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邁爾是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攝影師。她終生以保姆為業(yè),直至逝世后,作品才因偶然的機遇而被發(fā)現(xiàn),由此她從美國傳遍世界各地。這可能是攝影史上最特別的個案。她之所以廣為人知,源于其雙重身份之間的巨大反差:身世成謎的保姆與隱士般的藝術(shù)家。她拍攝的影像,在她生前大多是未經(jīng)顯影的,就如她的心路歷程一樣,被隱匿于暗盒之中。
攝影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傳播,而薇薇安·邁爾卻將其畢生拍攝的影像隱匿于皮箱之中秘而不宣,這在很多方面都顛覆了人們對于攝影的傳統(tǒng)認知?;蛟S薇薇安·邁爾的人生才是她最高層面的作品。如果我們把她看作一位空前絕后的藝術(shù)家,把她畢生致力于裝扮另一特定社會角色的行為,看作是對權(quán)力化及體制化了的社會價值的一種反諷,那么她的這些遺世而獨立的照片,也只是她整個人生大作品的一個楔子而已。
尋找薇薇安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年2月1日~2009年4月21日),美國業(yè)余街頭攝影師, 生前她的作品并不為人所知,直到她被一個當?shù)氐臍v史學家,約翰·馬魯夫在2007年發(fā)現(xiàn)。此后她的攝影作品被廣泛引用和研究,并獲得一致首肯。她的故事被刊登在世界各地的各大報紙上。2010年,她的攝影作品在芝加哥現(xiàn)代藝術(shù)中心MOMA展出。
薇薇安是個謎,就像她拍攝的對象也是謎那樣。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和明察暗訪,從訃告中收集線索,與民政事務(wù)總署和她服務(wù)過的家庭接觸,約翰·馬魯夫順藤摸瓜,成功地將薇薇安的零散事跡拼湊成了她傳奇般的人生并公開發(fā)表。有些表述看起來互相矛盾,有些卻又鏗鏘有力。即使還有許多待解謎團,但并不妨礙我們在時光長廊中探尋薇薇安留下的人生軌跡,也并不妨礙讓我們通過她的眼睛,一窺美國大都會在20世紀中葉的風貌。
薇薇安祖籍法國,1926年生于紐約,年少跟隨母親居住在法國,1951年返回紐約。5年后,她搬到了芝加哥,是這個城市眾多保姆中的平凡一員,并且當了近40年的保姆。1959~1960年,薇薇安去了洛杉磯、美國西南部、菲律賓馬尼拉、泰國曼谷、埃及、意大利和中國北京。
帶著法國口音的她在芝加哥既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她開始拍攝城市的街頭。約翰·馬魯夫猜測,薇薇安在平時的休息日里,常會帶著她的祿來雙反相機在大小街道上漫游,隨時拍攝那些環(huán)繞在她身邊的生活瞬間。她所服務(wù)過的家庭說她“很隱秘地”去拍,并沒有與他人分享過她的照片,也一直沒有將自己的照片沖印出來,如果她沖印了一些,那么馬魯夫也不會買到這么多完整的底片。
2009年4月21日,薇薇安在一家療養(yǎng)院去世,去世前身邊并沒有親人。幫她在報上刊登訃文的應(yīng)該是3個她當保姆時照顧過的小孩??梢哉f,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一個個陌生的家庭和街頭。
根據(jù)一家她常去買膠卷的相機店主的說法,雖然她說話坦率,卻讓人有距離感,她非常喜愛歐洲電影,卻對美國片不屑一顧。從薇薇安的自拍像中,可以看出她的自傲與自信,她從未對著鏡頭做忸怩或親昵之態(tài),總像一個旁觀者那樣拍攝自己。大部分時間她穿一件男士夾克、男式皮鞋,戴一頂大帽子,不停地拍照。人們推測她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女權(quán)主義者、電影評論家。電影是她的最愛。
