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汪道昆,明代文學家、著名戲曲家、抗倭名將。在明代嘉靖至萬歷時期文壇,汪道昆作為徽州地區(qū)名聞遐邇的文人學士,他甚至被人視為與當時的后七子領(lǐng)袖李攀龍、王世貞并駕齊驅(qū)而主持壇坫的一名文界主將。他在軍事方面頗有才能,與抗倭名將戚繼光為知交,在文學方面聲名遠揚朝鮮。
關(guān)鍵詞:汪道昆 朝鮮 影響
汪道昆(1525-1593),一名守昆,明代文學家、著名戲曲家、抗倭名將。初字玉卿,改字伯玉,號高陽生,別署南溟、南明、太函氏等。歙縣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舉人,次年與張居正、王世貞同科成進士,就任義烏縣縣令。嘉靖四十年(1561),升福建按察副使,備兵福寧;兩年后升按察司使,與戚繼光主持福建抗倭之事。有《太函集》一百二十卷,刻于萬歷十九年(1591),詩為十四卷。不在“七子”之列,卻成為與李攀龍、王世貞鼎足而三的大家,李維楨以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汪道昆為明中葉以來詩壇“四宗”?譹?訛。聲名遠揚朝鮮?譺?訛。
一、軍事聲名的傳播
明初朱元璋宣布把朝鮮、日本、安南、真臘、蘇門答臘……列為“不征之國”。準許它們來中國朝貢,但這種合法的官方貿(mào)易,受到明王朝的嚴格限制。從時間上來說,貢期最短的為兩年一貢,較長的有六年。通過朝貢,朝鮮與明朝文士有交往。
但還有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之間的交流。明臣至朝鮮,則主要是通過文臣連續(xù)出使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得以實現(xiàn)的。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前,朝廷通常以宦官為使遣往朝鮮,雖偶爾有文臣出使,但多為副使,朝鮮當局因此大為不滿?!巴聊颈ぶ儭焙?,明朝為挽回顏面,并修復與朝鮮的關(guān)系,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改以文臣倪謙與司馬恂為正副使出使朝鮮。
萬歷朝鮮戰(zhàn)爭(1592-1598)又稱萬歷朝鮮之役,這場戰(zhàn)爭朝鮮稱為壬辰倭亂。戚繼光在南方剿倭時,與福建巡撫汪道昆成了知交。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軍侵日以后,北條時宗兩次發(fā)布異國征伐令,企圖入侵朝鮮。這個征伐令后來雖未執(zhí)行,但被動員武士中的一部分開始經(jīng)常騷擾朝鮮南部沿海,此時倭寇已逐漸形成。后來,倭寇的劫掠范圍逐漸波及元朝沿海一帶。倭寇與中國的奸商、海盜、流氓、土豪劣紳乃至貪官污吏相勾結(jié),共同危害沿海地區(qū)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
汪道昆生活的嘉靖、萬歷年間,正是日本海盜集團侵擾東南沿海的高峰時期,百姓備受其苦。汪道昆從就任義烏縣縣令起,就積極組織民眾習武練兵,實現(xiàn)全民防御。任福建副使時,他配合民族英雄戚繼光籌謀策劃,招募“義烏兵”赴前沿參戰(zhàn),大敗倭寇,一時舉國振奮。晚年任兵部要職,不辭辛勞,親赴海防前線視察,并從國防整體的角度大膽改革弊政,提出強化邊防的整套軍事方案。
萬歷年間,日本侵犯朝鮮,明朝出兵救援。萬歷援朝戰(zhàn)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zhàn)爭最后的輝煌,不僅保衛(wèi)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此戰(zhàn)中不得不提的人就是戚繼光,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中國沿海倭寇巢穴已經(jīng)被全部蕩平,倭患被最后平定。與同時期其他將領(lǐng)相比,戚繼光是十分幸運的一個。他馳騁在抗倭戰(zhàn)場時,得到胡宗憲、譚綸、阮鶚的賞識;北守薊鎮(zhèn)時,又得到閣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的倚重。他與監(jiān)軍汪道昆合作多年,關(guān)系非同一般。雖然此前戚繼光在此戰(zhàn)前已被萬歷皇帝剝奪了兵權(quán),未參加這場戰(zhàn)爭,但他所統(tǒng)帥的“戚家軍”仍在抗倭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陸戰(zhàn)中擊潰了日軍。
