺體未經(jīng)任何防腐處理,卻坐姿完好地保存至今。
歷代寺主嘉木祥大師的舍利寶塔也均由金、銀、銅造就,上嵌金剛石、海珠、珊瑚、翡翠等稀世珍寶,僅嘉木祥五世的靈塔就用銀14000兩,赤金250兩。此外,還有數(shù)以萬計精美的壁畫、綢緞繡品、經(jīng)幢、玉雕等佛教藝術(shù)品和滿清各代帝王頒賜的金敕、印鑒、匾額、千佛樹、犀牛角、象牙等各類寶藏。
除了眾多寶藏,因歷史原因藏族同胞數(shù)千年來的文化積累也大都匯聚在寺廟。而拉卜楞寺的藏書,其數(shù)量和種類之多,在全國寺廟中不僅首屈一指,且涵蓋了歷史、宗教、醫(yī)藥、工藝、天文、傳記、農(nóng)牧、民歌等各種類別。
寺內(nèi),僅藏文經(jīng)卷就有65000余部。其中用金汁、銀汁、珊瑚、松耳石、珍珠、硨磲6種粉汁書寫的梵文經(jīng)──《金剛經(jīng)》,用黃絲絨在黑緞上織成的《善為經(jīng)》,以及第一世嘉木祥用金汁親筆書寫的《賢劫經(jīng)》等都價值連城。這些藏書不僅為研究藏族社會的政治、歷史、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有關(guān)專家說,拉卜楞寺所藏文化典籍及經(jīng)板,不僅是藏傳佛教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
光陰荏苒,從1709年至今300多年過去,而拉卜楞寺,今天卻仍香火鼎盛,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