“她是一個孤獨的人,死時沒有孩子或家庭或愛情”“她用她的相機,讓窮人發(fā)聲。為此,她研究許多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她的影像顯示出她看到真理在她身邊?!奔s翰·馬魯夫這樣分析。
她的出現(xiàn),改寫了攝影史
不管懷著何種感情認識薇薇安、認識她作品的人,都沒有吝嗇他們的溢美之詞,有人更是稱:她的出現(xiàn),改寫了攝影史。
薇薇安生而逢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物質(zhì)追求空前繁盛,經(jīng)濟繁華背后的社會氛圍卻令人窒息,溫情與自由情懷是其中隱蔽的伏線。薇薇安的影像成為一面千棱鏡,讓人重新審視半個世紀前的美國,因了她的影像無所不包。
薇薇安巧妙地從街頭構(gòu)架著整個城市,無論是我們看到的芝加哥還是紐約;擁擠的街道小巷,夫婦懷抱著的沉睡的兒童,沉寂的夜色中身著白色禮服裙的一個年輕的背影,在城市街頭中騎馬信步的男人,在電車上睡著的一對相互依靠相濡以沫的夫妻,手持雨傘叼著煙斗走過的行人,街頭藝人,甚至櫥窗里透出的一雙男人的腳……薇薇安一生的黑白和彩色照片成千上萬,被鎖在一個廢棄的存儲間,只透露她去世前的時代風云、城市表情和眾生百態(tài)。
馬魯夫感嘆:一個多年的保姆,自己沒有孩子,卻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的美景和家庭生活的復雜性。她的作品表現(xiàn)出對家庭生活以及“家”的概念的探索。有時她的照片會營造田園詩般的美好,有時又會生出困擾——如龍卷風過境后的凌亂街頭或被催毀的房屋。
薇薇安的作品受到各界好評,諸如英國廣播公司的網(wǎng)站、《紐約時報》、《芝加哥》雜志、“芝加哥今晚”節(jié)目(Chicago Tonight)等?!都~約時報》在一篇報道里說:很明顯地,一位更加杰出的美國街頭攝影師被發(fā)掘出來了;并贊美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讓這座城市擁有其爵士風味的矛盾瞬間”,認為薇薇安是與“哈里·卡拉漢(Harry Callahan)比肩的攝影大師”?!丢毩蟆穭t認為,薇薇安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國人邊上的人:孩子、黑人女仆、商店門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為薇薇安舉辦攝影展的芝加哥文化中心館長贊譽她的作品“猶如一部攝影史書”。
也有人在為薇薇安感嘆:看著這些被埋沒半個世紀的精彩照片,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和幾近一流的構(gòu)圖,不得不為其在生前從未發(fā)表而感到遺憾。難以想象,薇薇安在堅持拍攝的同時,享受或是忍受著多深的孤獨。
有人這樣說:近來攝影界最大的發(fā)現(xiàn),應(yīng)該是馬魯夫替薇薇安架設(shè)的博客。網(wǎng)上越來越多的追捧,大多歸于馬魯夫不遺余力地推廣,“即使在藝術(shù)的世界里,有時需要兩個巴掌來拍響”。芝加哥藝術(shù)學院前院長、街頭攝影的專家科林·維斯特貝克不否認薇薇安是一個有趣的案例,“但是當你考慮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攝影水平,她并不突出。薇薇安的照片缺乏尖銳的諷刺和機智。”然而,持相反觀點的人還是多數(shù):她拍得真的不像是業(yè)余的,嚴謹?shù)囊涣鳂?gòu)圖加上有趣的畫面鋪排;照片的珍貴性讓人們能夠重溫幾十年前的街景和人物,還有他們的生活。
因為更多的底片還沒有被沖洗出來,所以薇薇安的博客仍有源源不絕的照片可以持續(xù)更新,很多人都在表示還要再回頭看看這些被時光淹沒的街頭百態(tài)。羅伯特·弗蘭克說過:“希望人們看我照片的時候,感覺就像讀了一行詩,想讀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