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越來越多高校開設藝術學理論學科,由于缺乏專業(yè)認知,不少研究生論文出現非專業(yè)選題現象。研究生是學科建構的重要力量,非專業(yè)選題問題已經成為藝術學理論學科建構和健康發(fā)展的極大障礙。如何進行藝術學理論的專業(yè)選題?文章認為以藝術原理、共性規(guī)律為指引和依歸,至少有三種思路:以“音樂、美術、舞蹈”為基礎打通多門藝術的整合研究;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的全景觀照;音樂、美術、舞蹈、設計等單門藝術的宏觀超越。在具備藝術學理論視野的前提下,從門類藝術的前沿成果出發(fā),超越門類藝術學科的關注邊界,不僅可以建構藝術學理論公共知識,還可以使門類藝術本身的研究得以生長,并促進門類藝術學科之間的交流溝通。
關鍵詞:藝術學理論;專業(yè)選題;藝術原理;共性規(guī)律;綜合藝術;門類藝術
中圖分類號:J1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7)02-0042-05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7.02.008
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下設五個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設計學、戲劇與影視學。相比較而言,藝術學理論是一個尚末成熟的一級學科,其學理基礎正在討論、建設和完善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生的專業(yè)認知模糊,不能明確區(qū)別藝術學理論與其他一級學科的差異,選題往往“與其他一級學科博士生論文選題的區(qū)分度模糊,甚至是沒有區(qū)別?!盵1]由于非專業(yè)性選題原因,論文盲審往往不能通過,以至不能拿到學位。
筆者不久前參加了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的2016年全國第十二屆藝術學年會,與會文章雖然非常多(150多篇),但發(fā)現文章展現的學科公共知識與共同話語并不多,很多文章不能被界定為藝術學理論專業(yè)論文??v觀2011年以來期刊發(fā)表藝術學理論文章,情況同樣并不樂觀。事實上,除了學生,相關教師、專家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寫作也存在非專業(yè)選題現象。
產生非專業(yè)選題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研究者思維仍然停留在以前所從事的門類藝術中,學科專業(yè)理解度不夠;從業(yè)者魚龍混雜,業(yè)務水平參差不齊;示范性、權威性、典型性研究范本少,學科選題的“專業(yè)性”標準在一定程度上缺失。
因此,如何進行藝術學理論的專業(yè)選題和寫作,是一個可以專門探討的重要問題。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構完善和健康發(fā)展,也急需要克服非專業(yè)選題造成的障礙。依據藝術學理論的學科歷史、性質、功能、要求以及學科建構現狀、從業(yè)者知識結構等因素,本文認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完形并非一蹴而就,專業(yè)選題的方法和模式也并非一種。這里展示三種選題思路,就教大方。
一、以“音樂、美術、舞蹈”為基礎打通多門藝術的整合研究
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先行者張道一先生指出,“藝術學理論還要求研究者將所有藝術種類全部打通,以此來探討藝術的原理性問題和藝術的規(guī)律等問題,所研究出來的理論能揭示所有不同種類藝術的共性的本質特征,而不是某一藝術種類的本質特征(否則就是門類理論),能解釋藝術總體規(guī)律,因而它是宏觀的、綜合的和整體的上位概念的藝術理論,即原理性很強?!盵2]以整體、宏觀、綜合視野研究藝術原理和共性規(guī)律,可以說是藝術學理論研究一個基本共識。毋庸置疑,貫通多門藝術進行整合研究,更容易發(fā)現藝術原理和共性規(guī)律,研究成果也更具有說服力。所以,藝術學理論學科首先強調多門類藝術的整合研究。因此,打通多門藝術進行綜合研究的選題,是藝術學理論學科最核心的選題方式。這種選題要求打亂、匯通、重新組合門類藝術,跨學科、多向度互融探討創(chuàng)作、表演、設計、演奏等藝術實踐所展現的藝術規(guī)律,由個別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出藝術“隔行不隔理”的藝術原理,說明藝術與人、與世界的關系。這方面選題的成功寫作,應該給予學科最高學術評價。
對多門藝術進行打通、整合,應該從哪里開始呢?如何去操作?
