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馬丁·蓋爾歸來》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的代表作,書中講述了16世紀法國農(nóng)村一個假冒她人丈夫的騙子最終受到法庭懲罰的故事。該書被譽為“后現(xiàn)代史學”和微觀史學早期的三部典范之作之一。本文梳理了學術界對該書的不同解讀,對作者和書本的內(nèi)容作了簡單的介紹,也概括總結(jié)了該書的特色,并就自己的讀后心得作一下交流。
關鍵詞:馬丁·蓋爾 娜塔莉 微觀史
中圖分類號:I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07-02
一、文獻綜述
《馬丁·蓋爾歸來》作為“后現(xiàn)代史學”和微觀史學早期的三部典范之作之一,引起史學界的極大關注,學者從不同的側(cè)面對該書進行了解讀。李新亮在“歷史想象和文學虛構——讀《馬丁·蓋爾歸來》”一文中比較了歷史想象和文學虛構的區(qū)別;張強在“性別表演視域下歷史的重構——《馬丁·蓋爾歸來》中女性身份的重塑”中探討了在父權制度和性別等級制度下,女性身份也可以重塑;陳兵在“微觀史特征淺析——以《馬丁·蓋爾歸來》中貝特朗為例”分析了微觀史的特點。此外還有紀燕玲的“初觸微觀史讀《馬丁·蓋爾歸來》有感”、呂文江的“真假馬丁——《馬丁·蓋爾的歸來》讀后”等一系列文章。他們著眼點不同,對《馬丁·蓋爾歸來》作了不同角度的解讀。
二、作者簡介
作者戴維斯1928年出生于美國底特律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父母祖籍均為東歐的猶太人。她先后在女子大學史密斯學院、拉德克拉夫?qū)W院和密歇根大學學習,最終于1959年獲博士學位。在布朗大學工作了4年后,1963年,她跟隨丈夫前往多倫多大學任教,先后在政治經(jīng)濟系和歷史系工作,至1971年離開,被聘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在1977年離開伯克利之前,戴維斯接觸到讓·德克拉斯法官的著作,這本書激起了她濃厚的興趣,由此,她先是作為顧問參與了《馬丁·蓋爾歸來》電影的制作,然后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寫了同名著作,1982年推出了法文版,1983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刊行了英文版,中文譯本于 2009 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次出版。
戴維斯一生著作等身,先是在歐美核心史學刊物上發(fā)表了一系列頗有分量的社會文化史論文,這些論文奠定了她作為社會文化史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后是寫就了一系列著作:《檔案中的虛構》《邊緣女人》與《16世紀法國的禮物》等,她還與法國年鑒派女史家阿勒特·法日主編了多卷本的《婦女史》的第三卷《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的吊詭》。2006年,她以望八高齡出版了《騙子游歷記》一書。她早期從事社會史研究,接著轉(zhuǎn)向人類學影響較為明顯的社會文化史,后期則在歷史編纂學上,進行了民族志、微觀史學、歷史敘事等幾個方面的實踐,《馬丁·蓋爾歸來》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著作。她的主要著作被翻譯成法、德、葡、意、日等多種文字,她的名聲超出了英語和法語世界,成為擁有國際聲譽的學者。
三、內(nèi)容簡介
本書圍繞一個16世紀法國農(nóng)村假冒他人丈夫的騙子最終受到法庭懲罰的故事展開。在16世紀40年代的朗格多克,一個富裕的農(nóng)民拋妻別子,舍下家業(yè),一去多年,杳無音信。后來他回家了——或者說人人都以為他回來了——然而,在三四年美滿的婚姻生活后,妻子卻說她被一個冒名頂替的騙子給蒙騙了,于是將他送上了審判席。到最后一刻,就在那位男人幾乎讓法庭相信他就是馬丁·蓋爾時,真正的馬丁·蓋爾出現(xiàn)了。書中除了前言、導論、尾聲之外共有十二章。我認為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內(nèi)容。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內(nèi)容。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八章的內(nèi)容。第四部分包括第九章的內(nèi)容。最后一部分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二章的內(nèi)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記敘了達蓋爾一家從亨戴的巴斯克鄉(xiāng)村搬到了阿爾蒂加,并與當?shù)馗挥械牡铝_爾斯家聯(lián)姻的故事。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敘述了故事中三個主人公馬丁·蓋爾、貝特朗·德羅爾斯和阿諾·迪蒂爾的成長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八章,成功扮演了馬丁·蓋爾的迪蒂爾因與叔叔皮埃爾的糾紛身份暴露,被送上審判席,是本書故事的高潮部分。
第四部分包括第九章,真的馬丁·蓋爾歸來,迪蒂爾接受應有的懲罰,至此,故事結(jié)束。
最后一部分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二章,作者分析這個故事的來源,包括讓·德科拉斯的《難忘的判決》、紀堯姆·勒敘厄爾的《圖盧茲冒牌馬丁的奇妙的故事》和米歇爾·德·蒙田的《論瘸子》以及與此相關的時代背景。
四、本書特色
《馬丁·蓋爾歸來》與意大利史學家金茲伯格的《奶酪與蛆蟲》和法國史學家勒華拉杜里的《蒙塔尤》一起被稱為西方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典范。它何以能獲得如此高的地位?研讀完本書后,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就是該書的魅力所在。
(一)史料運用
