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國科普水平有待提高的原因,分析了當代中國大學生在中國科普事業(yè)發(fā)展中的幾點作用及其具體做法,并就大學生在中國科普中作用發(fā)揮做了展望。
關鍵詞:中國科普;科普;當代大學生
“中國的真正的科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句話是顏寧教授在2016年對清華大學優(yōu)秀大學生夏令營的營員們說的。中國的科普之路已經走了六十多年,但是中國的科普之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生命科學專業(yè)的人都知道DNA的雙螺旋結構,但是在公交站等車的大爺大媽們知道嗎?在工作車間揮汗如雨的工人知道嗎?難道這些與他們生活看起來沒有厲害關系的基礎科學知識他們就不應該、乃至不需要知道嗎?從生命科學擴展到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一切真正的科學,不都應該多學習,最起碼“了解”一些嗎?學習的過程,就是科普與被科普。每個人或者大部分人學習、了解這些后,是否中國社會的文化水平也會有整體提高呢?
一、中國的真正的科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中國人口眾多,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科學文化發(fā)展速度不及經濟物質發(fā)展速度,即使建國以來我國在科學普及工作上有較大付出,并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在偏遠地區(qū)、有些學科領域、部分受眾群體中,科普水平仍有待提高。[1]而且在整體水平上,中國科普水平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2)我們缺少那種既對某門科學研究深入,又愿意、而且有能力將“高端”“高大上”的科學傳播到基層的活生生的每個公民的科普者。而科學界甚至有一種說法:“沒有申請到科研項目的、年老退休的、喜歡出風頭的人做科普?!边@種對于科普的解說無疑是錯誤的。
3)個別網絡媒體片面的、帶有主觀目的性的輿論導向,或者是媒體人對他想要傳播的知識并不了解,使得其報道不僅起不到正確的科普作用,甚至適得其反,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2]就如顏寧那個原本嚴謹、有若干前提條件的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科學實驗結論,經過個別媒體的加工,就造就了“震驚!中國科學家揚言餓死癌細胞”這種娛樂感極強的標題文章。
二、當代中國大學生在中國科普發(fā)展道路上的作用
(一)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科普的很好的受體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大學校園的科研環(huán)境中,很容易接觸到科學前沿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加之擁有牢固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和較強的理解能力,善于運用網絡技術,他們更容易被科普,且科普的效果很好。
(二)當代大學生也是很好的科普主體
在接受了專業(yè)教育,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后,當代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科普基礎。加之其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在某些領域的科普工作中獨當一面。
(三)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科普主體和受體的有機結合與過渡
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科研的核心力量,現在正處于積累知識、鍛煉技能的重要階段。積累知識、鍛煉技能可以通過作為受體,在接受老師、同學們的科普這一過程中積累,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彌補自己當前的不足,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積累知識、鍛煉技能也可以通過作為主體、向他人進行科普的途徑實現,在科普的過程中對舊知識有新理解新發(fā)現,培養(yǎng)自己的綜合能力。
三、當代大學生如何在中國科普的道路上發(fā)揮作用
(一)清楚認識到自己的科普責任,樹立正確的科普與被科普的意識
作為未來中國科學的主要力量,大學生應端正對待科普與被科普的態(tài)度,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chuàng)造力,應認識到科普并非出風頭、也非沒面子的事,而是自己的社會責任;應認識到被科普并非掉架子的事,而是不斷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p>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綜合技能
進行科普工作首先要對科普內容深入了解,否則也不是“真正的科普”;對科普內容足夠熟練卻因自己的講解而無法有效地使受眾接受,這種是低效的科普。所以,大學生應該學會做“真正”而“高效”的科普。既要牢固掌握專業(yè)知識,努力增加知識面,也要抓住受眾的特點,依據不同的受眾而進行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科普工作。
(三)靈活運用各種形式,通過各種正規(guī)的渠道展開科普工作
面向青年、中年受眾,大學生們可以利用網絡,開展線上科普。[3]比如開設微信公眾號推送科普文、開設科普公開課進行直播等。當然也應注意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負責,做一個合法的網民。
面向中小學生展開科普工作時,可以使用卡通化、生活化的模型道具,幫助青少年對科普內容的理解與記憶。開設有獎問答或講故事等環(huán)節(jié),使得科普氣氛生動活躍。
面向中老年受眾,大學生在開展科普工作時可以請受眾結合自己的認知對科普內容進行發(fā)言,做到科普主體與受體的轉換,對科普主題進行補充,達到更好的效果。
四、總結
我國的真正的科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科普的主體、受體及二者的有機結合,應主動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弘揚科學精神,為祖國科學普及事業(y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郝帥.科學家在科普中的責任分析[J].科技風,2016,9月上,186.
[2]韓濤.論新時期我國科普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zhàn)[J].科技風,2014,8月下,252.
[3]譚利群.青少年科普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風,2017,2月上,175.
作者簡介:張?zhí)扃?996-),男,漢族,山東青島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2014級生物技術本科生,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yǎng)基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