張道一先生在《藝術學的研究與方法》一文中提出藝術形態(tài)的“三大塊”:音樂、美術、舞蹈[3]95。后來,李倍蕾、赫云又把這三種基本形態(tài)比喻為藝術類型的“三原色”[4]?!耙魳吩V諸聽覺,美術訴諸視覺,舞蹈是人本身,這三種活動概括了人的感官和自身的藝術。戲劇、電影、電視是前三者綜合起來發(fā)展的藝術形式?!盵5]也就是說,音樂主要為聽覺藝術,美術主要為視覺藝術,舞蹈主要為(身體)動作藝術,而戲劇、戲曲(舞臺藝術)和電影、電視(“影視藝術”)綜合了視、聽和身體動作,是綜合藝術。從這個角度說,音樂、美術、舞蹈,是認識綜合性藝術以及綜合地去認識藝術的前提或基礎。
因此,藝術學理論的整合研究,首先是音樂、美術、舞蹈三種基本藝術類型的打通、整合,其次才是音樂、美術、舞蹈、戲?。☉蚯?、曲藝、電影(電視)甚至周邊藝術全方位的整合、打通。這符合藝術的形態(tài)構成,也符合中國目前以音樂、美術、舞蹈為主要藝術門類的學科制度。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選題不是對藝術概論式的介紹,也不是對藝術基礎知識的堆積和串聯,而是對藝術原理的抽象認知,因此忌諱“拼盤”、“拼集”的研究取向。
以音樂、美術、舞蹈基本藝術形態(tài)為基礎,整合兩門以上藝術類型進行研究,是藝術學理論及其前身藝術學的理論出發(fā)點和基本方法,但實際也是最困難的要求和方法。藝術學理論學科充分成熟,特別是從業(yè)人員的充分成長之后,應該可以普遍實現這一目標。目前來看,真正能夠做到對“三大塊”進行“打亂”而綜合研究,成果又包含或走到了門類藝術研究前沿,是比較少的。特別是能夠深入到門類藝術形態(tài)結構、創(chuàng)作規(guī)律,能夠結合藝術形態(tài)來探討藝術的思想、觀念、審美、原理,或者在藝術哲學美學指導下深度剖析藝術形態(tài)結構,成果均不多。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目前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從業(yè)者,很多是文學、美學出身,往往以文藝學、美學視角來審視藝術。這種研究雖然可以做到論述藝術普遍的美學問題,但難以做到與藝術本體、藝術形態(tài)相結合而論。論藝術不論形態(tài),難免不是飄在空中的“泛理論”。
第二,長期以來單科培養(yǎng)的藝術專業(yè)教育現實,使藝術學習者往往只能掌握一門藝術。學音樂的不懂美術、舞蹈,學美術不懂音樂、舞蹈,學舞蹈的不懂美術、音樂。這在現有藝術教育制度中,是合理的、合法的,而以“忠”于一門藝術甚至一門藝術中很小一個面為榮的觀念在藝術界普遍存在。由于互相之間不了解,又缺乏宏觀的藝術視野和素養(yǎng),談其他藝術學科難免不是“門外談”。
第三,藝術的分科制度下,一些門類藝術在知識、技術研究方面精深發(fā)展,并且自我封閉起來。要求藝術學理論研究者同時掌握多門藝術甚至一門藝術的學科前沿知識、技術,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音樂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其知識、技術的積累就非常豐厚。其他藝術專業(yè)或文藝學、美學背景下的學者、學生想要掌握音樂的深層規(guī)律特別是數理知識、技術,是有很大難度的。
因此,長期以來藝術分科教育制度下從藝者的知識結構、門類藝術分化研究背景下知識技術精深發(fā)展與自我封閉等原因,使得藝術學理論的整合研究在深度開拓上困難重重。這就使得以下兩種選題,在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構現階段變得非常必要而且必須。
二、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的全景觀照
通俗地講,綜合藝術是指融合文學、音樂、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的復合型藝術形式,一般包括戲劇藝術、戲曲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以及新興綜合藝術。藝術學理論學科強調綜合、宏觀、整體地研究藝術,而綜合藝術本身在構成和實踐上已經是綜合的,這使得綜合藝術應該天然是藝術學理論的直接研究對象。