戚繼光死后,曾任兵部侍郎的汪道昆為戚繼光撰寫了墓志銘,其中寫道:“蠟日,雞三號,將星殞矣”“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梢娡舻览ヅc戚繼光交情甚篤?!睹魇贰て堇^光傳》說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談兵者遵用焉”?!都o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兩部兵書,是戚繼光在戎馬倥傯之余寫成的,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軍事思想,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經(jīng)此一戰(zhàn),朝鮮、日本都加強了對明朝軍事思想的學習。所以在萬歷年間,戚繼光的兵書即已流傳到了朝鮮。清初,朝鮮和日本都曾出版過《紀效新書》。與此同時,汪道昆的盛名也流傳到朝鮮,為朝鮮所認知。
二、文學才能的影響
汪道昆的散文主要包括序文、傳記文、尺牘等。在明代嘉靖至萬歷時期文壇,汪道昆作為徽州地區(qū)名聞遐邇的文人學士,他甚至被人視為與當時的后七子領(lǐng)袖李攀龍、王世貞并駕齊驅(qū)而主持壇坫的一名文界主將,倡導文學復古。如畢懋康《太函副墨·序》云:“國朝文章家斌斌代起,若搴大將旗居然主壇坫者,則歷下、山、太函其雄也。”?譻?訛而自隆慶四年(1570)李攀龍去世之后,汪道昆更是和王世貞一起,被詞人墨客作為一時歸附的主要對象,所謂“海內(nèi)之山人詞客,望走名者,不東之婁東,則西之中”?譼?訛,因為二人的關(guān)系,成為了眾多文人士子趨附的集結(jié)中心。王曾于萬歷十五年(1587)被推補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汪則于隆慶六年(1572)升任兵部右侍郎,萬歷三年(1575)以兵部左侍郎致仕。
時人將汪道昆追比“王、李”,以為三家并駕齊驅(qū),如《太函集》卷二六《朱鎮(zhèn)山先生集·序》載:“余嘗奉先生之教:當世作者,無若三家,濟南、江左、新都并駕。余避席而言,先生過矣。”?譽?訛王世貞也以新安詩學開啟之功推汪道昆。汪道昆的詩文創(chuàng)作在明代與后七子領(lǐng)袖王世貞齊名,并稱“南北兩司馬”,詩文理論亦宗前后七子,為后五子之一,頗受時人見重,影響很大。汪道昆聲名之遠播,生平知交,居則有耆園會,出則有滄洲會,對朝鮮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棗林雜俎》“朝鮮慕王元美汪伯玉”條載:
朝鮮史吏曹參判、尹根壽子固同子進士昭至京,云:小邦極慕《王元美》《汪伯玉》集,即童子皆能授讀隨有詩懷。兩先生云:大海雄文回紫瀾,齊盟狎主有新安。平生空抱投鞭愿,悵望南云不可攀。?譾?訛
詩中表達了對兩司馬的仰慕之情。可見汪道昆的詩歌為朝鮮人推崇的程度之深,連朝鮮童子都能隨時誦讀。
朝鮮申翊圣《題東溟槎上錄》載:
蓋中朝以草昧之功,歸之北地、信陽,而本朝崔、白始倡三唐,荷谷起而雄鳴于一時,則詩道之變,與中朝相為表里者為盛。?譿?訛
可見朝鮮朝中期以后,在朝鮮的散文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也出現(xiàn)了以學秦漢古文為主的一批大家,柳夢寅就是其中最有成就者之一,他極力倡導復古。柳夢寅(1559-1623),字應文,號於于堂,朝鮮朝中期著名漢學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方面有極高的造詣。散文收入《於于集》《於于野談》。曾作為質(zhì)正官、問安使、圣節(jié)使等于1592年、1595年、1609年三次出使中國,與中國文化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對汪道昆也有著敬仰之情。
他在《題汪道昆副墨》一文中云:
空同、州諸杰先倡此道立旗鼓,發(fā)號于文壇,天下之士靡然從風。諦視其文字,出入經(jīng)傳、左國、莊馬者多,至于班史以下,略不及焉。其能意于古,能自樹立,盡高大矣。?讀?訛
《樂全堂集》卷九“上孫太師承宗書”載:
不佞嘗有味乎橫渠氏之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又曰:“大臣宗子家相。”其取義博。后之佐王治者,能推是道。則胲萬物而體群品,無邇逖昭幽之閡,豈不盛哉?圣朝同仁之澤覃被宇內(nèi)。敝邦之漸摩,實同內(nèi)服。二百年來,殆家誦戶弦,而先大夫?讁?訛早有北學之志,既通籍,再聘天朝,周旋于東征幕府,累儐詔使,雅慕華風。?輥?輮?訛
《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笨梢娒鞒瘜W者對朝鮮的教育感化,以至于朝鮮許多文人志士仰慕中原的風俗;朝鮮二百年來,文人志士用琴瑟伴奏來誦詩歌。中國文人詩文在朝鮮流傳很廣,朝鮮家家都不斷歌誦,以懷念那些他們崇拜敬仰的文人大家??梢娭袊氖繉Τr文壇影響之大。
《樂全堂集》卷九“申翊圣與孫承宗書”載:
嘗論昭代學者,以羅一峰、薛文清為宗,陽明、白沙、念庵、定山諸君子為妙契也。論文章,以龍門、遜志、北地、信陽、歷下、南明為大家,而尤喜州。以是后學稍稍知羅、薛、王、陳之學,而為文必以歷下、園為矜式,不佞鋟行家集。而慨不得質(zhì)諸中國大雅如羅、薛、王、李者,猥自耿耿而已。
申翊圣(1588-1644),朝鮮文士,字君,號樂齋、樂堂、樂全堂,東淮居士,平山人,謚文忠,著《樂全堂集》《樂全堂歸田》《青白堂日記》及《休靜大師碑》《永昌大君碑》《李珥碑銘》。而孫承宗(1563-1638),是明末抗清將領(lǐng)。
這封書信記載著諸多原本不為學界所知的兩國間的重要學術(shù)交流、文人交流,也能透露出這種交流給彼此所帶來的影響等。這封書信還體現(xiàn)著朝鮮文人以學者視角對中國學術(shù)、文學等的審視,透露出中朝文學同中有異的信息,傳達出他們的文學觀等,而這些內(nèi)容往往為中國文獻所缺載。
從書信中這段話可以看出來,在朝鮮學者眼中明朝當時的文壇盛況。當中以羅倫、薛為領(lǐng)袖。王守仁、陳獻章、羅洪先、莊昶等學者之間頗有淵源。龍門、遜志、北地、信陽、歷下、南明都為文章大家。龍門,即宋濂;遜志,即方孝孺;北地,即李夢陽;信陽,即何景明;歷下,當為“歷下詩派”,以明代前七子之一的邊貢、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龍為軸心;南明則指的汪道昆。可見汪道昆在朝鮮聲明之顯赫。
三、結(jié)論
從書信當中可看出明朝與朝鮮文學、學術(shù)交流是非常頻繁的。書信中所提之人龍門、遜志、北地、信陽等皆以文章名天下,在此可體現(xiàn)出朝鮮人心中汪道昆的文章已經(jīng)與前后七子中的佼佼者齊平。汪道昆在朝鮮學者中知名度以及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也是對汪道昆文學水平的肯定。朝鮮學者申翊圣與明末抗清將領(lǐng)孫承宗所通的這封書信,更加證實了汪道昆在文壇中的地位,且當時中國學者聲名早已經(jīng)傳播至朝鮮,也被朝鮮學者所贊同。也可側(cè)面看出朝鮮文學受中國影響至深。
參考文獻:
[1] 申翊圣.樂全堂集(卷九).韓國文集叢刊(93輯)[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談遷.棗林雜俎·叢贅[M].清鈔本,上海圖書館藏.
[3] 金世濂.東溟集.韓國文集叢刊(95輯)[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柳夢寅.於于集.韓國文集叢刊(63輯)[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 汪道昆傳.明史(卷二八七)[M].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
[6] 汪道昆.太函副墨[M].明崇禎刻本.
[7] (明)李維楨.太函集·序[M].合肥:黃山書社,2004.
作 者:馬菁,南通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6級碩士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