作者娜塔莉是20世紀的美國人,書中所寫故事發(fā)生在16世紀的法國鄉(xiāng)村,作者的史料來源主要是曾經(jīng)審理此案的法官讓·德科拉斯的《難忘的判決》和紀堯姆·勒敘厄爾的《離奇的故事》,并參考了曾經(jīng)旁聽過案件審理的文人米歇爾·德·蒙田的文章,這是間接的二手資料。此外,因為研究對象早已離開人世,田野考察沒有辦法進行,作者根據(jù)具體的時空背景和史料中的蛛絲馬跡,去推斷其可能性,盡量從本地或附近村子的資料中找出線索,如別人的婚書是如何寫的?當?shù)氐哪贻p人是如何對待開花不結(jié)果的婚姻的?例如書中作者推斷達蓋爾一家搬家的原因,依據(jù)的就是16世紀二三十年代巴斯克鄉(xiāng)村長期受戰(zhàn)爭威脅、在1524年又瘟疫橫行和當?shù)厝说男愿裉卣?。作者將零碎的史料進行拼接并加入自己的歷史想象為我們重構了一個真實、生動的歷史故事。
(二)語言風格
作者娜塔莉采用第三人稱的視角,敘事直觀、生動,以旁觀者的身份向讀者講述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同時行文中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也得益于作者加入的想象。例如:“……他配著劍,穿著西班牙一個最有權勢的家族的制服,穿梭于這座擁擠的城市。他是否曾為那個他離開的村子有過一絲悔意?或者,是否曾將他的往事告訴懺悔神父呢?”在書中作者配了大量的插圖,這為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故事本身提供了幫助。此外,作者用詞嚴謹,在不確定的事情的敘述上用了大量的“也許”“應該”“可能”等詞匯,如:“他可能從未想過,這會讓他犯下嚴重的叛國罪”。作者一改以往歷史作品的枯燥乏味,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思路。
(三)敘事手法
作者娜塔莉在書中采用文學的敘事方式,融史料于故事之中,對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動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采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從一個普通人離奇的故事出發(fā),由特殊到一般揭示出歷史的普遍性,我們可以窺見16世紀的法國鄉(xiāng)村下層農(nóng)民的生活面貌,包括他們的家庭生活、婚姻狀況、風俗習慣和土地制度等。此外,作者采用多條線索相結(jié)合的敘事方法,包括馬丁·蓋爾的故事本身、法官講述的馬丁·蓋爾和讀者對馬丁·蓋爾故事的反饋。其中,故事中又包括了多個敘事線條,有達蓋爾家的遷徙史和貝特朗的成長史等。
(四)人物塑造
作者娜塔莉在故事中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其中著墨最多的就是女主角貝特朗·德羅爾斯,從她生活在鄉(xiāng)村中的富裕家庭講起,到獨立的性格特征的刻畫,再到對待真假馬丁的行事態(tài)度上,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巧妙的在男權社會中周旋的女性形象。表面上看她亦步亦趨,恪守婦道,但作者頻繁地給出暗示,如果沒有貝特朗的配合,迪蒂爾不太可能成功扮演馬丁,她懂得如何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社會規(guī)范進行協(xié)商,以此獲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分析貝特朗的行為時還結(jié)合了當時的新教背景,在作者看來貝特朗是一個在男權社會中敢于抗爭的,且具有獨立人格的富有智慧的男女性別秩序的挑戰(zhàn)者。除了對貝特朗的塑造外,作者也生動地刻畫出了馬丁·蓋爾自卑、怯弱、不負責任的形象和阿諾·迪蒂爾聰明、虛偽、但又對貝特朗真心呵護的形象。
(五)史學價值
作者戴維斯的微觀史學精神體現(xiàn)在整個故事中,從故事一開始馬丁·蓋爾的離家出走到阿諾·迪蒂爾的冒名頂替再到整個事情真相被披露,我們可以從書中每個人物身上看到16世紀法國鄉(xiāng)村社會中家庭內(nèi)部之間的關系和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正是微觀史學從小人物命運背后去揭示歷史大事件的做法。其次,這個傳奇性的故事能夠長久流傳,不只是因為故事表面有趣,更在于作者在故事的敘述中運用了歷史想象。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歷史不是一連串的事實,是歷史學家對真實的追求。我們知道歷史的本質(zhì)是基于真實的記錄,其次才是如何記錄,如果不能保證完全真實,我們就要做到盡可能“真實”地闡釋歷史,而作者戴維斯就是在遵循歷史本體性的基礎上,發(fā)揮歷史想象來完成的這一著作。
五、結(jié)語
《馬丁·蓋爾歸來》一書是作者在參與制作了同名電影后深感電影的不足,不能夠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后寫出的歷史著作,對比同名的影片,雖然也生動地展現(xiàn)了16世紀法國鄉(xiāng)村的社會生活的畫面,但在一些事件的背后所的歷史大背景是影片中所忽略掉的,例如馬丁·蓋爾出走的原因、阿諾·迪蒂爾能夠以假亂真的原因、阿爾蒂加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等?!恶R丁·蓋爾歸來》一書作為微觀史研究的代表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一個碌碌無為的小人物馬丁·蓋爾的故事,反映出16世紀法國鄉(xiāng)村農(nóng)民生活的面貌,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為我們研究微觀史開辟了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美)娜塔莉·澤蒙·戴維斯.馬丁·蓋爾歸來[M].劉永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紀燕玲.初觸微觀史——讀《馬丁·蓋爾歸來》有感[J].文史博覽(理論),2014.
[3]李新亮.歷史想象和文學虛構——讀《馬丁·蓋爾歸來》[J].前沿,2003(8).
[4]李星星,李琰容.《馬丁·蓋爾歸來》中女性主義解讀[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6(18).
[5]張強.性別表演視域下歷史的重構——《馬丁·蓋爾歸來》中女性身份的重塑[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9(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