事實上,音樂、美術、舞蹈等門類藝術本身也具有綜合性,只是綜合程度不高。比如聲樂是音樂與詩歌文學的綜合,舞蹈是音樂、舞蹈、舞臺美術等的綜合,國畫融畫、詩、書、篆刻一體。居其宏先生把藝術的綜合性分成不同層次,把由音樂、戲劇、舞蹈、舞臺美術諸元素有機綜合而成的歌劇、音樂劇、舞劇等界定為高級綜合藝術,主張在“藝術學理論”下建立“綜合舞臺藝術學”二級學科。他認為藝術學界對綜合舞臺藝術的研究“多取單項性的平面視角:音樂學界對于戲曲、歌劇、音樂劇、舞蹈的史論研究及批評,多取音樂藝術的本體視角,而極少顧及它的文學文本或其他;戲曲學界對于戲曲藝術的史論研究及批評,多取劇本文學的視角,而極少顧及戲曲音樂或其他;舞蹈學界對于舞劇藝術的史論研究及批評,多取舞蹈藝術本體的視角,而極少顧及舞蹈音樂、文學文本或其他?!盵6]。與此相似,電影電視藝術涵蓋了“編、導、演、攝、錄、美”等內容,但電影學、電視學的研究往往也是分開而論,多取傳播的視角,極少從音樂、舞蹈、美術綜合的藝術學眼光去審視。因此,雖然已經存在“戲劇與影視學”這樣一個一級學科,但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仍然可以成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選題對象。只是藝術學理論對綜合藝術的研究,有著不同于“戲劇與影視學”的目的和側重點。
以藝術學理論學科的視角來研究綜合藝術,既可以宏觀審視,也可以微觀解析,但最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宏、微觀結合的全景觀照。宏觀審視是指把某類綜合藝術當作一個整體,而不是當作下位藝術組合進行整合認知、分析和評價;微觀解析,是指把綜合藝術分解成構成元素或下位藝術來逐個認識。宏觀認知綜合藝術,比較符合藝術學理論探討藝術原理和共性規(guī)律的目的。但是,沒有對綜合藝術的微觀解析,也不可能真正宏觀地把握住綜合藝術整體。因此,藝術學理論研究綜合藝術,需要進行宏觀、微觀相結合的全景觀照。
綜合藝術是由不同下位藝術門類綜合構成,作為整合藝術如何存在?下位藝術是如何綜合構成上位藝術整體?下位藝術在整體中的間性關系是什么?這正是藝術學理論需要認知和分析之處。概括地說,以藝術學理論學科視角全景觀照綜合藝術的綜合學理,是指對當下活態(tài)的以及歷史上綜合藝術的構成元素間性關系進行剖析、闡發(fā)、比較,包括探討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中音、畫、形、舞的交融關系,言、視、聽、身體動作的互補道理,以及它們對綜合藝術整體意義生成的價值,從而探索綜合藝術整體構成中音樂、美術、舞蹈、文學等不同體裁藝術共存交織所體現出來的綜合形式、綜合規(guī)律和綜合美感等。在一定程度上,綜合藝術的全景觀照,實際是藝術學理論對藝術綜合學理認識的具體化、深入化,可以為第一種選題和寫作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和技術上的借鑒。
以歷史的維度,漢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史,很少有藝術綜合論張道一先生指出:“本來,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理論家,思考問題多是從大處著眼,然后才關心于具體的某一項事物,加以認識和解決;然而對于藝術,卻沒有這樣做?!保ā端囆g學不是“拼盤”》,載《藝術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1頁;“我國古代的思想家雖然善于作綜合的思考,唯獨對藝術沒有進行歸納與概括......分門別類的研究大都有之,唯獨缺少整合的研究?!保ā端囆g學的研究與方法》,《美術觀察》,2009(4),第97-100頁)。事實上,先秦對“五音”、“五色”、“五味”等藝術是有綜合論述的,相關部分另有文章介紹。,但卻有不少論述綜合藝術的文獻,特別是先秦兩漢的樂論以及唐宋以來大量的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收錄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戲曲論著48種之多,是中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文獻。。解讀這些文獻,借鑒古人對綜合藝術中綜合學理的認知思維,可以為現代藝術學理論的學理建構提供參照。實際上,這項工作應該是當今藝術學理論學科建構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拙文《“藝理學”的學理建構——以解析<樂記>中的藝術形態(tài)理論為例》就屬于這一類型的選題。文章分析《樂記》對“詩言志”、“歌永言”、“律和聲”、“舞動容”門類藝術的間性關系,把握古人對音樂、舞蹈共性規(guī)律的認知,認知古人把握綜合藝術“樂”整體形態(tài)的獨特思維(比如“樂之器”、“樂之象”、“樂之飾”、“樂之文”、“樂之末節(jié)”、“藝成而下”等不同于音樂的整體表述)宋克賓:《“藝理學”的學理建構——以解析<樂記>中的藝術形態(tài)理論為例》,《民族藝術研究》,2016(5),第113-121頁。“藝術學理論”的學科稱謂,存在一定的問題,有較多文章進行了討論。梁玖先生提出了“藝理學”的稱謂方法,抓住了學科的本質屬性。本人在這篇文章采取了這一稱謂。,這為我們從藝術學理論的角度去研究今天活態(tài)的綜合藝術,探索藝術原理和藝術共性規(guī)律,是有借鑒意義的。
三、音樂、美術、舞蹈、設計等單門藝術的宏觀審視
對多門類藝術進行整合研究,更容易發(fā)現藝術原理和共性規(guī)律,其研究成果也更具有說明力。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本身就是高度綜合的,是藝術學理論天然的研究對象。那么,音樂、美術、舞蹈、設計等非綜合或綜合程度不高的單門藝術,是否也可以成為藝術學理論的選題呢?
黃惇先生認為,“選取具有典型闡釋意義的某一個藝術門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也同樣可以討論具有一般意義的藝術規(guī)律問題,那么這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好選題。”[7]筆者同意黃先生的觀點,認為只要有藝術學理論的視野和方法,藝術知識結構較完善,以這些單門藝術材料為選題,照樣可以發(fā)現藝術原理和藝術規(guī)律。
既然藝術學理論要求研究藝術的共性規(guī)律,并且藝術學學科門類下也存在音樂學、舞蹈學、美術學、設計學等學科,分別對音樂、舞蹈、美術、設計專門研究,那么這種選題如何突顯出自身研究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屬性呢?
這種專業(yè)選題,研究者應該明確意識到,論文不光是要寫給本專業(yè)的人,而是要寫給各個藝術領域的人,因此其寫作思路和目的與其他一級學科門類藝術研究是不同的。其選題與寫作的具體定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上升到藝術原理的高度,從藝術材料揭示藝術的規(guī)律和道理,而不只是講具體的藝術事象。
這些單門藝術的事象只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材料,寫作要通過材料解讀、發(fā)現藝術的基本原理和共性規(guī)律,能夠為其他門類藝術提供理論指導、引發(fā)藝理深度認識。這是藝術學理論以音樂、美術、舞蹈、設計單門藝術為選題進行研究,突顯藝術學理論學科特性的最重要標志。比如,通過這些門類藝術研究探索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分類、藝術現象、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形式、藝術精神、藝術風格、藝術傳播等。
第二、站在這些藝術的研究前沿,自覺地把前沿成果納入到藝術學理論體系,形成藝術公共知識,構建藝術共同話語。
以音樂、美術、舞蹈、設計單門藝術材料為選題,研究者必須站在這些門類藝術研究的前沿,以藝術學理論的“精確度取向”[8]把前沿成果(包括研究方法、思路、理念、話語體系、新構知識等)引進藝術學理論學科,形成藝術公共知識。需要注意的,這里的公共知識不是概論的基礎知識,而是精深的、專業(yè)的、前沿的知識。
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并不是要與其他一級學科隔絕,在自我封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是恰恰需要吸納其他藝術門類的知識來充權自身,并且促進其他藝術門類之間溝通、交流,成為門類藝術之間的呼吸和橋梁。從藝術學理論的建構現狀來看,需要更多音樂、美術、舞蹈、設計領域的精英進入藝術學理論學科,把原學科的前沿、專業(yè)知識進行相互溝通、交流、學習、整合,使藝術公共知識得以產生和不斷擴大,從而保障藝術學理論學科建構的良性循環(huán),為深層探尋藝術共性規(guī)律打好基礎工作。不難設想,當音律知識成為了藝術學理論的公共知識,藝術學理論的研究還會在音樂學科面前尷尬嗎?“不通一藝莫談藝”,這些精通一藝的門類藝術精英實際已經具備了藝術學理論寫作的基本條件,剩下的只是藝術學視野打開,藝術學方法的形成。事實上,能夠真正深入藝術內在規(guī)律的高水準藝術學理論文章,大多數是那些精通一藝后從藝術學理論拓展自身的學者完成的。
第三、開拓、深化音樂、美術、舞蹈、設計的研究,解決這些單門藝術自身視野下不能解決的問題,彰顯藝術學理論思維的應用價值。
張道一在《藝術與藝術學》一文中說:“在各個藝術門類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分析與研究。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認識藝術的共性,共同規(guī)律和共同特點;同時,對于各個門類的藝術來說,也有助于自身特點認識的深化?!盵3]32也就是說,當我們掌握了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和共性原理,可以運用這些規(guī)律和原理來指導門類藝術的創(chuàng)造實踐和理論研究,深層闡述門類藝術的藝術現象和深層道理。
第四、提升藝術的實踐境界,自覺把握藝術與人文的關系。
在藝術教育分科制度下,藝術實踐與研究的“唯技術”、“去文化”傾向泛濫,研究者往往局限于某種藝術門類自說自話。很多門類藝術研究者,對于自己的專業(yè)非常了解,而對其它藝術幾近無知,并且以此為榮,形成了“忠誠專情”的藝術情感。
這一方面選題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就是要把音樂、美術、舞蹈、設計不只是當作單門藝術,而是作為藝術文化整體的一個部分來對待、分析和審視。從這個角度講,藝術學理論,應該是門類藝術學科研究者的一個生長點,使門類藝術研究者打開視野,從坐井觀天和占山為王的狹隘中解放出來。
總之,以音樂、美術、舞蹈、設計單門藝術為選題的藝術學理論寫作,對藝術學理論而言,既可以納入、吸收這些藝術前沿知識,從而豐富學科公共知識,也可以探討藝術原理;而對于這些門類藝術而言,是對原有視角的拓展、提升、超越。因此,無論從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構目標出發(fā),還是從門類藝術研究生長需要出發(fā),只要守住藝術一般原理、共性規(guī)律的指引和歸依,也可以以音樂、美術、舞蹈、設計這些非綜合或綜合程度不高的門類藝術為選題而進行藝術學理論寫作。
結語:一個項點,多個向度
2011年,藝術學理論才成為一級學科,只有5年的歷史,應該說處在學科建構的初級階段。目前階段,打通多種門類藝術進行整合研究,對綜合藝術全進行全景觀照,在(非綜合或綜合程度不高)單門藝術材料基礎上宏觀超越,只要有探索藝術共性規(guī)律和基本原理的“頂點”原則指引,以抽象概括的學術思維研究藝術文化,建構藝術學理論的公共知識和共同話語,都可以視為藝術學理論的專業(yè)選題。藝術學理論綜合的、全局的、整體的視野,并非能夠一蹴而就,應該有一個由少到多,由分而總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多元化、多層面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 梁玖.“藝術學理論”研究守候的恒定任務目標[J].民族藝術研究,2015(02).
[2] 張道一.藝術學科研究生應用手冊[G].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91.
[3] 張道一.張道一選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95.
[4] 李倍蕾,赫云.藝術學問題研究[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22.
[5] 張道一.藝術三要素[J].藝術學界,2012(02).
[6] 居其宏.綜合舞臺藝術學與藝術學學科目錄修訂[J].文藝研究,2012(01).
[7] 黃惇.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J].藝術百家,2013(02).
[8] 梁玖.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的精確度取向[J].藝術百家,2009(06).